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摘 要:一直以来,文艺类图书在图书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一类图书品种繁多,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和品位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艺类图书出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将从文艺类图书书稿存在的常见问题和编辑加工时应注意的事项出发,探讨文艺类图书应如何提高编校质量和出版效率,以及该类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
关键词:文艺类图书;常见问题;编辑素养;编校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2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图书市场销售量大幅下滑,然而文艺类图书却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这些图书品种繁多,分类复杂,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和品位的重要作用。呈现给读者的最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策划、文字加工与包装。而且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图书内容和印刷质量的审查十分严格,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多出优秀图书、精品图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该类图书的编辑经验,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因此,在此将探讨一下该类图书存在的常见问题、编辑加工时应注意的事项和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文艺类图书常见问题
(一)政治与价值导向问题
文艺类图书担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给大众以美感享受的责任,首先要有一个红线,即要保证图书的内容不违反国家政策和法规,比如国家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不涉及国家机密。如果是涉及国家关于重大选题申报规定范围的图书,一定要做好重大选题申报的工作,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查。
除了不触碰红线,在一般图书中还涉及一个价值导向的问题,应保证图书的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如笔者曾接到过某作者的投稿,其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和两位女性保持恋人关系,且到结尾三人依旧保持着和谐的关系,这不符合现实的普世价值观和一夫一妻的国家政策。
关于价值导向问题,针对不同的细分读者群,要有更加细化的标准和规范,编辑要做到心中有数。如针对幼儿市场的图书,应保证符合儿童心理,对于儿童教育能起到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作用,扩大儿童视野,引发儿童思考,起到榜样作用。不宣扬暴力色情等不符合儿童年龄段的思想内容。
如果是引进版图书,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观念不一样,很容易有一些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观念的内容,应去除不适合我国文化观念的部分。比如笔者曾接到过台湾一位著名管理学畅销书作者写的一本文集,书中有一部分详细地论述了中阴身和轮回转世等观念,这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与现今我们所倡导的科学观念不符合。
(二)逻辑问题
逻辑问题分为很多种,有前后文语句逻辑不通顺的,也有违背现实生活逻辑的,有些句子没有语法问题,乍一读起来仿佛也很通顺,但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问题。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某小说前面说这个颓废青年剃了个光头,没过几天又说他洗完澡坐在床上拿毛巾擦头发,这便是一个逻辑漏洞,审稿时稍微不仔细或对前面的情节稍有遗忘,就会无法察觉。这种逻辑漏洞是很难避免的,是许多长篇小说容易存在的问题。小说写得长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通过作者和编辑多次认真细致的阅读和审稿来解决。
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需要严格遵守现实世界的普遍逻辑和规律,即便是幻想文学也不能完全天马行空,也需要构建并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比如某童话故事书,作者前面说爸爸在浇花,后面一句又说爸爸放下剪刀……这是违背一般的行为逻辑的。另外,作者的时间叙述前后逻辑比较混乱:第一天上学,就捡到并使用了魔法棒,但写当天的事情时,又穿插着“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 “平常上课时,芬黎老师也会讲一些语文知识和故事” “今天上课是不是又打瞌睡了” “上一周,芬黎老师还找爸爸告你的状”等论述,这又表明不是第一天上学。
有时候,由于作者参考的资料不同,也会出现前后逻辑矛盾的地方,比如某书稿前面说到胡适1892年随母亲迁到内史第居住,而在同一页又说到胡适的父亲胡传于1891年去台湾任职,胡适与母亲便迁到内史第居住。这种情况是由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不同而造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学术考证困难,因此具体时间没有定论。然而作者并没有意识到前后矛盾的问题,编辑在加工时应取一个时间,而另一个论述可以模糊时间,解决逻辑上的前后矛盾问题。
(三)语法编校问题
文艺类图书由于作者的语言习惯和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较多语法方面的问题,比如作者习惯于写长句子,修饰词语过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语法问题。常见的语法问题有很多,比如词语搭配不当,缺少结构助词,句子成分残缺,语义重复等等。笔者结合自己编辑过的图书中的一些案例,加以分析。
比如“可供游人公开展览”——词语搭配不当,可改为“可供公开展览”。
“参与编写《太平天国》与《捻军游击战》两部分的编写工作。”——语义重复,搭配不当,应删掉第一个“编写”或改为“参与编写《太平天国》与《捻军游击战》两部分”。
“当年吴文津一开始不同意来哈佛大学任职,原因是吴文津夫人的缘故。”——杂糅,删掉“原因”。
另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类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统一问题,如人名地名的统一问题。由于作者疏忽,对原稿编校不严格,经常会出现同一人名,前后用字不一样的现象,比如刘佩琦—刘佩琪;刘福贵儿—刘富贵儿。由于这类名字全书出现次数较多,很容易被忽略。因此,人名统查统改是很有必要的。
(四)引文及知識性错误
文艺类图书,常常涉及大量的知识点与引文,即便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也普遍存在。如果编辑加工的时候只是简单通读,凭借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很难发现全部问题,因此需要编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各种相关专业的工具书,对引文与知识点进行详细核实。比如“曾任北大校长的黄炎培……”,黄炎培未出任过北大校长。如,《顾延龙年谱》应为《顾廷龙年谱》,等等。
