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域下物种的本土适应与局限
——以20世纪上半叶橡胶资源的开发为例

2020-11-12 02:22杜香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7期

杜香玉

橡胶被开发与利用的历史极为悠久,所发挥的功用多种多样,但受到广泛关注和国家层面的重视,却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以来。橡胶作为推动欧洲工业革命的重要媒介,橡胶的生产及利用促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并以“重要工业原料”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20世纪上半叶,橡胶的资源价值提升,成为珍贵的军工战略资源,中国对橡胶原料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外来橡胶的早期引种及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学界关于橡胶资源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橡胶在全球的传播及发展史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如橡胶的引种历程、本土橡胶植物的探索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及总结,为橡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橡胶资源初步开发后,并未在社会上大规模推广及种植,其中的深层原因,学界并未进行专门性的探讨。本文从环境史视角切入,通过全面探讨世界橡胶资源的区域分布及本土适应,深入分析20世纪上半叶外来橡胶的早期引种及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橡胶与本土橡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剖析橡胶资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的自然与人为限制因素。冀望推动物种环境史研究的同时,对当下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20世纪上半叶橡胶资源在世界的分布及本土适应

19世纪末至20世纪以来,橡胶资源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区域严格受到自然环境制约。巴西橡胶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其他橡胶植物中以巴西橡胶产胶量及品质最为优越,经过驯化从野生橡胶转变为人工栽培橡胶,为扩大种植规模,将橡胶从南美洲引种到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中亚、非洲地区。其他橡胶植物在世界各国的分布种类繁多,因各地区气候差异,所产橡胶植物品种有所不同,从产胶量及品质而言,可用作工业用途的产胶植物较少,多要通过人工选择有培养价值的橡胶植物作为橡胶资源,经过层层筛选能成为橡胶资源的橡胶植物亦属少数,但随着橡胶作为军事战略资源价值的提升,对于无法引种巴西橡胶的国家或地区本土橡胶资源开发尤为重要。

(一)橡胶资源在世界各国的区域分布

世界各地所分布的橡胶植物主要为双子植物。根据植物学分类,从橡胶植物的科属来看,橡胶植物以大戟科为最多,夹竹桃科次之,山榄科第三,桑科第四,萝藦科第五,菊科第六,山梗科与杜仲科第七,另有俄罗斯产胶类植物一种。其中,大戟科与桑科所产多系巴西橡胶,其产胶品质及产胶量最优;山榄科则以产生硬胶及带胶见著,萝藦科所产弹性胶质较次,高友与黄菊为菊科植物,所产之弹性胶可与巴西橡胶相媲美。“二战”爆发后,各国有识之士竞相寻求本国之橡胶资源,如“美国爱狄生氏,致力研究美国本境所产黄菊(金棒菊)(Golden rod)为可堪培植之胶类植物之一种,俄罗斯人以向日葵为胶类植物之资源,日本则以凹叶榕(Ficus retusa)为本境内产胶之试验资料。”

20世纪上半叶,世界橡胶植物广泛分布于中美、南美、西非、中亚等处,主要有中亚、美洲、非洲三大橡胶种植区,其中橡胶种植区域及面积以中亚最多,美洲、非洲次之。从橡胶的生物及生态属性而言,橡胶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极高的物种,这就决定了橡胶与环境之间的复杂性。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橡胶植物的分布区域有三大中心地区。一是南美之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为主要出产橡胶植物枢纽;该区所产之胶类亦甚繁杂,而产胶最优者仍属巴西橡胶,主要分布于巴西、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地区;位于同纬度之岛屿,因气候相同原因也有产胶植物,如北美南部之新墨西哥,德士古诸州,毗连中美之墨西哥高原雨量气温,多数产胶品种远非南美雨季森林植物可比,所产多系温带或近热带之旱漠植物,例如高友为丛生灌木,生于旱热之沙漠区域。虽南美为巴西橡胶原产地,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原有野生橡胶林并未得到很好的管理,加之地方政府缺乏倡导,也无人更新繁殖橡胶林,导致橡胶工业无从发展,造成本为发展橡胶最有优势之地,反而被中亚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中亚产胶区,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世界产胶最多之区域;包括马来亚、爪哇、新加坡、泰国、安南、印度、婆罗洲、菲律宾等处;植物种类分为原产与移植两种,属于移植者以巴拉橡胶为最广泛,原产种类以印度橡胶、婆罗洲橡胶以及南洋马来亚各处所产之硬胶为多,次者为山榄科之带胶植物,但由于培植巴西橡胶,对于原产种类少有注意及经营,仅有印度橡胶尚在大量栽培种植,余者多系野生。三是非洲产胶区,靠近赤道地区,与橡胶原产地处于同一纬度带,气候适合于橡胶种植,分布区域也极为广泛,但其产量仅及中亚百分之五。所产品种有马达加斯卡橡胶、东非橡胶、根胶、系胶及萝葡胶等类,品种特异者当推萝葡胶,生于东非之旱漠地带,因气候炎热,雨量稀少,蔓生于高原草地,作业方式类乎种植萝葡,一年收获或两年收获均可。从世界橡胶植物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热带赤道南北10°之间,因气候条件有所差异,愈往北品种愈少,其胶质也有所区别。

