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榈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慢性病老人、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加导致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满足生活照料的需求,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理性选择,目前面临政府部門多头管理、医保报销机制尚不健全、医疗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问题,本文对构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顶层设计、医疗保险、护理服务专业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保险;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lA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背景
1.1 传统养老模式逐渐弱化养老机构供不应求
我国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传统养老模式的逐渐弱化,早期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冲击,自1982年9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下,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我国典型的421家庭模式开始呈现出主流的倾向,即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赡养四位老人的家庭大量出现,这种典型的“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衍生出的诸多现实问题使得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加大;另外,我国的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缓慢,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部分养老机构供不应求,2012年至今,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增加,但是自2015年开始,养老服务机构增速明显下滑,由3.3万家降至2.8万家,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加至2.93万家,同比增长了10.7%,增速较2016年下滑了10%,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仅达到2.98万家,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与养老机构的设置严重不匹配,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机构增速过缓无法平衡市场需求,建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可以缓解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及相关养老服务供给的缺口。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有近千人以上,建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短缺的现状,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个性化、适宜的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
1.2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增多
我国老年人口结构转变日益迅速,老龄化程度和速度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医疗服务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截至到2019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与2018年末相比,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升0.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下降及生理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对医疗健康养老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的服务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患病老人,因此,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到2.5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8%,其中,4000万老人处于失能和部分失能状态,慢性病的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75%左右。随着失能、慢性病、失独、空巢老人比例的不断增大,老年人由于长期性的疾病从而导致失能行为亟需长期护理的服务,另外,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大,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医疗分离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而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慢性病老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能够更有效地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充分发挥现代养老医疗服务的护理专业化特征。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多头管理,责任划分不清
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养老机构分属民政部门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而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虽有各自的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且部门之间欠缺有效的合作机制,卫生、民政、人社部门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在制定医养结合的政策中难免会出现评定内容标准的不统一,资源和信息无法及时的共享等问题。例如,我国卫生部门每年要对人住老人失能和护理等级进行评定,而民政部门的标准则不同,这就会造成服务转介的不顺畅和服务对象被反复评估等问题。
2.2 医养结合医保报销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普通的养老机构在转型后没有医保报销资质,而有条件配备医疗设施并符合卫生部门标准的养老机构大多是公立养老院或高端私立养老院,收费过高,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特别是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慢性病老年患者在三甲医院长期住院占用医疗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仍处于试点的阶段,高昂的护理费用也是造成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
2.3 护理团队人员匮乏及专业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增加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备将是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发展的重中之重。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毕业流向待遇较高的公立医院,且护理人员普遍面临自身年龄偏大、社会认同感低、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专业护理人员资质的有待提高,专业的医护人员也是保障老年人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养护人员通过老年人营养护理、老年人疾病康复护理、老年人生活护理等专业培训的人员仅占少数,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而我国的养老护理职业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护理培训缺乏科学、系统化的养老护理知识体系。
3 完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跨部门的领导机构,例如,成立各级医养结合委员或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吸纳各部门意见制定统一机构审核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修订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其次,建立制度化的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医养结合各项工作中的权责范围,制定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避免推诿现象的发生;建立多部门横向协调与沟通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垄断的现象。另外,由领导小组牵头,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医养结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病患信息,实现服务精准化。
3.2 健全医养结合医保机制
建议对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实行单独序列的医保审批,适当放宽医疗机构申请医保定点的评审标准,制定优于其他医疗机构的倾斜待遇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養老机构提供了申请医保定点的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联合社区资源通过阶梯医保报销比例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通过在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建立具有与功能任务相适应的转诊制度、药品登记分发制度、健康教育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另外,加强深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在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先行报销护理保险,各地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立法和相关支持政策的建设,减轻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的护理费用。
3.3 加强专业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159所院校在公共服务类下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养老机构管理、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疾病与用药等,学校应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根据课程专业性的特点开展学科专业技能实训,重视养老服务的实践教学,教育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师资建设和教学评价,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为我国医养结合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另外,提高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建立员工激励制度,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员工积极性,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吸引更多专业医护人员加入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团队中。同时,在临床培训实践中重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能力、政治专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娜,马丽平,杨威,等.我国医养结合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山西医药杂志,2019(09).
[2]许彩虹,杨金侠,王章泽.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5(11).
[3]黄佳豪,孟防,“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
[4]李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政府履责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9.
[5]郑函,王梦苑,赵育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04).
[6]田雨同,张艳,王荣华,等.基于福利多元理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08).
[7]谢呈嫡,熊婧佚,王艺霏,等.北京市海淀区医养结合试点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4).
[8]何得桂,武雪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资源互嵌、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J].改革与战略,2020(04).
[9]刘小铭,肖炯恩,许旭江.我国近年“医养结合”典型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0(04).
[10]刘华平.开展延续性护理标准化服务提升全程健康服务质量——论建设北京市延续性护理标准化服务体系相关问题及对策[J].健康中国观察,2020(04).
[11]王展,蔡宏斌,温晓燕,蔡小旭,赵怡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行性分析[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
[12]白晨.医养结合背景下城乡社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及效果研究——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证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03).
[13]杨丽,张京慧,徐彬斌,等.医养结合视角下初级养老护理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06).
[14]陈超贤.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城模式[N].中国人口报,2020-05-28(003).
[15]赵云利,吴仕英,肖洪松,董碧蓉.养老机构及医养结合医院如何防范新冠肺炎[J].现代临床医学,2020(03).
[16]全毅,袁红霞,胡蓆宝,等.健康老龄化视角下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模式SWOT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17]朱晓玲,陈俊祎,顾丽亚,等.二级综合性医院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03).
[18]朱悦,段颖,关露超.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对策和建议[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