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石棉县城北中学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产生严重危害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而初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理念的形成基本与世界同步,成为当前国内在学科教学中最早达成共识的教育理念之一。而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相互协调的学科,在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学方面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根据《标准》的要求,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以保障学生切实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庞大的人口与有限资源,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我国当前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好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在人格建立、完善的阶段,通过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感等都有重大意义。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独特性使得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建立存在着独特的特点,具体来说: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人口、资源、社会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与可持续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着高度的重合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机地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向学生进行渗透教学。教师通过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持续的资源观、全新的环境观与正确的人口观。
《标准》对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有细致的要求,总体来说,《标准》认为在当前地理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以实践、探究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自身主动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实际发展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各种基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在直观的操作中感悟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授课方法上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极为适配。因此在课程中教师可以积极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具体实践方法上,教师可以选择开放式地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两种手段。
开放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将课堂看做一种开放式系统,在系统中教师、学生、授课内容作为系统中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通过互动的形式来进行展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课题 讨论课题 得出结论三个步骤开展教学工作。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一课中,教师事先提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劣势分别是什么?”“导致我国土地类型分布差异迥异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进而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并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方式主要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来分析类似的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相关结论。
实践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实践,参与多种活动的形式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模式具有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氛围良好、教学质量出色等优势。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在通过实践的教学模式下,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加直接。如《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农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得出本地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据等形式横向对比同纬度、同纬度上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调查的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如在具体农业企业进行生产时的细节、相关资源调配的方式的介绍、分析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更要主动承担教学责任,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