有些文艺类图书,通篇都涉及知识点和久远的数据资料,在编辑上确实存在很大难度,这就需要编辑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查找、运用、辨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同时出版单位对效率和经济效益还有许多考量,编辑能够静心进行编辑和资料核查实属难得,许多情况是为了速度而部分牺牲质量,也造成许多文艺图书存在着许多错误。
二、文艺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一)优秀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代图书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熟悉国家与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关于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的规定等。能够把握书稿中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念和“三观不正”的论述,发挥图书正向引导的作用。这需要编辑平时多学习,保持政治敏感度。
(二)良好的语感和语法知识
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语法知识,是一个优秀的文艺类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要熟知现代汉语语法,也受过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教育培训,才能在编辑各类文体的书稿时做到游刃有余。同时有汉语言文字的字词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总结经验,比如遇到生僻的字词,在翻查过字典后应充实进自己的生词库,内化于心,而不是每次遇到后都翻字典,这会大大降低工作的效率也会打断审稿的节奏。作为文艺类图书编辑,如果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即便其他方面的能力再优秀,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编辑出文通字顺的书稿。
(三)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史知识面
文艺类图书编辑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博采众长,多读好书。比如文学类图书编辑,只有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与眼界,发掘更多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也才能和作者探讨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读书这件事上,艾德勒曾说过:“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得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首先在于这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要做到主动阅读,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带着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颗明镜一般的心,并要做到讲究读书技巧,比如做笔记、写读后感等。
编辑应根据出版单位产品定位找准自身定位,应成为某方向图书的专家,同时也应有杂家的胸怀与容量。一个优秀的文艺类图书编辑的养成,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需要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
(四)做好编辑分内工作,不越俎代庖
以文学作品为例,应遵循作者的语言风格,不能将作者的文风过多打上编辑的个人烙印。编辑并不负责把一个文字水平较低的书稿改得语言优美、意境深厚,编辑应尽量根据作者自己的修辞用语进行修改,挑硬伤,而不是代作者重写。如果稿件质量太差,语句不通顺,修辞语法存在太多错误,那么应及早退改或退稿。
每个作者都有他特定的文风,尤其是文学类作品,作者有其固定的风格,有时语言会啰唆,有时爱用固定的方言词汇,有时爱把宾语提前,有事爱用被动句,有时爱省略主语,有时对同一人物会有不同的称呼,这是文学语言的多样性,没有必要把每个句子都改为规规矩矩的“主谓宾”,这是破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也破坏了汉语言的多样性。
三、文艺类图书编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在效率至上的年代,如何提高效率,同时又保证图书编校质量,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文艺类图书常常会涉及大量的原文、知识点,编辑要确保无一遗漏,逐个核查,过程中还涉及版本问题,需要多方查证,费时费力,可以从约稿阶段和审稿阶段两方面加强效率,提高编校质量。
(一)与作者互动,在创作阶段把好质量关
如果条件允许,应在约稿阶段选择对本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作者,这样的作者在选取资料时大多比较谨慎,有自己的资料库,注重版本的权威性,注重考证。作者应与编辑有着一致的理念,对书稿质量有着同等的追求,愿意配合编辑做好细致的校勘工作。
如笔者策划的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两本图书,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三国人物,引用了《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文学和历史类书籍中的许多内容,并涉及许多其他古籍中的引文。在书稿撰写阶段,笔者便与作者沟通关于查询资料出处、核对引文等问题。作者愿意配合,将所有的引文标注出处版本和页码,并在原版图书上画出所引文字,以拍照或邮寄原书等形式供编辑查阅。如用PDF版资料则截图标注清楚,发给编辑。这样大大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难度,减少了编辑查资料和核对的时间,以及辨析版本等问题的时间,提高了引文的正确率。
(二)编辑加工阶段,充分利用作者所提供的权威版本资料
如果书稿中涉及的引文和知识点繁多,为提高效率,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提高和改进。比如可以先通读,核查知识点,将需要核对的原文先用铅笔画出来,待全文审读完毕后,再统一核对引文等。或是先核查篇幅比较集中的引文,然后通读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出高质高效完成编辑工作的方法。同时,每编辑完一本书,编辑也可以对书中资料加以整理归类,形成资料库,为以后相关图书的编辑加工提供方便而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文艺类图书由于在内容和思想方面的特点,容易触碰红线,容易出现编校差错率高的现象,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检查的对象。因此在策划、编辑加工等环节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编辑要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提高敏感度,多总结经验,多学习。尤其是涉及大量文献资料、大量引文和知识点较多的图书,需要在作者写作阶段便將错误率降低,更需要素质过硬的编辑把关,进行资料核查等工作。同时也需要出版单位对该种图书的编辑时间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能因效率而废质量。
参考文献:
[1]童子乐.浅论学术图书编校工作中的困境及出路[J].传播与版权, 2020(04):58-59.
[2]程凤.文史资料类图书策划、编辑摭谈[J].传媒论坛,2018,1(20): 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