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抑郁症 做有心的辅导员

2020-11-10 15:51孔玉玲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健康大学生

孔玉玲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抑郁症更是成为大家不可忽视的心理疾病之一,大学生抑郁症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有高度敏感性,及时发现,尽早预防。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以及科学预防抑郁症的策略和方法,对共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166-02

对于高校来说,抑郁症已经悄悄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无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且是显著而且持久的;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乏力等表现;回避社交,对生活丧失兴趣,无法进行正常的课业学习。所以这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分析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找到抑郁症的防止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亟需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具体案例

李某,女,大三学生,宿舍同学反映大一时一切正常,和同学相处融洽,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成绩名列前茅,同时也交了男朋友。到大二时,男朋友向她提出分手,心情糟糕,经常上课迟到,甚至出现旷课现象,和宿舍同学关系也不如从前,不参与班级和宿舍活动,经常一个人在宿舍,且爱发脾气,时常情绪失控,有时在宿舍大哭。辅导员与该生约谈,发现在谈话的过程中,该生说话声音很小,一直低着头,眼神缥缈不定没有神,在回答老师问题时显得也很迟钝,不能做到及时回复,整个精神状态非常不佳。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取得联系后,心理咨询老师对该生做了几次咨询,初步判断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建议该生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在辅导员的陪同下,该生前往当地脑科医院做详细评估,诊断为中度抑郁症。辅导员与家长取得联系后,经商量,给该生办理休学手续,回家调理修养。

二、案例分析

抑郁症是较为复杂的心理疾病,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多样,在这里以大学生李某的案例来分析大学生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常见原因。

(一)自我性格的影响

李某从小成绩就很好,一路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称赞,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对其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考试必须每次班级前三,否则就会指责和辱骂,这渐渐形成了李某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敏感的性格。但同时抗挫折能力也严重缺乏,因男朋友提出分手,觉得整个世界就崩塌了,找不到生活的希望,不懂这样还认真学习是为了什么,对学业没有任何动力。一开始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因失恋无心学习导致成绩有所下降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过于敏感,自尊心强,觉得再进课堂上课很丢人,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于是将情绪内化,导致她出现了抑郁的负面

反应。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父母均是企业高管,日常奔忙于工作,一方面没有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期望却很大,而且总会将其他同事家的孩子拿来和她做比较,让她找自己的差距[1]。父母平常很少和孩子有心灵的沟通,大学期间也很少主动联系李某关心她的衣食住行,让李某在家长层面寻求不到太多的支持力量。从这点来看,家庭环境给了李某很大的成长压力,并且会控制不好压力的负面作用,从而产生自我挫败感和抑郁情绪。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95后的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向好,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大学生娇生惯养,抗挫折能力非常差,刚从温室中走出来迈进大学校园,对环境的不适应,对群居生活的恐慌,都是大学生面临的新挑战。虽然有人说大学就是天堂,但是接踵而来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等学业压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让大学生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面对考试的失败,自然免不了受到打击。在大学人际关系中,如何与来自天南海北的舍友和谐相处,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如何在各大社团中不被冷落,这些对尚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绝非易事。这些不适应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冲突,让大学生产生消极失落的情绪。

三、防治策略

(一)及早发现、及时干预

由于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有些大学生本身已经出现了抑郁症的相关症状,但是以为只是身体出了问题,从没想过是自己“精神”上出现异常,更不愿意把自己和“抑郁症”扯上关系,认为是一件难以启齿甚至很丢人的事情。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抑郁症的扫盲尤为重要[2]。辅导员平时要多利用心理班会、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告知学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像身体生病一样,心理生病也需要去正面它并且积极就医。同时在每学期开学前、就业前、重大考试前等关键时间点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多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及早发现,及时

干预。

(二)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调节机制

第一,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大学生在面临重大压力导致心情抑郁时,要找到自己情绪发泄的途径,培养自己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可以每周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父母和孩子年龄上有代沟,但是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用爱去倾听,一定是有帮助的;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聊天,无论是和大学同学谈谈今日趣闻,或者是和高中同学回忆同窗学习的日子,都对情绪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如果有學生性格内向,不爱和别人说话交流,辅导员可以尝试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自己对自己说话,将内心的负面情绪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恢复至平静。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和鼓励大学多渠道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做自己情感的主人[3]。

第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精不精彩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学生可以选择享受充实忙碌的校园生活,也可以选择熬过百无聊赖的校园生活。有些学生每天都在为明天的生活计划着,而有些同学却成天在宿舍里浑浑噩噩地度过。因此高校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多走到人群中,例如:多去操场参加体育运动,跑步锻炼,通过运动排汗的方式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防止心理障碍复发。另外可以引导大学生多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社团或项目组中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改善自己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抑郁症学生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对他们而言本来就是一种挑战,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可以庇护的港湾,如果与宿舍室友的关系再相处不好,那么其在学校的生活或许会非常痛苦。辅导员要本着尊重、真诚、接纳的原则,与学生建立积极的良好的信任关系,抑郁症不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所以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陪伴式辅导。通常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会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找不到倾诉对象,这时辅导员更要做好倾听和共情,与学生一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给学生心理支持,让学生有宣泄情绪的空间。同时在聊天的过程中也要有极大的耐心,抑郁症的学生往往是很脆弱的,并且在聊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沉默,这时就需要辅导员一点点地去接纳和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接受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用耐心和爱心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被

理解。

第四,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抑郁症学生往往得到的家庭支持都很少,例如本案例中,李某的父母都是高管,平常工作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去管孩子的日常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偶尔打电话也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不能掉队,不要贪玩,但对生活方面,吃喝住行丝毫不管不问,长此以往就极易导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疏远,并且对家长不再信任,减少甚至切断与家长沟通的频率。因此,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好他们家庭的教育疏导工作。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和家长保持固定联系,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家长孩子近期在校的情绪问题等,让家长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和孩子多交流,鼓励家长降低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科学就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与辅导员共同配合,一起做好学生的陪伴工作[4]。

第五,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当学生饱受抑郁症状的痛苦折磨时,要告诉学生立即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大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要自认堕落或碍于面子不去解决问题,否则病情发展严重时结果将不堪设想,甚至会危及生命。有些学生不愿意让父母知道,更不愿意告诉同学,认为心理有问题是一件非常丢人难以启齿的事情,怕周围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这时候辅导员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传递正确的就医信息,告知学生身体是自己的,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负责任,其他的外在眼光都不重要。如果还有学生害怕就医或者不愿正面它,这时辅导员要有仁爱之心,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努力劝导并陪同学生一起去专业医院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听从医生的建议尽早诊断,然后通过药物作用,再辅以定期的心理咨询,让学生能尽快从抑郁症的困扰中走出来。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象牙塔里生活着,没有父母的庇佑和呵护,只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相互陪伴。有时在遇到压力心情烦躁郁闷时,不知道怎么去通过有效的方式缓解与平衡自己的情绪。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同宿舍同学的日常反馈,以及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孩子近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关注可能出现的抑郁症情况,通过与宿舍同学的沟通,以及家长耐心倾听,积极回应,帮助学生做好引导和干预工作,努力做一名有心的辅导员,陪伴大学生身心健康

成长。

參考文献:

[1]贾萍.大学生抑郁症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J].高职教育教学,2019(4):21-23.

[2]李荣荣,姚平.大学生抑郁症个案分析[J].教育教学,2012(4)147-148.

[3]李慧.关注学生心理,做新时代辅导员——大学生抑郁症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217+217.

[4]韩婷.大学生抑郁症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20.

猜你喜欢
抑郁症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