(二)世界橡胶植物引种及培植的本土适应

19世纪晚期,英国皇家植物园在将野生橡胶培育成人工栽培作物时因环境限制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在温室中培育出橡胶树种苗,并迅即移植到热带地区锡兰植物园,人工栽培橡胶获得成功。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以来,橡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开始在接近于原产地同纬度地带进行广泛引种,英国、荷兰纷纷在马来亚、锡兰、印度及其他殖民地建立橡胶园;20世纪初,橡胶种植园已经遍布南美洲、中亚、非洲等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处于南纬5°,北纬15°之间,以赤道为中心,四季气温炎热,雨水充足,适合橡胶植物之生长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橡胶很快适应了中亚地区本土生态环境,融入到生态系统之中。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橡胶已经成为马来亚的优势物种,进一步证实了人工栽培橡胶突破了原本的地理局限,成功实现了本土化转化。然而,这种单一化、规模化的人工栽培方式在引种过程中适应了当地生态环境,但相较于在丛林栖息地分散的野生橡胶,橡胶纯林种植加剧了生态风险的发生。如20世纪初,南美叶疫病发生在巴西橡胶种植园,其蔓延及传播速度之快,难以防控,造成巴西橡胶园所种植橡胶受害严重,世界橡胶主产区从巴西逐渐转移到中亚地区。

由于橡胶树只能在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中生长,即使移植也仅能种植在北纬或南纬几度以上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巴西橡胶广泛引种的环境局限。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地区是不具备种植橡胶的环境条件的,如美国、德国、苏联、日本等地区无法种植巴西橡胶,“苏联之国境偏北,冬季酷寒,不适热带橡胶橡胶品种之生长,改用温带耐寒之品种,试植成功,然后繁殖推广”为满足汽车、自行车及电力工业对橡胶的需求,纷纷踏上了寻找其他野生橡胶资源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本国增辟橡胶产区,在中部南方数州,利用该区原产之菊科橡胶植物(高友)提取橡胶,并于厂址附近创辟高友橡胶林场8 000英亩,而且美国农部亦在奖励斯项植物工业,特拨巨款从事繁殖高友苗木,分发民间种植,鼓励施肥灌溉,借以促进生长与提前采胶期间。20世纪40年代,“据德国人研究,可制橡胶之植物五百种左右,此种植物,属于大戟科、桑科、夹竹桃科、罗藤科等科,有乔木、灌木、藤,其分布区域几遍及全世界……苏联又研究呈贡菊科蒲公英属植物之制胶”。很多国家虽发现诸多本土橡胶植物,但在培植上极为困难,其推广种植并未成功。因此,加剧了对本土野生橡胶资源的过度开发,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如马达加斯加、印度等地区,由于对野生橡胶物种的无情开发导致了自然景观的迅速消失,使许多植物几乎灭绝。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思想认为中国并不具有种植橡胶的环境条件,但中国成功突破了橡胶的环境局限,使橡胶更好地适应中国本土生态环境,在云南、海南、台湾地区引种橡胶成功。此外,中国学者还首次发现并探索了易于培植的本土橡胶植物,为我国橡胶资源的初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世纪上半叶橡胶在中国的早期引种及本土适应

橡胶系橡胶植物乳液凝固而成,世界上含胶量最为丰富、乳浆品质最好的橡胶植物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一种热带乔木树种——巴西橡胶树(植物名称为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俗称巴拉橡胶树“Para rubber tree”),属大戟科植物。20世纪上半叶,我国云南、海南、台湾地区开始小规模引种巴西橡胶,这主要得益于南洋华侨这一群体。由于南洋华侨长期在马来亚、新加坡、暹罗等地从事橡胶种植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早意识到发展橡胶是实业救国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垦殖事业,相继将巴西橡胶引种到我国云南、海南地区。

(一)橡胶在云南的引种

云南是最早引种橡胶的区域。清光绪三十年(1904),云南德宏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引种胶苗8 000株试种在其家乡新城凤凰山上,这是中国大陆首批栽培种植的人工胶林,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或偏温)等原因,当时仅成活了400余株。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热带资源,将云南作为橡胶栽培区域进行考量,开始采购橡胶种籽在云南滇南地区进行试种。1918年时任云南督军唐继尧意识到橡胶引种的重要性,“查南洋各岛矿产之外,树胶为出产大宗,每年岁入奚千万”,并“查河口等处天时炎热,无异南洋,兹特从邮寄上树胶种子三十斤,请饬实业科,就地试验,另栽种之法著有专书,购到后,当从邮寄呈果合土宜,则河口等处荒山无数,其获利当无穷也”。就河口的地理位置而言,引种橡胶极为便利,且河口热带作物试验场一带产有橡胶树种,1943年国民政府农林部转饬云南建设厅公函,拟请“河口热带作物试验场,就近代为采购橡胶树种一磅……并开具清单,运寄广西……大青山”,在第四经济林场进行种植。

