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唱歌跳舞吃咖喱的邻国印度也跟中国一样,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正如中国麻将有千万种玩法一样,印度各个民族的婚俗也迥然不同。
印度境内的孟加拉族生活在印度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孟加拉族新娘结婚时要坐在矮木凳上,由哥哥或弟弟抬着绕新郎走七圈。这个习俗叫“Saat Pak”。随后,新娘手捧浸泡过的米,新郎从背后握住新娘的手,两人一同将米撒到面前的圣火中。
阿萨姆邦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人的结婚庆典可以持续一整周。庆祝的主要项目之一“Juroon”可是新娘最喜欢的环节了:新郎的母亲与她的几个女性密友携带大量礼物来到新娘家,新娘需要做的就是坐等接受婆婆送给她的婚服、珠宝和化妆品,这些东西都是被新郎一一碰触过的。而新郎婚礼上所穿的婚服也是新娘所赠,由腰布、无领长袖衬衫和披肩组成。
马拉地人居住在印度中西部。婚礼结束后,新郎的母亲会邀请新人用牛奶和清水洗脚,然后新娘必须要打翻一大杯大米,才被允许进婚房。
泰卢固民族生活在印度东南部的安德拉邦。泰卢固人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向对方身上撒一把由酥油、棕榈糖和茴香籽混合的粘稠颗粒物,在这之后他们就正式成为夫妻了。
泰卢固新郎还要穿上银线衣,这一过程名叫“Snatakam”。此外,他还要进行另一项仪式——Kashi yatra,即大声向在场的亲朋好友宣布自己已经抛弃世俗之乐准备离开,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此时就会挽留他,这样才算获得了女方家人的祝福。
婚礼结束后,新娘由10名已婚妇女送出仪式现场,其中的6人手中端着大米和姜黄粉的混合物,剩下4人手中端着点亮的灯,寓意着新人未来生活的富有和光明。
古吉特拉族生活在印度西部的古吉特拉邦,他们的婚礼也独具特色。新郎和新娘的家长抵达婚礼现场后,婚礼才算正式开始,这个过程叫“Ponkhvanu”。在进入婚礼现场前,新郎要摔破一只砂锅,以表达自己能够承担起丈夫的责任、排除万难保护家庭的决心。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的马尔瓦尔地区婚俗与泰卢固有一点相似。新郎需身穿白线棉衣并假装逃婚,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再劝他回来。这个仪式叫“Janev”。婚禮开始的仪式是礼拜象神(Ganesh),以驱走邪恶,为新人带来福气。
婚礼过程当中,新郎和新娘的叔叔和伯伯们还要负责向各自家族内的成员分发大量礼物,同庆婚礼。一个名为“Varmala”的仪式可谓婚礼过程中的亮点。新郎与新娘骑在朋友或家人的肩膀上,给对方佩戴花环,过程中不时会遭到周围人的阻挠和起哄,热闹非凡。
锡克族人数在印度相当可观,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北的旁遮普邦。锡克人在婚礼方面可以说是最不迷信的,他们几乎不依靠占星或其他迷信方法决定婚礼日期。锡克人的婚礼在寺庙里举行,秉承“女左男右”的坐法。
他们居住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马来亚力人在婚礼开始前,需要向长辈奉送一个卢比(印度货币,约合0.098人民币),外加槟榔叶或槟榔果。
泰米尔族人生活在印度最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一些泰米尔新人在婚礼上需要坐在秋千上吃香蕉、喝牛奶。
贾特人婚俗的独特之处在于新郎新娘要对着陶盘祷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穆扎法那加县的贾特人,祖祖辈辈以农为生。因此,他们对土地看得很重,每家都把拥有土地的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志。为了不使土地进一步分割,兄弟多的人家只好一人成家,其他人打光棍,但实际上是与成家者共享一个妻子。
坎纳达人主要生活在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他们同印度教徒一样,主张婚礼一切从简。坎纳达人是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坎纳达人”。坎纳达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缠围裤,上身披一布单。
在正式场合穿黑色长外套,包带金边白色头布。工人多戴皮帽;农民喜在腰间插一把匕首;妇女穿紧身胸衣,缠彩色纱丽,脖颈、胳臂、腰部裸露,全身用蕃红花和姜黄涂成黄色,牙齿染成黑色,头发一半盘成圆形发髻,一半散在发髻四周,再插以各种鲜花,全身戴满各种首饰。
(摘自手机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