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芬芬
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白云小学
曾读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一部纪录片在前五分钟不能把观众留住,这可能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对于故事的叙述,既强调纪录片一开始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个作品又要设置合适的兴奋点。如果把这段话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个共通点——好的开始才能遇见接下来更多好的可能。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开始即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特级教师胡天胜指出新课导入要结合教学实际,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反思我们的课堂,往往存在以下2 个突出问题:1.课堂导入千篇一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的课文。”相信这两句话教师们并不陌生,虽说“直接导入”“复习导入”都是导入新课的方法,但试想如果一本书、一个学期,学生都在这样的缺乏针对性、完全形式化的导入中开始学习,就很容易陷入后续模式化的学习过程:读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书写生字词——结课,对老师的教学模式了如指掌,毫无期待可言。2.课堂导入耗时长效率低:课堂导入重在“导”,要求将学生快速地领向、引向课堂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因为过渡追寻教学情境的铺设、教学面的拓宽、学生参与率等原因,常常事倍功半。如在童话单元的教学,老师会问: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童话故事,能讲大家听一听吗?童话故事学生比较熟悉,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讲,不知不觉就讲了五六分钟,更糟糕的是有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把今天要学的童话讲了一遍,十分尴尬。又如在通过介绍作者导入新课时,将网络信息全盘复制,不经删选,学生老老实实看完一遍,但和本课相关的信息仍是模模糊糊一片。
问题显而易见,不少学者和教师也积极出谋划策,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图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实物导入法……重在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稳定的基础。笔者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推进,教师在导入时,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方法,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大胆推陈出新,做到方法常用常新,不拘一格,用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设计、斟酌课堂导入,让课堂永葆活力。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讲的就是这个理——好的开始当以“奇”字为先。那如何才能做到“奇”字,做到创新呢,我们不凡可以这样做:
在每一堂新课前,老师都必须备学情,研究学情,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等个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但是我们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轻视学情分析,呈现出的内容往往趋于形式化,泛泛而谈,只是空话套话。其实,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做好学情分析,说不定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需对文本有着认真细致地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那些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有新意、有价值的信息,并巧妙地运用到课堂导入入中。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乌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教师课上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可见,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在课文教学之初,我们就能创设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始终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就更加完美了。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应该注重情境地铺设,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在导入时设置《小雷锋栏目》情境,主题是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在《棉花姑娘》的导入时,亦可以设置寻找最佳森林医生的情境,帮助棉花姑娘寻找最合适的医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学生带着任务,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不停地积累语用、训练表达。
我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在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和文学关系匪浅,因此,生活也应该该是语文教学的活水。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准备发现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如我县陈媛老师的《七月的天山》、吴文双老师的《全神贯注》、葛朝旭老师的《忆读书》就分别别出心裁地利用了微信朋友圈、《中国达人秀》、《朗读者》导入新课,将生活与课堂的通道打开了。又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谷滔滔老师通过一本小日历,不停翻动,翻着翻着就翻到了端午节,然后顺势出示课前搜集了的各种各样的粽子图片,非常地接地气,富有生活的气息。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加大对学情、文本、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解读、联结,用更有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开启并遇见更好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