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33--02
胃肠息肉,指的是胃肠黏膜上皮处的突起性病变。依照息肉出现的不同位置,胃肠息肉通常包括胃息肉、食管息肉、大肠息肉、小肠息肉等,其中,最多见的是大肠息肉与胃息肉。胃肠息肉通常是单发的,多发性的只占二成。个别患者胃肠道里有数量众多的息肉,谓之胃肠道息肉综合征。
作为一种多发的消化道疾病,胃息肉患者通常并发胃酸低下亦或胃酸不足,反映在具体症状上,往往是上腹部出现不适或者轻微疼痛、厌食、恶心、腹泻和体重减少等。若息肉表层出现溃疡、糜烂,会出现连续性出血亦或间断式出血症状。与胃息肉不同,临床上,大肠息肉往往没有统一的表现,特别是早期,几乎没有症状表现,仅部分患者或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状况,有的患者大便里存在黏液,并发里急后重的感觉。这些患者一些由于大便有血、出现黏液便或者腹痛等症状而在就医时被查出来,对于大多数不带症状的患者,通常则是在健康检查时查出问题的。
胃肠息肉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最主要的就是一些胃肠息肉会发生癌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相关文献指出,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与这两类息肉相反,胃肠道腺瘤性息肉极易发生癌变,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甚至被视作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病变。因此,此类息肉的危害甚大。
在医学实践中,查出患者有胃肠息肉之后,医生往往建议将其切除。然而,有的患者却认为胃肠息肉只是息肉而已,加上不痒不痛不出血,就极不愿意采取手术方式加以治疗。事实上,如前文所说,一些胃肠息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存在着癌变的可能,若不给予及时处理,可能延误病情,使其最后变成肿瘤。因此,在查出了胃肠息肉之后,先判明其类型,若存在癌变可能,就应立即采取内镜下摘除手术,这种手术对于那些家族中存在肿瘤史的患者来说,尤其必要。
以肠息肉为例。国际上曾有专家做过一次试验,将肠息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取了切除手术,一组则没有采取切除手术,结果,接受了切除手术的患者与未接受切除手术的患者相比,大肠癌的发生率下降了近4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肠息肉并非绝对会引发癌变。事实上,近三成的中老年人均有肠息肉。那些直径比较大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也高。肠镜一方面能查出早期肠癌,另一方面亦可辨别出肠息肉的大小与性质,医生可依照肠镜检查结果,同步将那些高危肠息肉加以切除,从而减少息肉癌变的发生率。同样地,早期肠癌在被查出来之后,能达到90%的治愈率。
所以,一旦查出患者患有胃肠息肉,通常情况下,医生都会建议通过内镜摘除息肉,防止息肉发生癌变。在内镜摘除术中,高频电凝方式摘除息肉是最为常用的术式。其操作便捷,没有痛苦,并发症少,一次手术可以将多枚息肉切除,还可以获取息肉所有的病理检查结果,而且花费不高。当然,并不是胃肠息肉患者全都可以接受高频电凝术,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腹胀炎、严重肠梗阻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等人群,均不宜接受此类治疗。若患者的息肉是有蒂的,当蒂超过2厘米时,也不能采取此一疗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发现胃肠息肉后,最好及时切除,但由于此病极易复发,所以,做过手术后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术后患者应多加留意,防止胃肠息肉悄无声息地复发、甚至癌变。就此而言,防治胃肠息肉,早发现、早摘除固然重要,预防才是重中之重。
相关报道指出,仅20%的胃肠息肉和遗传因素存在联系,大部分胃肠息肉同饮食方式不当存在紧密的关联。腺瘤在胃肠息肉中最易发生癌变,其发病几率与患者饮食方面摄取的脂肪存在相应的关联,若患者摄取的脂肪占摄取总热量的四成以上,则其肝脏合成的胆汁及胆固醇就会增多,造成这两种成分在粪便及结肠肠腔里的含量上升,从而产生腺瘤。所以,若想防止胃肠息肉,降低腺瘤的发病率,就应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方式。饮食方面通常要求高纖维素、低脂肪,并且增加矿物质与维生素的摄入,比方多吃些蔬果,少吃些海鲜、肉类及辛辣刺激类食品;确保排便习惯健康,不酗酒。
其次,结合自身体质适当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强化体质的同时,维持较佳的精神状态,生活保持规律,亦对于预防胃肠息肉大有裨益。存在某些遗传疾病基因的人群,亦或年老体弱群体,应适当吃些碱性食品或防癌食品。
第三,利用内镜检查,及早查出胃肠息肉。对于出现前期癌变的患者,应第一时间加以治疗,而对于高风险人群,则应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宜定期开展肠镜、胃镜及肛门镜检查,这样,就能早发现、早摘除,以免发生癌变。此类检查,一方面能及早发现胃肠部肿瘤,另一方面亦可辩明胃肠息肉的大小与性质,便于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大幅减少患者发生癌变的几率。如果在早期就发现肿瘤,并及时加以治疗的话,治愈率也是非常乐观的。
通过内镜检查,结果为正常的,可每隔3~5年重新检查一下;若检查中查出了息肉,患者宜每隔3~6个月重新检查一下;若查出胃肠息肉是多发性的,则可以同步加以切除。
息肉虽小,切不可麻痹大意。防微杜渐,在发现苗头后就给予及时治疗,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方可防患于未然,从而畅享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