1946年华侨钱仿周专门从爪哇至云南车里(今景洪)调查该地的植胶环境,经查,此地气候、土壤、植物、风俗与爪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极为一致,适合种植橡胶,虽炎热较之于南洋稍逊,但每年划胶之期尚可连入个月之久,并请覃参议员保麟代向县府领获小山一座,作为种植树胶基地。彼时,爪哇政府严禁树胶籽种出口,钱仿周设法偷运树胶籽5 000余斤,但由于树胶籽成熟后采摘最佳栽种日期是二十二日,运输时间因延误至五十二日,树胶籽全部霉烂,损失近万元,此次引种以失败告终。

国民政府得知车里宜种树胶后,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橡胶种植,“应特设机构后,连栽种,陆续推广于元江及金沙江流域之各炎热地区,虽不能全数供应,自造汽车、飞机输胎之用,亦可稍补漏洞至可免除或被封锁断绝来源之;经勘查,车里、佛海、南峤、澜沧源、镇越、江城、六顺、宁江府等县局其地理环境接近南洋气候、土质,则车里等县局自可试行种植,并恢复南峤农场,责令向南洋采办树胶籽种,并由场内技术人员悉心研究种植方法,试种卓有成效则推广至以上县局”。1948年车里再次试种橡胶,暹罗华侨钱仿周派归侨叶国齐、杨森海等从暹罗将橡胶苗及种籽运至车里,先行在车里橄榄坝种下2万棵,在橄榄坝曼松卡建立了云南的第一个民营橡胶园,称“暹华胶园”,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橡胶的大规模种植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橡胶在海南的引种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橡胶引种较为成功的区域乃海南地区。海南处于北纬18°~21°之间,“地近热带,气候温暖,周年热多而寒少,每日气温亦屡变,且因濒海之地,受海洋气候之影响,昼虽炎热,夜必风凉”。境内热带天然森林面积甚广,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土壤肥沃,适合栽植橡胶。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南橡胶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定安、乐会、儋县、文昌、万宁、琼东六县。根据文献记载海南最早于清宣统二年(1910)始种橡胶,海南乐会人华侨何书麟自马来西亚又带回树胶种子及秧苗,在定安县属之落河沟地方开设琼安公司,辟地250亩种植树胶4 000余株,最初三年均遭失败,至第四年始获发芽,长成者有3 200株;至1915年,琼安公司所植胶树试行采胶,产胶500市斤;1916年产胶1 100市斤,1917年产胶1 800市斤,1918年产胶3 000市斤,这也是中国橡胶树种植后首次开割生胶,从其胶质而言,可与马来亚的橡胶品质媲美,价格亦较南洋昂贵,且广东橡胶业所用部分橡胶即是由海南输入,但为数甚少,海南所产生胶片也运销往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处。

国民政府一方面设立热带林场种植橡胶、咖啡、金鸡纳等热带作物;1933年琼崖实业局为发展森林,增加热带作物产量,“特拟在琼崖设一热带林场,现在定安、临高、儋县等处着手……(植树面积及种类)树胶二千五百亩”。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海外华侨归国兴办实业,进一步促使了橡胶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为发展琼崖矿植事业,在琼崖实业局的多方鼓励之下,组织南洋华侨回琼崖开垦荒地,并建立归侨乡筹办处,负责召集华侨,种植橡胶,并开发其他实业,以期琼崖成为第二个马来亚。海南华侨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南洋引种橡胶种籽及胶苗相继开辟橡胶园,建立橡胶公司,进行小规模开发。

自华侨何书麟试种橡胶成功之后,国内商人及海外华侨群体闻风而起,相继在儋县、琼东等县开垦胶园,设立橡胶公司,并从马来半岛招回华侨技术工人,如那大之侨植公司、石壁巿之南兴公司、加赖园之茂兴公司、铁炉港之农发利公司均先后向南洋购运种子到海南进行种植,结果颇为良好。1911年四月,儋县那大市兴安公司之分殖侨植公司,从南洋运输树胶苗及种子,种植于五口山之水口田,至1921年底株数达到十万之多,又嘉积溪沿岸商人见橡胶种植成功而获利,于距嘉积二里的山中开垦种植橡胶,个人经营者数百株乃至千余株,团体经营者三千乃至一万株。1934年据琼崖实业局调查,树胶园定安县38个、乐会县31个、儋县4个、万宁4个、文昌县7个、琼东2个、琼山2个,共计94个,树胶246 500株,栽培面积10 574亩,开割株树为187 100余株。海南岛橡胶种植的成功也表明该岛气候极易适合于橡胶树生长,然而国内橡胶树的培育管理、割胶技术、加工制造方便还尚显薄弱,而且价格昂贵,国内橡胶制品原料仍主要依赖于国外。

