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我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近年的多次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在10%左右,预估有1 亿多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我们国家糖尿病的特点是患病率高、未被诊断率高、治疗率和治疗达标率普遍偏低。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患病率在增加,总体呈低龄化和年轻化趋势,很多患者由于控制不好血糖和其他代谢指标,有可能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血糖监测不达标。
进入老年期后,糖代谢异常的比例明显增高。有研究显示,近一半的老年人为糖尿病患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老年人糖尿病大多数为2 型糖尿病,少数为1 型或迟发1 型糖尿病,当然也有部分为其他少见的糖尿病类型。有研究提示,2 型糖尿病发生和遗传有关,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也就是说老年2 型糖尿病是和遗传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的。但是除了遗传因素(基因)的影响外,糖尿病在老年人群高发还因为老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①体力活动的减少,肌肉的废用性萎缩,部分老人肌肉量、肌肉力量、肌肉功能显著减退,甚至可能是肌少症患者,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②很多研究都已证实,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增多和膳食纤维的不足(食品过于精细),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些老年人退休后热衷于食物精做,膳食纤维摄入少。③有些老年人虽然体重下降,貌似“老来瘦”,但其“肚子”并不小,腰围并不小,而是四肢很细的体型,这种腹型肥胖、脂肪的向心性分布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基础上可发生胰岛素抵抗综合征。④人在逐渐衰老过程中,激素水平逐渐降低,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参与人体活动的各级组织代谢率下降,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所以,糖尿病具有“增龄效应”,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人体内的血糖值是不断变化的,食物摄入量的变化、运动量的增减,均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我们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能了解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当前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是否合适,治疗后血糖改善情况等,同时血糖监测也是我们进行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调整的一个重要依据。
我国一项研究显示,约80%左右的患者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或者是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血糖监测,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监测血糖。
有患者问:“难道按医嘱用药也会出问题?为什么非要进行监测呢?”正如前面所说,每个人血糖水平时刻都在变化着,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进行血糖监测就不能相对全面地了解血糖的现状。
血糖控制不理想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总体血糖普遍偏高,总体血糖偏高就会出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增高;第二种情况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还可以接受,但是血糖波动很大,忽高忽低,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这种波动性血糖异常会导致并发症的过早出现。过高的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血糖过低则可以导致发生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相关的昏迷。尤其对于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手术患者等特殊人群,血糖波动更加危险,也更加需要关注,其中的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持续的血糖监测,以了解更多的血糖信息。
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类型以及患者目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血糖监测频率。使用口服降糖药的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目前血糖控制大致尚可,可每周监测2~4 次空腹或餐后2 小时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 天,每天监测7 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如使用长效胰岛素监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监测早餐前和晚餐前血糖;3~6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还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者有的患者治疗方案比较复杂,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口服药,这种情况应该进行更加密集的、频度更高的血糖监测,包括一天的多点血糖监测,还可以做持续动态的血糖监测。
研究显示,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血糖控制能起到改善作用。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全天的血糖有多少时间是在我们所希望的目标范围(如3.9~10.0 毫摩尔/升)里面,这个值叫目标血糖时间,也就是血糖在期望的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血糖在目标范围的时间达标率越高,并发症的发生就越少。伴随着目标血糖时间的延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可以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