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途径及影响因素

2020-11-10 06:59刘春腊潘恺晨
关键词:文化景观村镇湘西

徐 美,刘春腊,潘恺晨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师范大学 a.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b.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1)

文化景观保护、生态补偿是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遗产保护、有利于生态发展。优质的文化景观可以提供高价值的文化生态服务,优良的生态资源是文化景观保护与遗产传承的重要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对于二者的协同发展,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普遍认为促进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是实现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空间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优化、乡村振兴发展等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生态地理、乡村地理学等关注的重点[1-4]。

实施生态补偿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5-7]。开展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8]。我国传统村镇地区文化景观资源丰富,且又大多地处生态补偿区,文化与生态资源具有空间上的耦合性[9-14]。

关于中国传统村镇的生态补偿与文化景观保护问题,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李军红指出,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15]。杨柳薏等结合民族村寨产业结构发展问题,研究了民族村寨的生态补偿机制[16]。张世君从整体性保护视角提出了生态补偿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17]。文永辉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提出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推进传统村落的生态补偿[18]。朱毓旻基于居民感知,探讨了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通过社区增权等,完善居民生态补偿及文化遗产保护补偿机制[19]。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问题的理论研究,大多是从生态补偿或文化景观保护的单方面分析,对二者协同的研究较少。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途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现代文化生态地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选择特定案例区,对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湘西传统村镇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文化旅游、开发文化生态特色产品等的天然优势,已实施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等系列工作,其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20-22]。在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典型路径及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开展,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可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文化生态资源的协同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的理论解读

传统村镇地区是文化生态资源富集地,具有高品位的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以及悠久的传统建筑、历史古迹等文化资源,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村镇地区文化景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也享受了生态补偿等政策,生态补偿、文化景观保护在地域空间上、保护(补偿)主体、保护(补偿)客体、保护(补偿)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具有协同点(图1)。

图1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的理论框架

二者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集约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实现“多资合一”,更好地促进传统村镇地区文化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23-24]。主体协同方面,传统村镇地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大多为政府,包括国家、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等;其文化景观保护的主体也大多为政府部门①一些地区,在政府组织和带动作用下,当地居民等其他主体也参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工作。,比如:文化旅游部门等。生态补偿主体、文化景观保护主体二者具有协同性。 客体协同方面,当地村民、当地政府等为保护传统村镇生态资源,损失了自身发展机会,理应得到生态补偿;同时,村民、政府等也是文化资源的保护者、管理者,理应对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资源载体进行保护。生态补偿客体与文化景观保护客体具有协同性。方式与途径协同方面,一般而言,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贴、就业技能培训等是常用的生态补偿方式与途径;对于文化景观保护而言,给予专项资金、实施专门政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也是常用的方式与途径。生态补偿方式与途径、文化景观保护方式与途径具有协同性。

二、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途径

湘西山水风光神奇、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等众多国家级文化生态品牌资源。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历史及地域环境等的限制,其文化生态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正视[25-27]。比如:文化生态建设工作主体为政府,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力度不够,尤其是本地居民等的参与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工作合力,未发挥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相关利益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需要建立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近些年来,湘西高度重视传统村镇文化生态建设工作,实现了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一批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浦市、芙蓉镇、边城、里耶、十八洞、惹巴拉、吕洞山、凤凰苗乡等地产生了生态补偿与文化景观保护的协同实践。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政府主导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

图2 基于政府主导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框架

鉴于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公共性及其效益的外部性,当前,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基本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补贴)等是二者实践工作的基本保障(图2)。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2014年起将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重点支持:村落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等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以及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的重点修复,并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建立保护管理机制[8]。湘西已有夯吉村、黄金村、舒家塘村、岩排溪村、磨老村、德夯村、万龙村、岩门村、大井村等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名单。2017年洞溪村等38 个村落获中央财政支持1.14 亿元,2018年欧溪村等12 个村获中央财政支持3 600 万元①李再兴,张中庆.湘西州50 个中国传统村落获中央财政支持1.5 亿元[EB/OL].(2017-05-19)[2020-05-30].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705/20170519160359854002.html。。州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配套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工作。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给予的财政支持,一方面用于补偿、鼓励当地村民活态传承历史文化项目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另一方面也包含弥补当地村民看护历史建筑的付出和居住的不便,鼓励其继续居住、维护古民居,具有文化景观保护及生态补偿的双重意义。

(二)基于资源使用(受益)者付费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

使用(受益)者付费(补偿),是指建立传统村镇文化与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向游客(旅游经营单位或个人等)收取资源使用费(或资源维护费),并专款专用于当地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这实质上是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利益关系,使传统村镇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使用者支付费用,用于补偿传统村镇文化与生态资源因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损耗(图3)。在政府行政法规中,也强调文化与生态资源使用(受益)者的付费(补偿)。比如:《风景名胜区条例》在强调对文化与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明确规定①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A/OL].(2016-02-06)[2020-05-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9422.htm。:“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在湘西,拉毫村、老洞村、磨老村、板栗村、龙鼻村等传统村落以及凤凰古城等地均将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纳入门票价格之中向游客征收,所收取的费用实行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弥补景区、景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28]。一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公司作为受益者,通过门票的分成、景点专营权的让渡等方式,补偿景区内居民因保护文化与生态资源而付出的成本②凤凰古城票价中的“两费一金”包含“资源有偿使用费(约占10%)”。,为推进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的有效模式之一。