(三)橡胶在台湾地区的引种

台湾岛位于北纬25°37′13′′至21°44′2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于该岛中部,通过嘉义附近,全面积百分之四十二均近于热带,终年受有温暖之日光及润泽之雨水,植物滋生,甚为繁茂,为橡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台湾地区橡胶树的引种最早是在1904年,第二次引入时间是1908年,均由日人引入。

台湾地区自引入橡胶以来,政府方面设立试验地致力研究试验,民间方面因1909—1910年橡胶价格高涨,日本商人、团体企图栽培橡胶获利。日人藤井直喜在高雄凰山承租官有地446甲,村井吉兵卫在嘉义之竹崎、民雄、小梅、大林各乡承租官有地计2 700甲,藤仓电线护谟会社在高雄县旗山区杉林乡之新庄十张犁承租813甲,拓南社在高雄县凰山区大树乡之溪埔,姑婆寮承租792甲从事大规模之巴西橡皮树栽植,其他三五公司南隆农场在高雄县旗山区手巾寮,Brado-ford和日人向野正一之协同事业于嘉义番路乡曾有试植。由于1918—1919年间橡胶价格暴跌,胶园经营困难,多数胶园开始转营其他行业,而橡胶树多被砍伐作薪出售,又由于台湾地区人狭地窄,未被砍伐的橡胶树也仅是零星种植,并未形成规模,其效果也不甚明显。

此外,20世纪上半叶除引种巴西橡胶外,也引种了一些其他产胶植物,但胶乳产量及品质远不及巴西橡胶。如印度橡胶树(英文名Indian rubber tree,学名Ficus elastica Roxb),原产印度,桑科常绿大乔木,我国广东、台湾地区均有试行栽培,生长迅速,可作为园景栽植,杆部含有橡皮乳液,可制造橡皮原料,其采液时间须12~14年,品质恶劣,采集费高,且液量少,经济价值极低,并未得到推广种植。

这一时期,仅海南橡胶引种颇有成效,云南、台湾地区橡胶引种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海南橡胶较之我国其他橡胶引种区域,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面积最广、产胶量最多、民营胶园数量较多。橡胶引种虽在国内商人、海外华侨及政府的推动下进行了规模种植,但大多是中小规模经营,因抗战爆发,橡胶公司多数停业,胶园荒弃,橡胶事业受到严重阻碍。

(四)外来橡胶对中国本土环境的适应及塑造

橡胶树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多年生乔木属树种,即使其品种经过驯化,人工栽培仅能通过改良、优化橡胶的生长环境,使之接近于原本的生态环境,满足其生态习性,但由于驯化时间尚短,其自身的生物属性无法改变。巴西橡胶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处于南纬0°~5°范围之内,年均气温26℃~27℃,年较差小于3℃,无15℃以下的绝对最低温,最冷月平均在18℃以上,年降雨量在2500 mm以上,每月降雨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静风环境,土层深1 m以上,表土层20~80 cm,土壤有机质8%以上,pH4.5~5.5,地下水位1.5~2 m以下,海拔高800 m以下,形成了喜高温、多雨、静风、沃土的生态习性。因此,橡胶适合生长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域内,需全年高温多雨,海拔在300 m以下,坡度不超过20°,温度在25℃~27℃之间的环境条件中生长最为合适。

人工栽培橡胶不同于野生橡胶,需要人力进行培育及管理,才能使其达到甚至超过野生橡胶的产胶量及品质。因此,巴西橡胶从一种生态系统移植到另一种生态系统之中,必须在人为干预的条件下才能为橡胶树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橡胶的产胶量及品质高于野生橡胶,这反映了人为活动是影响橡胶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20世纪初,由于东南亚气候适宜及人工培养、管理得当,巴西橡胶种植的产胶品质更优于原产地南美热带雨林的野生橡胶。通过橡胶原产地巴西以及橡胶移植地东南亚进行对比,从野生橡胶与栽培橡胶植物的产胶情况来看,如栽培橡胶植物5~7年即可发育成熟,开始割胶,而南美原产地的野生橡胶则生长周期达到10年,才能取出胶;而且巴西每年野生橡胶4万吨的生胶量是其自然极限,远远不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而东南亚的生胶产量,以1934年为例,是109万多吨,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这个曾经占世界橡胶产量98%的胶源地,现今产量仅占5%。

