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如
每逢节假日,商家促销活动轮番上阵,优惠力度也是越发诱人。促销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省钱的好事,结果却常常造成透支。其实,商家促销更多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变相消费。
虽然换季打折、节日特惠的促销手段方兴未艾,但一些更精明的商家卻反其道而行,冷静地竖起了“不讲价”的招牌,以此来吸引顾客。价位定得好像比较低,其实挨宰的还是顾客。许多人提起砍价就头痛,便想着种种不讲价的好处。所以许多人一看商家 “不二价”的牌子,就觉得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比起一味抬价的商家来已经便宜很多了。
为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一些商家采取了分两步走的战术。第一步在购进新货时,先把货品标出高价,价位高得让顾客难以接受。其实这个阶段,商家们不求买者多,只求看者多,用高得离谱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暗示“好货不便宜”,等于做了不花钱的广告。第二步,商家借换季之机,掀起打折风,八九折,甚至六七折,让人觉得是“天上掉下了馅饼”,机不可失,于是纷纷抢购。其实,最后买到手的物品价格并不菲,商家只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耍了一把小聪明。也有不少商家自露马脚,比如,一位女士以近3折的折扣购买了标价为898元的衣服,付款270元。但是,回家后却发现衣服里面还有一张完全相同,但标价仅为298元的标价牌。
无论是大商场还是街边小店,都很难见到尾数定为整数的商品价格,取而代之的是998元、796元甚至99.88元等,商家们喜欢在标价上留个小尾巴。这中间也有奥秘。从心理上,顾客感觉998元的商品便宜,而1000元的商品却太贵。从购买习惯上,大多数顾客在购物时一般都会讨价还价,留尾数便留下回旋的余地。从传统思想上,留下的尾数如8、6、9都是众多消费者认为很吉利的数字,从而刺激了购买欲。
“买几千就送几百”或“买几百送几十”,是近几年商家们最喜爱的游戏。而这种游戏显然比降价更高明,一来降价太多会让人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二来限定了购物的钱数,比如,本来一位只想花700元购买大衣的消费者,会再掏300元以便凑齐1000元获得回馈。
商家的价格游戏层出不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一些省钱妙方可帮我们防止商家的价格游戏。比如:购物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买、现在是否真的需要等。相信在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一定不会头脑发热。
(陈福民摘自《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