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病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2020-11-10 04:39吴建挺赵恭文阴冠津邵莒南王海燕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微囊吡唑酰胺

韩 君,吴建挺,赵恭文,阴冠津,邵莒南,楚 伟,王海燕

(1.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2.潍坊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山东 潍坊 261061;3.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山东 济南 250100)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1]。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 尤其在多雨潮湿地区发生普遍,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1834年在美国野生葡萄中发现,我国1899年记载本病的发生。葡萄霜霉病容易在高温多雨时候爆发,危害嫩叶背面形成白色霉层,会造成细胞坏死干枯,危害幼果,在果柄处造成细胞坏死凹陷。发病严重时,也危害新梢[2]。造成叶片焦枯早落,新梢生长不良,果实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植株抗寒性差。而当前葡萄种植区普遍用药水平较高,导致抗性水平增加[3,4],市售药剂防治效果差,防治成本也不断增高,因此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就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氟醚菌酰胺(fluopimomide)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真菌有特效,且作用机理新颖,属于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分类[3],主要作用于类血影蛋白(又称为收缩蛋白,是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间的特异蛋白),从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且氟醚菌酰胺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能从叶片上表面向下渗透,从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对幼芽处理后能够保护叶片不受病原菌侵染,此外氟醚菌酰胺还可从根部沿植株的木质部向整株作物分布。因此独特的作用机理使得氟醚菌酰胺不易与其它杀卵菌药剂产生交互抗性。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二者作用机理不同。杀菌剂单剂及组合的表现对评价杀菌剂联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测定了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效,为防治葡萄霜霉病提供一种新的药剂组合。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靶标: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

供试作物:葡萄(巨峰,感病品种)。

1.2 供试药剂 98%氟醚菌酰胺原药、95%吡唑醚菌酯原药和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5%氟醚菌酰胺+25%吡唑醚菌酯);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由市场购买。

1.3 试验方法

1.3.1 室内毒力试验

1.3.1.1 制备孢子囊悬浮液 采集新鲜的葡萄霜霉病病叶,用毛笔在流水下将病叶上老的霉层刷洗掉,叶背朝上铺在底部有2层吸水纱布的保湿盘内,用塑料薄膜密封保湿盘,置人工气候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条件为18℃、相对湿度90%、光暗交替(光照12h、黑暗12h)。待病斑上新的孢子囊长出后,用蒸馏水冲洗,稀释配制成1×105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备用[7]。

1.3.1.2 室内毒力测定 于接菌24h前进行药剂处理。将不同处理药液分别喷于直径1.5cm叶盘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盘背面向上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垫有相同药液润湿的吸水纸。每皿同心圆位置放置15个叶盘,每处理1皿,重复4次。空白对照用0.1% 吐温-80水溶液处理[6]。药剂处理24 h后接菌。用移液器将孢子囊悬浮液接种至叶盘中心,每叶盘20μL。人工气候箱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2℃、相对湿度90%、光暗交替(光照12h、黑暗12h)。

1.3.1.3 调查方法 培养到对照发病均匀时调查结果[5]。根据叶盘上病斑面积占该叶盘面积的百分率确定病情严重度,记载发病叶盘数、病情严重度,按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及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76以上%。

1.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以药剂浓度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防治效果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作回归分析,求得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和相关系数r,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各单剂及不同比例混剂的EC50及其95%置信限。

采用Wadley法进行评价:根据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SR>1.5为增效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0.5为拮抗作用。计算增效系数(SR)按公式(1)和(2)进行:

(1)

式中:

X—混剂的EC50理论值,μg/mL;

P(A)—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

P(B)—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A—混剂中A的EC50值,μg/mL;

B—混剂中B的EC50值,μg/mL;

(2)

式中:

SR—混剂的增效系数;

X—混剂EC50的理论值,μg/mL;

X(1)—混剂EC50的实测值,μg/mL。

1.3.2 田间药效试验

1.3.2.1 田间试验设计 依据《GB/T17980.122-2004农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22部分: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展试验。田间试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露天葡萄田进行。每个小区15株,重复4次,设计为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试验和治疗试验各施药2次,采用茎叶喷雾的施药方法,使用利农HD-4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孔直径1.33mm,工作压力为0.2 ~0.3mpa,出水量0.5~0.6L/min。保护试验2019年7月21日第1次施药,7月28日第2次施药,施药后7d(2019年8月4日)调查保护性试验病情。治疗试验7月25日第1次施药并调查药前病情指数,2019年8月1日第2次施药,施药后7d(2019年8月8日)调查治疗性试验病情指数。

试验共设4个处理。保护试验分别为: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 1 500倍液,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1 500倍液和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 1 500倍液;治疗试验分别为: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 1 000倍液,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1 000倍液和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 1 000倍液。

1.3.2.2 调查方法 保护性试验末次药后7d调查病害病级。治疗性试验在施药前调查发病情况,计算药前病情指数,末次喷药后7d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10个当年抽生新蔓,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25%;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76%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根据病情指数按下列指数公式计算出防治效果,再按DMRT 法测定处理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试验

2.1.1 氟醚菌酰胺等药剂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655 4、1.582 1μg/mL,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在1:1~1:8配比范围内均为相加或增效作用(表1),其中氟醚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比例为1:5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值为1.92。

表1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的联合毒力

2.2 田间药效评价 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菌保护效果如(表2),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500倍液与对照药剂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1 5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防效分别为87.15%、83.14%和85.43%,且防效差异不显著。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的保护效果高于对照药剂,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各供试制剂按推荐用量使用对作物安全。

表2 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田间效果(保护)

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治疗效果如(表3),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000倍液与对照药剂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1 0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防效分别为85.41%、80.98%和81.75%,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显著高于两对照药剂防效。各供试制剂按推荐用量使用对作物安全。

表3 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田间效果(治疗)

3 讨论

室内毒力试验表明,氟醚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为1:5时SR值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按1 500倍施药后,保护效果达到87.15%,对葡萄霜霉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按1 000倍施药后,治疗效果达到85.41%,保护和治疗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3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25%唑醚·氰霜唑悬浮剂,并对作物表现安全。因此推荐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在葡萄霜霉上使用。

氟醚菌酰胺是一种新型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分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菌的各生长发育阶段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9],作用机理新颖,不易与其它葡萄上常用药剂产生抗性。已有报道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增效作用显著[10]。而当前葡萄种植区因霜霉病害常年严重发生,对常见的卵菌药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3,4]。氟醚菌酰胺的作用机理与当前葡萄霜霉病上常用药剂完全不同,且对葡萄霜霉病保护与治疗效果突出,且未见抗性产生的报道。因此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扩大了杀菌谱,且能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上,未见或初见病斑时喷施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500倍液保护,在葡萄霜霉病发病后喷施1 000倍液治疗。

猜你喜欢
微囊吡唑酰胺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BMP⁃2缓释型PLGA微囊作为引导骨再生支架的初步研究
N-(1’-苯乙基)-吩嗪-1-酰胺对H129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双酰胺类杀虫剂及其应用市场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前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玛咖酰胺快速测定方法应用研究
吡唑类农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