晚清、民国时期,时人在引种橡胶之前对接近于巴西橡胶生长环境的海南、云南等热带地区的气候、土壤、降水都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这些地区具备橡胶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清光绪三十年(1904)选择引种橡胶的云南盈江县凤凰山植胶点海拔980 m,台湾地区嘉义县植胶海拔100 m,其海拔、温度、降水都是适合于种植橡胶的。1920年国民政府调查河口气候,此处气候炎热,无异于南洋,适合种植橡胶,“兹特从邮寄上树胶种子三十斤,请饬实业科”。1946年华侨钱仿周专门从爪哇至云南车里(今景洪)调查该地的气候、土壤,通过与东南亚橡胶种植环境进行比较,称车里气候、土壤、植物、风俗一切均与爪哇相同,种植树胶极其相宜;同年,云南省政府主席卢钧审查 :云南沿国境一带之车里、佛海、南峤、澜沧源、镇越、江城、六顺、宁江府等县局其地理环境即与中南半岛接近,其气候、土质,与南洋无甚差异,南洋群岛夙为树胶之大本营,则车里等县局自可试行种植,其成绩必有可观衡。橡胶栽植地宜在肥沃而又潮湿的地方,温度正午须在华氏89°至94°之间,夜间不低于华氏74°,雨季每年有六个月左右,泥土及大气终年都是潮湿的,方为适当。国人根据橡胶的生态特性,认为我国位于赤道北25°至28°的区域,可以种植橡胶,主要包括在28°以南的江、湘、云、贵、闽、粤诸省,从而促使了巴西橡胶树在我国的相继引种。

虽然寻找到种植橡胶的合适区域,但为了使外来橡胶树适应中国本土生态环境,提高橡胶树的产胶量及其品质,必须经过人为改良,优化橡胶树的周边环境。如时人在胶林进行间作,通过种植一些低矮灌木来提高地面覆盖率,但仅是在橡胶幼林时间作,因为橡胶树一旦成年,低生植物即使种植也无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橡胶树的产胶量,一些肥沃土壤的绿肥植物也无法种植,为了增加土壤肥力,时人通过施肥来肥沃土壤。从树木学角度来看,生态因子具有可调节性,通过施肥可以弥补原本缺失的土壤肥力,保证橡胶林土壤肥沃,减少土壤硬化,这是人为调节塑造适应橡胶生长的自然环境,增强橡胶生态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进一步推动橡胶的本土化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共进。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土橡胶资源的初步开发及本土适应

除原产于巴西热带雨林的巴西橡胶树是极为优良的产胶植物,世界各地橡胶植物种类、数量繁多,含有乳胶的植物达200多种,包括桑科植物、夹竹桃科植物、罗摩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等。虽然这些产胶植物的乳胶产量都不及巴西橡胶,但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广泛培育,选择种植适合本土生态环境的橡胶植物。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为满足橡胶原料之需求,各谋橡胶之自给策略,都在试图培育本国境内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海岸线被封锁,国际交通路线被截断,橡胶原料无法进口,当时的“国防科学促进会”登报科学界解决国家刻不容缓的十大难题,其中之一便是寻找和开发我国的橡胶资源。

(一)优质本土橡胶资源的初步开发

民国时期,因俄国发现本土橡胶植物——橡皮草,并试制橡胶成功,才引起国人注意,开始重视国内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一批国内植物学家在我国发现了大量的本土橡胶植物。此一时期,国人通过对我国本土橡胶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本土所产橡胶植物种类繁多。以彭光钦为代表的一批植物学家发现我国本土橡胶植物种类达十余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杜仲科、桑科、夹竹桃科。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桑科、夹竹桃科,属优质本土橡胶植物。

1943年广西大学彭光钦等人在桂林附近及兴业发现凉粉果、大叶鹿角果两种橡胶植物,含胶量甚丰。此两种橡胶植物发现后,又进一步组织了“国产橡胶调查队”,深入粤桂地区进行调查,发现橡胶植物110多种,但由于大多数产胶量甚少且品质太劣,仅有8种橡胶植物产胶量较大且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其中以薛荔、大叶鹿角果这两种橡胶植物比较,薛荔之分布区域广大,现有原料甚多。但大叶鹿角果产胶品质优于薛荔,且无带任何机器,热带化学药品,亦无需技术人员,其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大叶鹿角果之经济价值,超越任何橡胶植物之上,其分布虽不甚广,占计其产区当在四十万里左右,但如能广为种植,则此边陲辟区,可变而为富庶之域,我国橡胶之生产,不但足以自给,且可对外输出。

我国原产之温带胶类植物杜仲,传统是作为药用植物,鲜有人知其他用途,但其产胶品种向来为欧美人士所关注,并认为其是温带之优良胶源。杜仲所产胶质较硬(属硬胶类),可用于制造电料绝缘鞋底等,该树主要生长于遍生于贵州、四川、陕西、湖北等处。1931年植物学家焦启源在黔省遵义、桐梓、贵阳等处,见到“有驮马载运大宗杜仲运输,列为由货药材,转口出售,并于遵义北段凉风垭由崖坡地见有野生树株,又据浙大陈君鸿达函述,于沿河县属亦曾见有较大野生树株,足证黔省气候雨量甚为适合斯树之生长焉”,应以推广杜仲林场为中心工作,采用公私荒隙破地,种植杜仲,藉以增进黔省农村收入,振兴该省植物工业。

