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主要通过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和优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环境几条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兴旺发达的源泉,是经济社会的内驱力。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教育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一、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大学生人数较多,创新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求新求异意识突出,社会交往能力也比较强,这些特点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二战”结束后,就十分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在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西方高等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片面强调知识传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代的国内背景下,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内涵和特点研究。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创新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素质具有系统性、潜在性、可塑性等特点。[2]二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是创新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必须根据研究生的特点,探讨其创新素质的培养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三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具有一般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探讨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特殊规律,提高培养效果。[4]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关键性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基本思路
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于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的基本路径如下:
1.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在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了解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旧理念,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理念。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作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意、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潜能、原始创新力、改进创新力)两个层面,拟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是由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两大模块构成。在创新意识培养模块中,主要通过创新理论教学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意、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中,主要通过创新实践训练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原始创新力和改进创新力。由这两个培养模块构成的培养模式同培养环境有密切联系,必须优化学校创新环境和社会创新环境,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才能正常运行。
3.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
要保障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必须创建六大培养机制:一是创新理论课程培养机制。要设置一门必修的创新基础理论课程和若干门专业创新选修课程。二是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要推行校企合作,建设各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安排研究生到创新基地接受训练。三是创新实验培养机制。要鼓励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创建创新实验室,安排研究生到实验室锻炼。四是创新竞赛培养机制。要组织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作品大赛。五是创新团队培养机制。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组成由若干个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的培养作用。六是创新人才导师组培养机制。每个专业应成立导师组,集体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一对一”的指导。
4.优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环境
在校内环境方面,要建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师队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规章制度,構建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设施和现代技术手段,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外社会环境方面,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法规政策,新闻媒体要加强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闻报道,各企业单位和研究生家长要支持和配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杨桂林.提升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几点做法[J].科技资讯,2013(2).
[3]贾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3(1).
[4]孙丽萌.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作者简介:
邹彩娟(1991年-),女,湖南新化人,南华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教研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XJG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