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语用学视阈下商务翻译策略

2020-11-09 03:15张培丽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而英语是当今世界的第一语言,学习英语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我国不同行业中对于英语人才的渴求度逐渐提升,开始关注对于英语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文化上存在差异,导致商务翻译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对商务交流活动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展开对于商务翻译策略的探讨,以提高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商务翻译;商务翻译策略

跨文化语用学,意即将语用学和跨文化交流进行整合,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语言行为进行研究,体会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区别。可以将商务翻译视作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其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然而,由于语言在文化、价值观及社会形态上存在差异性,势必对商务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良好的翻译效果,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并妥善解决。下面将以跨文化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展开对于商务翻译策略的探讨。

一、跨文化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的,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是一门与社会学、语用学、人类学及翻译学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有学者将跨文化语用学的定义如下:这是一种通过对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关系展开研究,进而对各类语言活动的跨文化语言展开对比的理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角度:第一,跨文化语用语言学,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文化中的语言形式,研究其在语用功能上存在的差异,或者研究不同类型文化对于言语行为策略造成的影响;第二,语际语用学,研究人们通过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语用行为或人们获得第二语言时的行为模式;第三,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对每个语用参数进行不同角度的解释,体会每种文化在进行会话时所遵循原则的区别[1]。

二、跨文化语用学和商务翻译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语言学家把“跨文化交际”的理念融入翻译领域,将翻译定义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而商务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商标翻译、合同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信函翻译、企业介绍翻译等内容,汉语商务文本与英文商务文本之间在语言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可能存在一种语用含义,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运用频繁,但是却无法得体地运用在另一种文化中,甚至造成语用障碍。基于此,在进行商务翻译时,必须对跨文化语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保障等效翻译的有效性。

(一)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和商务翻译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关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用差异的探索,例如,如果文化背景具有差异,即使是同样的词汇,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可能存在根本区别,甚至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英文词汇individualism用汉语来表达是“个人主义”的含义。在西方国家,individualism代表着个人利益,是一种自我支配的权利,是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的产物,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汉语的语境中,“个人主义”却被认为是一种将自己视作世界中心,完全忽略他人的想法的一种自私自利的思想。由此可见,在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完全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因此,如果在进行翻译时,没有关注原有语言和翻译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就会造成严重的文化交流障碍。此外,在商标翻译中,以“芳芳牌”婴儿爽身粉为例,如果机械地将其翻译成“Fang-Fang”,就无法让西方人感受到这一品牌背后所蕴藏的中国人的美好愿景,甚至可能由于误把“fang”当做英文中的“毒牙”,而将其视作一种有着锋利毒牙的婴儿爽身粉,进而产生误解和偏见。又比如,作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因此,许多中国商家会把龙的形象和名称印在商品上,甚至直接将其作为商品的品牌,例如“金龙鱼”“龙腾”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凶残的、血腥的、不详的动物,因此,如果在翻译时,直接将这些品牌名译为“dragon”,就可能造成西方人的误解,让他们对品牌产生不好的印象[2]。

(二)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和商务翻译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社交语用学关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用行为的探索,礼貌用语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是用来客套的一种语言,是人类长期交际的产物,然而,因为汉语和英语存在语言、文化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国家的礼貌用语及思维方式存在区别。例如,在商务信函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区别,商务信函是一种非常正式的问题,在信函内通常具有模式化的表达形式,使用固定的称呼语和信尾客套语。而商务信函中,无论是汉语信函还是英语信函,不管是写信人还是收信人,都不会关注信件称呼的具体内容,而是将目光放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上,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例如,“dear”是商务信函中的常用语,其本意是“亲爱的”,然而,在正式文体,如商务信函中则被视作对对方的一种尊称,与汉语中“尊敬的、敬爱的、谨启、顺致敬意”同义。除此之外,在书写信函时,还应关注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上的区别,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称呼语可以使用的头衔较少,只能用于显要的头衔之前,例如Dear President (尊敬的总统先生)、Dear Professor Green(尊敬的格林教授)。然而,在汉语中常用的如“韩局长”、“陈书记”之类的头衔,在进行翻译时,不能进行直译,如Director Han、Secretary Chen。因此,无论是“格林教授”、“格林书记”、“格林经理”,都应该翻译成“Dear Mr. Green”[3]。

三、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商务翻译策略

(一)关注细节,认真考虑翻译内容

需要认真地处理商务翻译的问题,关注细节。在与不同文化的国家展开商务交流时,差异不可避免,需要在进行商务翻译前肯定差異的存在并予以接纳。因此,需要提高对于细节的关注,明确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仔细考虑翻译的内容。要认真总结分析商务用语和专业术语的规律,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便于准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此外,需要在商务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语用概念中翻译。商务翻译是一个严谨性很强的过程,包含了许多贸易合同和条款,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提高警惕,以确保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明确文化差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对外翻译就是一个促进文化融合和交流的过程。因此,需要商务翻译工作者既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内涵。需要站在语用学的视角开展商务翻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予以包容,科学处理敏感及特殊用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不卑不亢,保持一个公正的态度,充分展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翻译时强化成语、诗词的运用,让我国文化强国的形象得以充分树立,唱响我国文化强国的口号[4]。

(三)提升翻译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商务翻译资料的价值

需要关注翻译人才的基础能力,打好地基才能实现稳定发展。在商務翻译工作中,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因此,需要提升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关注对人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培养,让翻译工作者可以清楚掌握基本语法及语用知识。同时,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借助实战的方式,让翻译人员的基本功得到切实巩固,提升商务翻译资料的价值。最后,要培养翻译人才良好的政治修养,确定坚定的政治立场,培养其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学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避免或少用敏感词汇,可以进行合理转化,以提升商务翻译资料的可读性。

结束语:商务翻译综合了语言、文化及背景知识等多个角度的内容,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依据跨文化语用学,需要在商务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国家商务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区别,挑选合适的商务翻译策略,争取为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提供等同的语用效果,以实现语用翻译的等效性,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肖婷.浅谈跨文化语用学视域下翻译教学策略[J].广东蚕业,2018,52(7):40-41.

[2]穆雷,邹兵.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内地相关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调研与反思[J].中国外语,2017,12(04):54-62.

[3]冯雪红.论商务翻译教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20,22(01):57-60.

[4]王诗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跨文化语用学的思考[J].英语教师,2019,19(05):74-76.

作者简介:

张培丽(1984—),女,汉,河南郑州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