(二)其他本土产胶植物的探索

民国时期,同属桑科的本土橡胶植物还有榕树属植物,是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榕树、无花果及印度菩提树均隶于本属,沿海闽粤诸省时常习见,此种植物也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此一时期发现的本土橡胶植物还有樟科、山胡椒属的黄果树,主要分布于四川。苏联植物学家于我国新疆昭苏境内所发现之菊科蒲公英属植物橡胶草,也称为橡皮草(Rubber grass),为菊科蒲公英属宿根草本植物之一,原产于我国新疆昭苏境内,其宿根含橡胶至富,可供国防军事橡胶工业上制造原料之需。橡皮草适应性强,收获期短,含胶量颇丰,适合战时迫切之需要;从橡皮草的栽培方法来看,拟就播种、移植、管理、收获四项,植地一亩,可收获根株200斤,约可提取橡胶64斤,自以国营最有希望。

金叶树产于广东,该树所产胶类属于硬胶类,可堪制造电器绝缘用品,又如香港、澳门、中山、番禺、顺德等地所产之人心果通常多栽于庭围采其果实食用,树株皮部所含之胶乳为制造口香糖之主要胶质;两广地区,民间有种植木薯者,其胶俗称西拉橡胶,工业用途与巴拉胶同,亦应认为有希望推广繁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推广至橡胶植物中,有“青胶蒲公英”与“蒙古蒲公英”两种,为我国新疆与科布多一带之原产,甘肃、青海、宁夏一带亦产之,据林继庸氏曾于伊黎附近推广种植数千亩。

20世纪上半叶,国人对于本土橡胶资源的初步探索反映了橡胶资源价值地位的提升,表明了国人对外来橡胶与本土橡胶资源的态度,相较于外来橡胶国人意识到本土橡胶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三)本土橡胶植物的生态适应

民国时期,较之于巴西橡胶这一外来物种,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同样重要。与外来橡胶所遭遇的环境限制不同,本土橡胶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只需根据不同自然区域的生态分布规律稍加培育便可进行广泛种植。这使得国人越来越意识到本土橡胶资源的培育较之于引种外来物种所面临的生态风险更低,可以降低生态成本,也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

根据一些植物学家的实地调查发现国内本土橡胶资源在我国各自然区域内都有一定分布,“西南生长者有高友橡胶,西部及西北生长者有橡皮草……有遍布川黔诸省之杜仲”。我国境地偏北,从生理习性来看,温度和降水是橡胶植物生存的主要生态因子,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亚热带及温带胶类植物较之于外来引种的橡胶植物可以更广泛的在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内进行栽培种植。因此,本土橡胶资源的培育所耗费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远低于引种外来橡胶。

从本土橡胶资源的生态特性来看,本土橡胶植物在本土生态环境之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民国时期在兴业县附近发现的大叶鹿角果为例,此种植物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低,而且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一是此种植物生长迅速,每年可长丈余,新生植物两年即可采胶,在短期内便可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二是大叶鹿角果繁殖甚易,可以插枝,可以播种,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培育管理;三是大叶鹿角果为荒谷植物,可利用荒地种植,不至于与其他农作物争地,免于其广泛种植对其他物种造成的影响。此外,大叶鹿角果对于鸟兽虫无害,且为其喜食,无须人力照料,便可更好地与环境协同共进。本土橡胶植物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之中,在保证其自身生长需要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协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有效降低了人为管理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世纪上半叶,外来橡胶的早期引种及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是人为与环境双重选择与协调的结果。橡胶作为一种外来物种既需要考虑种植区域的温度、降水、坡度、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也需要通过人为改良橡胶的生存环境以调剂其所缺失的生态因子,才能增强橡胶对本土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而本土橡胶资源仅是满足其所生长的温度、降水、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便可与本土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然而,20世纪上半叶外来橡胶与本土橡胶资源都未得到大规模开发。

四、20世纪上半叶影响中国橡胶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

20世纪上半叶,国内橡胶原料主要是依赖于进口,而非大力推广种植外来橡胶及本土橡胶植物。究其原因,“地理气象之限制外,社会殊少广泛试种,仅有少数私人,一度投资海南岛之琼州,创设胶林,经营割胶,惟因资金有限,缺乏政府之协助,故成效不宏”。这反映了橡胶资源未大规模开发的原因除受环境限制,更为重要的是人为因素限制。

(一)自然环境的限制(64)“橡胶种植的环境限制”这一问题因篇幅问题无法详尽,已在《民国时期橡胶技术的环境限制与本土改良》(已投稿)一文中对外来橡胶引种后所遭遇的环境限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不再进行详细阐述。

