李光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五音不全”,也可能是谦虚时说的,也可能是开玩笑中说的。在“八音盒”唱歌时经常自谦的说自己“五音不全”。但是“五音不全”到底是什么意思,五音是指的什么,八音又是什么,都出自何典籍,即便是音乐专业的人也一下子难以说清楚。为此,有必要将这些常识的来龙去脉找一找,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实际运用中的“五音不全”通常是指在音乐方面不具有基本的天赋,具体的讲究是唱歌跑调甚至不成调。这与我们古代对五音的解释有相似之处,将五音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而定义。在现代的音韵分类上,五音指的是在口中发出声音的五个不同的部位,也就是指喉音、鼻音、舌音、齿音和唇音。喉音我们指从嗓子眼里发出来的音,如“喉”、“欧”、“油”、“号”等。鼻音就是通过鼻孔出去的音,如“风”、“香”等。舌音是舌尖放在上牙床或卷起来,用舌根发出的音,如“早”、“走”等。齿音是指舌尖放在上下牙缝处读出的音,如“四”、“次”“资”等 。唇音是指上下唇相碰的音而言,如“碰”、“萌”等。这个“五音”的解释实际和我们生活中运用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只是指我们发音的五个位置,相当于小学低年级的拼音发音练习。我们运用的“五音不全”中的五音与音乐紧密联系,指的是构成音乐的音级或是说连缀成音乐的每个单独的音。为此,我们结合文献的记载,将五音的本意作一简要的分析,在本意的基础上在寻求现代对古意的引申运用。
在中国古代的“五音”指的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徴、羽五音。如用欧洲音乐体系十二平均律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s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五音”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五音比而成韶夏”,相传黄帝时伶伦造乐定五音,宫为最下最浊,商次下次浊,角在清浊高下之间,徵次高次清,羽最高最清。“五音比而成韶夏”指《韶》和《夏》是由五音缀辑而成的,说明只要把乐音和谐的缀合起来就可以构成动听的音乐。于是就有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里的“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的感慨。战国楚国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里“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描写了五音繁会的音乐繁盛景象。根据古代五音作为音乐构成元素的使用方法,我们今天引申到了本身缺乏音乐的基本天赋被称为“五音不全”,实际并没有这个固定的成语,是我们当今的引申使用形成了“五音不全”这个词语。当长期的运用变成了习惯和广泛的行为模式后,历史的含义就与当下的含义结合成了一体。
在古代的中国音乐由宫商角徴羽五个音构成。我们可以注意到,正宗的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西(si)”两个唱名的。比如在国内外广为认同和传唱的《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没有“发、西”两音;岳飞词的古曲《满江红》也是只有宫商角徴羽五音,并没有偏音。五音的说法实际最常用的是“五声八音”的说法,《说文.六上木部》曰:“乐,五声八音总名”。“八音”指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即金(钟、铃等)、石(磬等)、土(陶埙等)、革(皮鼓等)、丝(琴瑟等)、木(柷等)、匏(笙、竽等)、竹(管等),这八类乐器的分类是根据制作乐器的材料而区分的,这八音是指八种乐器种类而不是八个音级。五声即是五音,指的是五个音级,五声八音指五个音级和八类乐器来统称音乐。为此就有了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里载:“侍女们八音齐奏,音调清和”,《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古代器乐合奏的情况:“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古代将乐器的分类合并了五音统称为音乐,在今天我们将这种乐器的分类又结合了音级的组成或是说音乐才艺,所以就有了“八音盒”的说法。这种运用实际也与历史含义相去不远,只是把乐器材质分类转变成了对音级的分类而已,其运用的初衷和大背景没有本质的错误。
做了较为复杂的古文献出处的考证后,我们基本理解了“五音不全”的来历和缘由,也搞懂了“八音”的实际含义。在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五音”被我们活学活用的表示了音乐才能的缺乏或是说不成调,并形成了五音不全的现代成语;八音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较少,但对八音是乐器分类的认识还是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同。学习音乐历史并深入的了解音乐历史,运用这些典故在生活中要在真正了解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引申,而不是想而知之的随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