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艳 高家驹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济南 250132)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并常常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或者是消化道溃疡〔1,2〕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3〕。内镜检查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方式〔4〕。食管癌的内镜分型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5〕,且快速判断食管癌患者浸润深度、浸润方式(INF)和转移情况对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本研究探究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INF、转移及术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4年10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老年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65~78岁,平均(71.28±10.19)岁。患者病程0.8~2.0年,平均(1.32±0.25)年。根据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将食管癌患者分为充血型14例、糜烂型78例、斑块型18例和乳头型14例。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研究开展具有一定了解。本研究经过院学术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食管癌;②未接受过放化疗治疗;③未并发其他类型癌症;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伤;②存在精神障碍,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③内镜下分型不清晰,无法准确判定食管癌的分型。
1.2方法 内镜分型:所有胃镜检查操作由消化内科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完成,发现可疑病灶可以进一步结合窄带内镜(NBI)、染色、放大或超声内镜(EUS)协助检查并对病变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将内镜检查相关研究指标详细记录到患者的临床资料当中,并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将食管癌分为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四种类型。根据食管癌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对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和浸润方式进行判定。食管癌患者的随访方式采用电话随访,分别在术后1、6、12、18、20、40、60和80个月进行随访,患者出现死亡或者食管癌复发时随访结束。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食管癌的浸润深度、INF、肿瘤转移部位、肿瘤转移率、食管癌复发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食管癌分型与这些临床资料之前的相关性。食管癌的INF主要包括INFa,INFb和INFc型,INFa型食管癌的肿瘤组织呈膨胀性生长,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界限。INFc型食管癌则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渗透到周围正常组织当中,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界限。INFb型食管癌则介于两者之间。肿瘤转移率=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食管癌复发率=食管癌复发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率=食管癌患者存活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χ2检验,Spearman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曲线进行分析。
2.1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中肿瘤浸润深度、INF和转移情况比较 充血型食管癌浸润深度主要以黏膜上皮和内层为主,而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则以黏膜下层和黏膜内层为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头型食管癌的浸润深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血型食管癌的浸润方式主要以INFa和INFb型为主,而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则主要以INFc型和INFb型为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乳头型食管癌在浸润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血型和乳头型食管癌的转移部位主要是淋巴结,骨转移和肺转移患者例数较少。而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也主要以淋巴结转移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骨转移和肺转移病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的肿瘤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中肿瘤浸润深度、方式和转移情况比较〔n(%)〕
2.2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情况和复发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充血型食管癌患者复发4例、糜烂型复发49例、斑块型复发12例、乳头型复发5例。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情况和复发情况之间具有相关性(r2=0.438、0.381和0.484,P<0.01)。
2.3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的生存曲线比较 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和充血型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3.25%、51.42%、64.72%和77.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见图1。
图1 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食管癌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缺乏了解,目前主要有肿瘤干细胞假说、食管上皮病变假说及食管微生物致病假说等〔7,8〕,并且研究报道显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9〕。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误诊为慢性肠道炎或者胃炎,导致患者治疗不及时,进而加剧病情,使得患者的治疗难度增大,因此提高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显得尤为重要〔10〕。内镜检查已经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式,研究报道显示内镜检查的应用使得食管癌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5%~10%,极大提高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11〕。食管癌的内镜分型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研究报道显示食管癌的内镜分型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并且根据患者的内镜分型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12〕。
本研究发现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在浸润深度、浸润方式、转移区域和转移率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充血型食管癌的浸润能力和转移能力最差,其次为乳头型食管癌,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的浸润能力和转移能力较强。主要原因是不同内镜分型食管癌细胞的表型有所差异,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较强,因此这两类食管癌更倾向于转移到病灶之外的区域,并形成相应的转移灶,导致继发性食管癌的发生。而充血型和乳头型食管癌细胞更倾向于增殖,肿瘤细胞往往限制在病灶区域而很少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当中。研究报道显示对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中分离到的肿瘤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大量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异常上调〔13,14〕,因此导致糜烂型和斑块型食管癌转移能力较强的可能机制则是这两种食管癌细胞中的细胞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大量上调,导致肿瘤细胞表面介导肿瘤细胞黏附的相关分子大量减少,肿瘤细胞黏附性减弱,进而通过肿瘤细胞的变形运动侵入到邻近的血管当中,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组织区域〔15,16〕。而在充血型食管癌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正常,肿瘤细胞表面仍然会合成大量细胞黏附分子,使得肿瘤细胞之间彼此黏附形成肿瘤组织而很少发生转移。本研究发现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情况和复发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食管癌的浸润深度、转移和复发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食管癌的内镜分型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作为食管癌预后的评估因子。研究报道当中对食管癌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内镜分型与食管癌预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建立了食管癌预后的预测回归模型〔17,18〕。但是在该研究当中未对不同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预后关系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食管癌内镜分型在食管癌预后分析和治疗方案建立等过程中的应用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则对食管癌内镜分型与肿瘤浸润深度、浸润方式和转移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内镜分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联系,今后的研究可以开展相应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实验,在更多临床样本中对食管癌内镜分型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评估。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斑块型和糜烂型食管癌的转移和浸润能力较强,食管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区域形成转移灶,转移灶的形成会导致患者的其他组织器官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患者的生存率也随之下降。转移性的食管癌恶性程度较高,形成化疗药物耐药的概率也较高,导致放化疗治疗失效,也会加剧食管癌发展,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下降〔19,20〕。充血型和乳头型食管癌患者的转移和浸润能力较弱,肿瘤恶性化程度也较低,因此患者的生存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