受自然环境条件严格制约的主要是外来橡胶的引种,这一新物种对非原生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弱,很难在中国区域内进行广泛推广种植。巴西橡胶树原产于亚马逊河右岸海拔800 m处,只能生长在年降雨量至少800 mm的热带地区,其生长需要雨量较高,且以平均分配雨量为宜,空气竟年潮湿,而无长期干燥气候;而且只有在20℃~30℃的温度下才能正常生长并产胶,低于5℃就会死亡。20世纪初,巴西橡胶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引进到中国,寻找到一种完全符合这一物种的环境条件是较为困难的。从巴西橡胶树对环境的适应性来看,橡胶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典型的热带树种,即使其品种经过人为改良,但其自身的生物属性是无法改变的,仍受温度、降水、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超出生态幅会造成死亡或不适。

晚清、民国时期,橡胶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引种到我国之初,虽然在西方现代科学指导下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并优化了橡胶的生长环境,部分区域的环境条件使得橡胶可以正常生长,同时也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平衡,遭到自然的反噬。尤以橡胶园较多的琼崖地区较为突出,随着橡胶纯林的种植,原始森林大面积减少,橡胶树种植后受风灾、兽害、病虫害、火灾等影响较多。虽然通过人为改良与优化橡胶可以正常发育成长,但橡胶在所塑造的新的生态系统却遭遇了新的环境限制,琼崖地区原有的大风、病虫、野兽牲畜等环境要素本身不至于成灾,但随着外来橡胶的引种,这些原本的环境要素就转变为影响橡胶的生态灾害,进一步加剧了风灾、病虫害、兽灾、火灾等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人为改良的生态系统相应削弱了橡胶所塑造的新环境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橡胶种植所面临的新的环境限制,这一限制也成为严重影响橡胶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国际秩序的限制

20世纪上半叶,橡胶资源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受到国际秩序的影响。“一战”后,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橡胶作为全球性传播的重要商品,橡胶原料、橡胶制品源源不断流入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于橡胶原料的需求激增,此时虽然国内已经小规模种植橡胶,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橡胶原料需求,而主要依赖于中亚橡胶产区。因为当时橡胶原料进口及运输条件便利,国民政府并未大规模开发国内橡胶资源,“襄者吾国之橡胶资源,悉由中亚产区供应,平昔输运捷便,取给甚易,故无自给之企图”。可以说,橡胶资源未进行大规模开发是与20世纪上半叶国际秩序的重新建立密切相关。

19世纪中期以降,中国被迫纳入到欧洲主导的国际社会之中,并作为一个弱国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位,从华盛顿会议开始,中国失去的国家权益逐渐得到恢复,国际地位开始缓慢上升,到“二战”后期成为“四强”之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这些变化源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一战”后,西方列强一致对付中国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中美合作共同对付日本,很大程度上是不受中国控制的国际局势的变化左右着中国的命运。橡胶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演变中去理解。

20世纪30年代,国际橡胶市场价格降低,进口橡胶原料的成本远低于国内橡胶资源的开发。此一时期,由于橡胶股价暴跌,海南民营胶园严重受挫,多数胶园难以维继,导致胶园荒废,如“近数年来,本岛胶园,因受种种之打击,无力维持,园主弃园他徒,十九停业,任其荒芜,野草杂木丛生;建筑物及用具,亦多被附近人畜所毁灭,苍凉满目,残堪浩劫”。20世纪40年代,日军不仅阻断了中国进口橡胶原料的渠道,更是侵占我国橡胶种植区域极为优越的海南岛地区,严重影响了我国橡胶资源的开发。

由于受国际秩序,尤其是全球性战争影响,国内对于军事战略需求原料的开发成为重中之重,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热带作物资源的计划,建立了相应的发展实业的部门机构。但是从重视程度而言,很多具有经济价值、工业价值的外来物种及本土物种都得到了相当规模的引种和推广。如因木材需求急速增长,桉树被作为植树造林的重要引种树种,其生态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在国民政府政策主导下倡导民众大规模推广种植桉树,而且还通过报纸、期刊等宣传推广桉树的育苗及造林法、医学价值、经济价值等。反之,橡胶这一外来物种其军事战略资源价值高于桉树,但政府却并未采取与推广桉树一样的方法去大规模推广种植橡胶,原因之一是橡胶自身的环境限制,其主要原因是此一时期国内橡胶原料依赖于中亚地区,供给渠道方便,足以满足国内橡胶需求。抗战爆发后,橡胶种植面积最多的琼崖地区被日军占领,海南地区的橡胶资源也被日军掠夺,《台湾时报》1941年10月号山田俊雄认为 :“橡胶是将来有前途的树木之一。由于它对目前的日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制定了从本岛生产日本总需要的一半的计划”。也因此断绝了此一时期中国大规模引种及发展橡胶的可能。

(三)技术因素的限制

技术限制是橡胶资源未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关键因素。近代以来,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肥料学、土壤学、气象学、昆虫学、作物学、耕作学、植物保护、农作物培育等都得到了发展,带来了传统农业技术与西方农业科学技术之间的博弈,这对于传统农业技术而言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也带来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与革新。然而,此一时期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是停留在公立政府机构和学校科研机构,在整体推广应用范围和成效上都十分有限,并未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式。虽然西方科学技术较之于传统科学技术而言,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益以及防治病虫害方面效率更高,但由于普通民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更是抱有怀疑或畏惧的态度,使得新技术很难得到普及。

