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巩义市/侯发山
【时新美文】
稻草人
□侯发山
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照得大地暖烘烘的。麦子由青变黄,空气中弥漫着成熟麦子特有的味道,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润人肺腑,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庄稼人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切都会云消雾散。香草走在田埂上,脚步不由得变得轻快了。
“妈妈,等等我。”
香草这才想起儿子还在后边。大军走了,不是还有儿子吗?电影《一句顶一万句》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女主人公喜欢,香草同样也喜欢——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不能给别着了心!也正因如此,香草在家闷了多天,这才到田里看看,换一下心情。
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
香草本想说“麦子成熟了”,话到嘴边却变了,她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为土地公公养育了它们。”
儿子停下脚步,摘掉草帽,转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妈妈,谢谢您,您也养育了我。”
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凉爽了许多。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得好好活着,把儿子抚养大。这,怕也是大军所牵挂的。对,好好过,不能让大军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
“妈妈,地里怎么都有稻草人啊?它们会干活吗?”
“孩子,麦子成熟了,那些麻雀闻到香味就会来偷吃。所以大家就弄一些稻草人吓唬那些麻雀……”
没等香草说完,儿子抢话道:“妈妈,我知道了,稻草人是不是就是保护麦子的警察?就像爸爸一样——”儿子的话戛然而止,因为他看到妈妈眼里藏着的泪水。
香草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怕吓着儿子,忙说:“儿子,汗流进妈妈眼里了,妈妈没哭。”
儿子说:“妈妈,您说爸爸太累了,去睡了,他什么时候才醒来啊?我想让他带我去海洋馆玩。”
儿子还小,还不懂得死亡的概念。唉,能骗一天是一天,等他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香草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珠,平静了一下心情,说:“儿子,等收割了麦子,妈妈带你去海洋馆。”
“行!”儿子歪着头想了想,说:“不行!爸爸答应我好几次了,他得说话算数……我们拉过勾。”
香草轻轻叹了口气。
“妈妈,咱的麦地里也有稻草人吗?”
“有,都有。”
“麻雀真可怜,它吃什么啊?”
“这……《十万个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为自己的机智而高兴。对,以后回答不出来儿子的问题,就让他去书本里找。
“妈妈,咱家的麦地在哪里?”
“拐过前面那个弯就是。”
眼看着麦子熟了,地里怎么都不见人呢?麦熟一晌,蚕老一霎。不该啊。前几天收割机来了,老贵说今年天旱,麦子焦,不能经机器。老贵是村里的支书,他的话也是实情。即便麦子不焦,收割机过后,麦粒飞得到处都是,看着真让人心疼。不过,这下可喜欢坏了那些麻雀,一个个飞到地里拼命地啄食。它们若是和田鼠一样聪明,怕是过冬的食物都能储存下来……哎,刚才怎么没想到这个答案呢。自己还是笨,还以为聪明呢。
收割机走的时候,香草还有点不舍得。看到大伙儿都不用,她也不好意思。有两年没用机器,大军又没在家,两亩多的麦子不都是自己一个人割的?村里好多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不都是妇女?她们能干,自己也能干!她是警察的妻子,不能让人小瞧了。
“哇,妈您看,好多好多稻草人!”
香草收回思绪,看到自家的麦田里有好多人!定睛再看,是老贵带着乡亲们在收割麦子——一个个都戴着草帽,儿子以为他们是稻草人呢。
“妈,您眼里又流汗了。”儿子说罢,摘下草帽,使劲给香草呼扇着。“我长大了也要当稻草人,保护庄稼,帮您干活。”
香草眼里的泪流得更欢了。
【边读边练】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香草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前者表现儿子的天真好问,后者表现香草的机智。
B.“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在文中前后两次出现,表明丈夫牺牲后,香草终于走出了痛苦,表现出她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
C.“眼里藏着的泪水”“眼里的泪流得更欢了”,两个情不自禁的流泪细节,分别表现出香草的伤心和感动,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D.小说结尾处写老贵及乡亲们帮助香草收割麦子,既表现出人们善良友爱的品质,又侧面写出大军的美好精神在人们身上的延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麦熟一晌,蚕老一霎”,比喻和俗语的使用,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使作品具有乡土气息。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了香草儿子懵懂好奇、善良懂事、灵动可爱的儿童形象,给读者以美的愉悦。
C.小说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却用大量笔墨写了香草的内心独白,交代了香草在丈夫牺牲后逐渐走出低谷的心理历程。
D.“稻草人”设计巧妙、内涵丰富,既指成熟麦田的守护者,又指帮助香草收割小麦的乡亲,还指为守护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大军。
3.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对大军着墨不多,有人却认为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答案:A。“后者表现香草的机智”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香草本想说‘麦子成熟了’,话到嘴边却变了,她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为土地公公养育了它们。’儿子停下脚步,摘掉草帽,转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妈妈,谢谢您,您也养育了我。’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凉爽了许多”,这里的香草表现出的是对孩子的用心抚养及思想启迪,教育孩子要感恩。后文还有“‘这……《十万个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为自己的机智而高兴。对,以后回答不出来儿子的问题,就让他去书本里找”,可见这里体现的才是“香草的机智”,选项A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故错误。
2.答案: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手法”说法错误。本文塑造孩子形象没有心理描写,主要是语言,其次是动作和神态描写。
3.答案:(1)在情节安排上,本文采用双线结构形式。(2)以乐观坚强的香草为明线,通过母子间的问答串联成篇。(3)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守护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大军为暗线。
4.答案:我同意大军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种说法。(1)首先从内容而言,香草母子的言谈话语里都离不开大军,明写香草母子,暗写英雄烈士大军,寥寥数语间,大军高大的形象清晰可见;(2)其次从情节安排而言,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写香草,暗写大军,香草只是用来串联情节的线索;(3)然后从形象塑造而言,香草的乐观、坚强、贤惠、睿智、友善,都是用来衬托大军形象的,是在大军高尚无私的感染影响下,香草富有了人格魅力,写香草更是为了突出大军的责任和担当,以及他舍小家为大家、为集体利益献出宝贵的生命的高大形象;(4)从主旨立意而言,作者的用意在于塑造大军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的英雄形象,讴歌赞美有大爱、有担当的英雄。写其他人物(香草、儿子、邻里乡亲)都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