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若不及时防御或治疗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等机构纷纷建议民众佩戴口罩并做好自我防护。由此,口罩成了当下最为紧俏的物资,随之而来的口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舆论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若不及时防御或治疗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等机构纷纷建议民众佩戴口罩并做好自我防护。由此,口罩成了当下最为紧俏的物资,随之而来的口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舆论中心。本文汇总了常用民用口罩标准,分别对其考核项目和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口罩标准未来发展方向。
口罩生产标准可谓各式各样,就目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口罩所采用的标准来看,主要分三大类:民用口罩、劳防用口罩和医用口罩。民用口罩主要用于日常防护,劳防用口罩主要用于一些特殊的劳动场所,医用口罩主要用于医疗、卫生等场所。
民用口罩主要涉及的标准有国家标准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1]、GB/T 38880—2020《儿童口罩技术规范》[2]、行业标准FZ/T 73049—2014《针织口罩》[3]、团体标准T/CNTAC 55—2020《民用卫生口罩》[4]、T/CTCA 7—2019《普通防护口罩》[5]等。由于疫情关系,带有过滤式呼吸器的劳防口罩N95口罩,(使用标准为GB 2626—201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以及部分医用口罩(使用标准为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和YY 0969—2013《一次性医用口罩》)也被日常使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标准以外,口罩生产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企业标准,在企业范围内解决需要协调或统一的技术问题,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企业标准针对企业自身生产条件而制定且仅供企业自身使用,因此其适用范围远不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故本文对企业标准所涉及到的考核项目和技术指标,暂不做进一步分析。
本文梳理罗列了国内常用民用口罩标准,并对涉及的考核项目、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民用口罩对pH值、甲醛含量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3个项目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pH值项目测试方法均为GB/T 7573。甲醛含量的测试方法均为GB/T 2912.1。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测试方法均为GB/T 17592和GB/T 23344。
其中,GB/T 32610—2016和T/CNTAC 55—2020适用的成人款口罩对pH项目的考核要求较低(4.0~8.5),其余标准中技术指标均为4.0~7.5,相当于强制性标准GB 18401[6]和GB 31701[7]中达到A类技术要求。
标准均要求与人面部接触层取样。甲醛含量技术指标均一致,相当于强制性标准GB 18401和GB 31701中达到A类技术要求。需特别留意的是,部分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甲醛含量的取样部位,如:T/CNTAC 55—2020和GB/T 38880—2020规定口罩若有染色或印花,取样应包含染色或印花部位。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技术指标均为禁用,但T/CTCA 7—2019不考核该项目,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既然GB 18401中明确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不属于该标准规定的纺织产品范围内,考虑到人体实际佩戴时的安全性,仍需要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原材料制作口罩。
表1的标准中,FZ/T 73049—2014标准对色牢度考核项目最多,均采用纺织品常用方法标准检测,且技术指标不低于强制性标准GB 18401和GB 31701中A类技术要求。GB/T 32610—2016标准规定耐干摩擦测试口罩外层,耐湿摩擦测试口罩与人面部接触层。T/CNTAC 55—2020和GB/T 38880—2020规定干摩擦色牢度取染色或印花部分检测。
表1 常用民用口罩标准考核项目及技术指标
笔者认为,从人体实际佩戴情况来看,染色或印花部分通常都在口罩外层,主要起到美观作用。因此耐干摩擦色牢度取样因取口罩外层进行测试。由于人体的口、鼻部会在进行正常活动中产生湿气,因此会发生口罩里层略显湿润的情况。为模拟此类佩戴情况的发生,耐湿摩擦色牢度的取样取口罩与人面部接触层进行测试。
涉及口罩类防护/卫生要求比较多,重点关注的项目是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颗粒物过滤效率和细菌过滤效率。
微生物指标通常关注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致病性化脓菌(不得检出)、真菌菌落总数(≤100CFU/g)和细菌菌落总数(≤200CFU/g)。超过标准规定范围的菌落总数则被认定为微生物不合格,对人体有负面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微生物指标均参照强制性标准GB 15979规定执行。
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至今依然活跃在消毒杀菌领域。口罩类产品对环氧乙烷残留量的监测非常必要,一旦超过标准要求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严重危害。本文涉及的民用口罩的环氧乙烷测试均参照GB/T 14233.1方法执行,要求在口罩主体上截取试样。
颗粒物过滤效率和细菌过滤效率是口罩产品的常规防护/卫生要求,企业明示在产品外包装上的信息,如:PFE(颗粒物过滤效率)≥90%或BFE(细菌过滤效率)≥95%,则应根据相应标准对其进行考核。标准中,GB/T 38880—2020标准规定的环氧乙烷技术要求最高(≤2μg/g)。颗粒物过滤效率和细菌过滤效率采用GB/T 32610—2016中附录A和YY 0469—2011附录B执行。通气/呼吸阻力采用GB/T 32610—2016中附录A和YY 0469—2011的5.6.2执行。FZ/T 73049—2014标准适用的口罩产品仅为民用普通针织口罩,并非医用口罩或劳动防护性口罩范畴,故不考核口罩防护或卫生类项目。
(1)笔者发现,具有一般功能的梭织面料口罩目前没有合适的产品标准,建议后期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类别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以填补市场空白。
(2)建议增加一些安全性指标的考核,借鉴GB 18401—2010《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并可按照使用人群年龄的不同,进一步细化产品技术要求。如T/CTCA 7—2019《普通防护口罩》建议增加耐干摩擦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项目,考核含有印花的口罩安全性。同时,耐干摩擦色牢度和通气阻力项目建议区分成人款技术指标和儿童款技术指标,使得产品能够更加贴切实际使用人群的真实感受。
(3)自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以来,规范了国内市场上一部分民用日常防护型口罩的生产要求,并对市场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仍然有许多生产企业通过企业标准浑水摸鱼,这其中就可能存在缺少口罩防护/卫生项目的技术指标及考核要求等现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因此,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通用要求,还需要社会各方积极监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