20世纪初,南洋华侨开始回国投资橡胶种植事业,激发了国内一些商人也纷纷投资发展橡胶,多是在海南进行私人经营。在当时战乱频仍的背景下,虽然政府支持,但也仅是政策性的鼓励,苛捐杂税仍旧繁重,并未有实质性的资金、技术支持以及地方保护,因此,多数胶园逐渐荒芜。而胶园无法维继的根源之一主要是受技术限制。从广义层面而言,技术的推广不仅是技术本身,更应包含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投入,缺一不可。“橡胶种植仍是以市场为目的,雇用工资劳动者,投下较多的农本,讲究农耕的技术,显然是带有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但是以全岛农业而论,这种企业,现在不但还未占到支配的地位,而且已显然地逐渐跑入没落之途。”因此,当时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橡胶的社会基础,在半殖民地背景下,关税无法自主,而且受帝国主义影响及封建势力的支配所致,这种状态下,不但新的产业不能振兴,旧的产业亦无法维持,唯有停留于先资本主义之下的细小经营的低微生产力中。

橡胶作为一个外来物种,这一新物种的推广如同其驯化历程一般,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长时期的磨合与适应,需要人们普遍地接受与认可这一物种。外来橡胶的引种所需技术性极强,民国时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推广种植,但收效甚微。一方面,一些期刊报纸对橡胶的引种、栽培、管理、割胶等技术都作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宣传;另一方面由政府统筹经费、人员设立热带林场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此外,还通过组织树胶园生产合作社的方式鼓励民众种植橡胶,1935年琼崖崖县为发展实业,组织各区镇乡树胶园业生产合作社,“拟择定荒地较多之区域组织树胶园业生产合作社,以从事作业富裕民生”。虽然这些鼓励与推广举措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华侨、商人、乡绅等种植橡胶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却很难落实。拥有资本、技术、人员、设备的政府、华侨、商人有能力、有基础、有条件发展橡胶。而大多数普通民众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种植橡胶,而且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投入,这意味着要选择性放弃部分农作物的投入,种植橡胶这一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收益见效慢的外来物种,普通民众根本无法承担橡胶栽培期间所耗费的经营成本。

抗战爆发后,为避免外来橡胶引种所存在的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本土橡胶资源的开发在环境、技术、资金方面可以弥补外来橡胶的缺陷。政府和学界相当重视开发本土橡胶资源,政府鼓励学界探索本土橡胶植物,学界对于本土橡胶植物的选择多是从物种的可推广性层面进行考虑。本土橡胶植物可以在荒地大规模种植,不需耗费过多的人力,一般妇孺及老人便可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便可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大多数农民尽快接受与认可,实现本土橡胶资源的大规模种植,再“就各地特殊之环境,种植特种之植物,分区种植,借以推广农村工业。”从橡胶制品的广泛使用而言,民众对于橡胶已经广泛接受并认可,但民国时期多数地区的农村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耗费土地资源种植新物种来替代传统农作物对于多数农民而言是存在较高风险的。

因此,不论是选择种植外来橡胶还是本土橡胶植物,这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的生产生活都将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种新的尝试,多数民众是不敢尝试的。橡胶种植技术需要推动资金、设备、人力的可持续性,一个新物种的尝试和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前期进行大量的投资,从政策实施到标准制定再到资金、设备、人员、土地的完善都是限制橡胶资源未进行大规模种植的因素。

五、结 语

橡胶资源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环境、资源、技术等来重新审视物种与环境、人与物种、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一个物种的成功种植与推广往往取决于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20世纪上半叶,橡胶作为一种受生态环境严格限制的物种,难以突破传统的自然与地理界限,但在人为满足橡胶所需的温度、降水、土壤等主要生态因子的条件之后,橡胶逐渐适应非原生生态系统,打破了橡胶的传统生态区域分布格局,实现了在全球的传播及发展,成为一个跨越民族、区域、地理限制的跨文化、跨生态的物种。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环境、技术、资金、人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任何一个新物种的种植与推广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除受自然环境的严格限制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橡胶在我国的早期引种虽在小规模范围内取得了成功,中国学界对本土橡胶资源的短暂探索也为满足国内军事战略物资需求提供了希望,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橡胶资源并未得到大规模的种植与推广,外来橡胶引种及本土橡胶资源的探索与开发最终夭折。

不论是外来橡胶还是本土橡胶植物,一旦被人工驯化栽培之后,便不再单纯具有自然属性,而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属性,这一属性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这一历程中逐渐与本土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等不断融合。这看似是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却进一步证实了人与自然关系必然从矛盾走向共生。立足于这种认识,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橡胶种植理念及产业格局,积极培育本土物种,进行本土生态治理及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