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浙江省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之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成立医疗集团,建章立制全面推进各项目标任务。201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该院的医共体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9年7月,桐乡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规划了医共体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市三大医疗集团明确了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为全面推进医疗集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石。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市一院医疗集团党委根据上级的要求,第一时间提出了“党建引领坚决打赢防疫战”的总体目标,通过宣传发动、医防联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了嘉兴市抗疫五一劳动奖章,为今后做好常态化防疫和集团公共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桐乡一院医疗集团党委以此为重点导向,强调村(社区)—镇卫生院—市医疗集团—省级医院的整合的同时,充分展现疫情防控的“导向性、地方性、能力性”,避免简单的“一刀切”,根据地方差异分类施策,开展群防群控。
(一)以党建为引领,统筹落实抗疫工作。
市一院医疗集团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防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明确角色定位,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集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组,制定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各项防治要求。1月25日(大年初一),集团党委召开抗击新冠肺炎誓师大会,发出了“共产党员到抗疫一线去”的号召,组建两个梯次先锋队,42名内科医生和38名护理人员投身到诊治确诊病例一线。全面规范“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服务”,集团600多名党员带头坚守在隔离病房、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高速路口卡点、水上卡点、居家和集中隔离点、社区防控等“党员先锋岗”。309名党员、223名群众积极报名参加医疗援鄂队伍,共选派3批次1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并出色完成任务。同时,构建“组织领导”“立体诊疗”“综合保障”“督导检查”“关心关爱”“正能量宣传”六大体系,做到规定动作严而实,自选动作精而准。
(二)以扁平化管理为基础,打造“三级诊疗”体系。
市一院医疗集团实施:“家庭医生、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定点医疗”的“三级诊疗”体系。总院18个专科与四家分院组成“三师”家庭医生签约团队54个,提供190种专科支持,配备68个服务包。在市域信息数据纵向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村居委会结对,加强家庭医生防疫工作,“入网入格入家庭”,规范细化家庭医生上门访视、居家监测、解除隔离三个环节工作流程,随时掌握辖区群众动向和健康状况。开通分院到总院定点治疗的绿色通道,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健全、纵向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以“全面托管”为契机,构建“四级防控”网络。
依托浙江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桐乡一院的契机,将医联体建设与医共体建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省-县-镇-村四级联动的防控体系,实现防控技术和管理能力等全面提升,打造基于互联网平台下的线上疫情防治桐乡样板。集团打造便捷医疗的“H2H”模式、快速急救的“DER”模式以及实时远程门诊,打通物理+虚拟转诊通道的“任督二脉”,形成无缝对接的转诊服务网络。截止七月底,共收治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232例隔离观察病例,解除隔离232例,发热门诊共诊治11907名发热病人,检测核酸样本 26678个。
(四)以“医防融合”为突破,创新“公卫服务”新模式。
以医共体为主抓手,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模式。将疾控、卫生监督、康慈医院、妇幼保健和皮肤防治等专业机构融入集团,组建公共卫生指导服务团队,以“团组驻点”、“团组蹲点”、“重点帮扶”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组建全程健康管理团队,形成“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促使以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同时,打造“医养结合”新典范。在乌镇、高桥、屠甸医院开设医养结合联合病区,设置床位100张,纳入集团管理,在总院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下,提高居民防控疾病的意识,努力打造全过程管理的医养结合桐乡样板。
(五)以“智慧医共体”为支撑,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1.互联网+诊后联合管理。通过信息网络,将医共体内MDT专家团队有机组合,打造“居家指导”+“线上复诊”+“引导二次入院诊疗”连续性闭环管理路径,让患者能享受从院内到院外再到院内的上下级联动的全病程管理服务。
2.医共体“互联网+护理”。整合集团专业护理资源,组建起100余名护理人员参与的“网约护士团队”,浙江省首个医共体“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上线,为特殊人群提供专业、便捷、安全的护理服务。
3.互联网+实时远程门诊。基层接诊医生利用互联网远程视频的方式与上级医生实时沟通,对患者开展联合诊治,方便患者的同时保障医疗安全。
在此次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暴露出集团内存在的不少能力短板和体制机制问题,主要是:专业人才不足,队伍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缺少“平战结合”隔离观察病房,感染楼发热门诊、专用病房设备配备不足。随着国际疫情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常态化防疫工作,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国家卫健委明确了各级卫生部门开展防疫以及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的相应对策,市一院医疗集团以此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七个方面入手,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一)医路相伴,共建共享,打造党建引领公卫工作品牌。对于常态化疫情下的集团公共卫生工作,集团党委推出“1+4+3+1”互动模式,“1”是指一个集团党委,“4”是指四家分院的党组织,“3+1”是指总院三个党支部对接一家分院党组织,上下联动“跟进管”,推动分院差异化发展。同时,将所辖区域划分为“探索起步型”“成长提升型”“推广带动型”三种类型,鼓励党团员组团深入村社区,分类施策公卫工作。内部互比“对标管”,组织支部之间现场演练,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招聘人才,提升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反应等实操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造就一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疫情防治领域的专业骨干人才。建立应急专家库,确定医务人员、后勤保障和志愿者名单,及时做好培训。医卫人员统一调配,组团做好空港返程人员隔离观察点工作。同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风险管理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
(三)统一规划,平战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总院感染科大楼重新布局或重新改建,聚焦内部布局和流程建设。建立规范的1400-1500平方米的发热门诊,完善布局,配置CT、DR、检验、发药机等设备;在留观病房建设方面,要使得相当数量的普通病房符合传染病房要求,能够快速转换。设置独立通风设施的监护室病房,作为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布局。
(四)坚强监测,信息共享,实行“症状监测”的早识别和早预警。将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的管理体系与公安管理信息对接,提高传染病筛查检测的敏感性和传报系统的及时性,对不明原因的症状进行预警和监测。发挥集团内信息互通优势,加强对特定场景的追踪、分析,以及对病人传播链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分层分级,双向转诊,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医疗集团将以总院为龙头,整合资源,着力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形成各乡镇隔离点与定点治疗点形成平战结合的服务、责任、管理的网络共同体,确保各乡镇隔离、运输、救治及防控所需设施和资源的及时到位,加大慢性病、特殊疾病用药的支持,加强防护物资的调配,共筑牢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疫墙。
(六)注重实效,医防结合,调整医共体公卫工作绩效考评办法。组建市级专科医生和基层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三结合的医防队伍,做好疫情防控与慢病诊疗管理相融合工作。建立集团防控质量控制评估体系,从质控管理、制度建设、自查督查、评估评审等方面开展控制及评估。根据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建立指标权重动态调整机制,各成员单位实行目标管理绩效体系,确保围绕防控目标做设计。同时,落实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允许收支结余分配,打破绩效工资比例限制,落实单位内部自主分配权,激发基层机构动力。
(七)创新方式,三治融合,打造公共卫生工作“桐乡特色”
市一院医疗集团将把基层的公共卫生工作与桐乡首创的法治稳民意、德治暖民心、自治聚民力“三治融合”相结合,运用“疫情防治红黑榜”、“德治评判委员会”、“网格化自治”等“三治”组织,培养职工主体意识,激发社会活力,让疫情防控工作能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因时而变,体现出人情味和应变性,打造党建引领常态化疫情防治下公共卫生工作的“桐乡特色”。
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桐乡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我们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殷切嘱托。面对疫情防控这一次公共卫生工作的“大考”,市一院医疗集团强大的政治引领力,运用系统整体治理思路,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了“答题”的方式,今后也必将伴随着政治优势和机制的创新,扎实精准开展疫情防控等公卫工作,力争为书写“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的桐乡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