图3 基于资源使用(受益)者付费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框架

(三)基于社会参与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

一些民间组织、基金会、热心人士、志愿者等单位和个人,通过资助、义工活动等形式,参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活动,扶持传统村镇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实现二者的协同(图4)。比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对传统村镇文化与生态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清点记录,助力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实践工作。受其影响,湘西传统村镇的信息档案得到了逐步地建立健全③“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仪式会议.中国传统村落网[EB/OL].(2014-06-10)[2020-05-20].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index.php/home/lddc/details/wid/689.html。。此外,湘西保靖山区土家山寨陇木峒的文化与生态保护及开发建设也得到了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大力支持[29]。

图4 基于社会参与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框架

(四)基于内生动能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

传统村镇当地居民从自身“造血”的内生动能增长出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专业技能培训、上岗就业等渠道,实现其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图5)。比如:在小溪村、坪年村、德夯村等村镇中,当地村民通过理论学习、实操练习、鉴定考试的上岗培训,选聘出生态护林员400 余名,每人看护传统村镇及其周边生态公益林约1 000 亩,工资报酬为每人每年1 万元,实现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又如,坪朗村等地推出了农业生态观光游、农工农事体验游等活动,采取“公司+农户”、能人带农户等形式,引导鼓励企业、致富能人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当地村民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获得生态补偿费等利益,与此同时,经营业主返聘当地劳动力从事管理和生产。在河溪、丹青、乾州、马颈坳、峒河等地,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补偿工程,建设油茶产业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中药材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等,利用生态补偿工程,带动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图5 基于内生动能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框架

三、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一)影响因素

参考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生态补偿、协同发展等相关成果[30-33]及湘西传统村镇的已有相关研究[34-38],结合湘西实际情况,可将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资源环境禀赋、政府政策引导、外界认可度高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等方面。

1.资源环境禀赋

湘西是澧水、沅水、资水的发源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物种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等美誉[39],拥有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国家层面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属于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补偿的重要区域。同时该地区拥有100 余个“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20 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一大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中国传统村落等[40]。在传统村镇地区,这些文化与生态资源拥有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工作同等重要。

2.政府政策引导

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框架下,政府制定(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文化公园发展规划》《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湘西自治州古村落和特色民居保护专项规划》《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对传统村落风貌协调改造、村落环境治理、民族文化景观保护等内容做出了规定。比如,湘西州8 个市县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立了捞车河村、双凤村、坪朗村等文化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致力于从生态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之路。这些政策的引导,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3.外界认可度高

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工作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比如:中宣部办公厅、文化部(原)非遗司、湖南省文化厅(原)、湖南省旅游局(原)、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民委、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等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通报或报导,相关文化与生态企业在保护经费、产品市场、对外推介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已经高度认可了湘西传统村镇的文化与生态资源魅力及其保护价值①网友走进湘西凤凰传统古村落,看到这一幕后彻底惊呆了! [EB/OL].(2018-10-28)[2020-05-30].http://www.sohu.com/a/271823774_166921。佚名.湘西的这个村子一下火了,最传统的气息,吸引了国内外游客[EB/OL].(2019-05-27)[2020-05-30].http://www.360kuai.com/pc/96b94b1c666f5bf68?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1。张谨,韩非,张丹,等.烽火散尽田园居——走进湘西传统古村落:凤凰篇[EB/OL].(2015-01-14)[2020-05-30].http://photo.xxnet.com.cn/h/87/20150114/69578.html。。

4.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除了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外,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公众的文化生态意识、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文化生态资源价值等。湘西具有极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资源,是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叠区域,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对于其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不仅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外界的普遍关注,同时当地居民也具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当地居民普遍具有极高的文化生态意识。在内外力等的综合作用下,促进了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

(二)作用机理分析

图6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框架

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禀赋、政府政策引导、外界认可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6)。传统村镇文化生态资源禀赋是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的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高品位的文化资源,决定了传统村镇文化生态资源价值的大小,是开展生态补偿的资源基础,更是实施文化景观保护的出发点。政府政策引导可以给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政府的科学合理引导能够促进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能为当地居民的高效参与理顺机制。外界认可程度决定了传统村镇文化生态资源的外部需求程度,良好的外界认可程度可以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提供外部支撑,也反映出公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结语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具有学理上的基础。在湘西,产生了生态补偿与文化景观保护的协同实践,体现在:基于政府主导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基于资源使用(受益)者付费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基于社会参与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基于内生动能的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协同等方面。从影响因素来看,传统村镇地区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受到资源环境禀赋、政府政策引导、外界认可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文化生态资源禀赋是资源保障、政府政策引导是政策依据、外界认可程度是外部支撑、其他因素是综合保障。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有利于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更好地促进传统村镇文化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基于不同地域特征,选取典型传统村镇开展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示范,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经验与模式借鉴;2)通过设立民间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从广度、深度方面提升当地居民参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程度,进一步夯实民众基础;3)建立传统村镇大数据平台,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发展提供及时全面多源的数据支撑,为相关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4)建立第三方评估及社会监督管理机制,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提供社会监管,保障各方利益,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与生态补偿的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对其学理基础、湘西实践个案、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二者协同发展的定量分析如何开展?可否在其他尺度、更深层次开展模拟分析?如何运用多源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分析?诸如此类问题,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村镇湘西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