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夏春娣,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江苏省健康教育授课竞赛一等奖、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三八红旗手等,兼任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案例栏目主持人。2000—2003年曾公派到新加坡任教3年,期间多次受新加坡教育部邀请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教师作德育专题讲座。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规划办重点课题、省市级课题10余项。
她是一个总是带给学生温暖与希望的人,在学生眼中,她温柔、可亲、知性、优雅,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在她的努力和带动下,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获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的江苏省品格提升项目“从优秀走向优雅:涵养女生品格的博雅教育”获评全国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学校德心相融的教育主张正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在研究中进一步明晰,助力学生的成长。
2018年,我因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应邀参加镇江市庆祝教师节的座谈会。刚进会场,突然有人很激动地喊我的名字,原来是我初为人师时在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工作教过的学生许娟,她被评为镇江市“十佳教师”,在句容一所中学担任副校长。师生见面,格外欣喜,看到学生同时获得荣誉,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欣慰。会议后回到办公室,看到当时任教班级的学生送来的节日贺卡,也收到了多年前毕业的学生寄送来的鲜花。此时此刻,心中充满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也让我不由得想起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那段岁月。
眼中有学生,才是真正的教育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或许是因为觉得这首歌就是我的真实写照,一个个令我敬重的老师影响了我、培养了我,让我也像他们一样,走上了三尺讲台。而我,继续影响着我的学生。
1994年,我被分配到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工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心中有些忐忑。个子不高的自己,站在师范生面前,还担任他们的班主任,的确是个挑战。我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老师,他们的循循善诱、真挚关爱无不令我感动、震撼,同时也激励着我做一个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每天的课间与晚自习,我都会来到教室,和班上的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期待愿望,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周末,许多县区的学生不回家,我就率先在自己的班级成立了篮球队、舞蹈队,我带领他们排练了第一支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周末陪他们一起排练舞蹈、训练篮球。训练结束后,我就和学生一起去菜场买菜,回到宿舍为他们做饭。饭菜很简单,但满满一屋子的學生和我吃得很开心。后来,我班的学生都成了学校篮球队、舞蹈队的主力,尤其是13人的校舞蹈队中,有10人来自我们班级。在学校的各项活动竞赛中,我班学生总是拔得头筹,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的凝聚力。
我和学生之间的这些交流和相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与我心贴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每次下雨、下雪天,我上完课,总有学生打着伞把我送回办公室。我在怀孕期间,晚上陪着学生排练节目,结束后,学生一定会把我送回家,他们再回宿舍。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滋养学生。关系先于教育,关系重于教育,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心中装着学生,培养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中有未来,才有发展的动力
记得临近大学毕业时,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我的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工作以后,要有目标,尤其在刚工作的5年,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尽快适应,真正胜任教师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一直牢记着老师的教导,一走上工作岗位,我就埋头工作,潜心钻研,专注于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初为人师的我,深知一个教师要站稳讲台,必须能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我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读懂读透,合上课本,能将这本书的教材内容完整地表述,对重点、难点在课本的哪个位置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我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感受,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同时,我认真地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多听课,多探讨。例如,在教学“教育机智”这个概念时,我觉得仅跟学生讲这个概念是不够的。我让学生列举出老师课堂上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育机智的案例,大家共同分析这样的教育案例体现了教师怎样的教育智慧,为什么会让自己印象深刻,自己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让学生真正领略教育的奥秘,并希望自己也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当一名教师,心中要有自己的未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心中也要装着学生的未来,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做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教育。看见自己和学生的未来,用美好的未来召唤自己和学生的成长,这样就获得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学生为师,照见自己的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我更深深懂得其中的含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同时我以学生为师,促进自己的成长。记得刚工作时担任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体教育方面也经常遇到困惑和问题。我就在学生之间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将学生认为一个好老师的关键要素列出来,例如“公正、爱心、理解、宽容、专业”等,对照自己,完善自己。我还经常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有一次,我把一个违反晚自习纪律的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问他事情的经过,他一言不发,我很生气,让他自己在我办公室反省一会儿,我打算去看学生的课间活动。谁知我还没走出办公室,这个学生已经冲出了门,我喊他也不理会,头也不回地走了。随后我来到教室,看见他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这时候他不想沟通,我就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上课。我发现,这节课他听得很认真,还时常观察我,下课后,我照常离开了教室。第二天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正是昨天那个学生。他递给我一封厚厚的书信,这应该是他连夜写出来的。信中,他向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我表示道歉和感谢,信中回忆了我从当他们班主任第一天开始我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他对我的美好印象,并希望我能相信他,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希望我多关心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一次学生的任性和师生冲突,让我真实体验了“冷处理”的教育魅力,让我发现尊重理解学生、给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机会的重要性。
我原本也是镇江师范学校的学生,后被保送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因中师阶段没学英语,所以进入大学就选择学习俄语。虽然大学毕业了,可我的英语水平却还停留在初中水平。后来,为了评定职称需要考英语,考研也需要考英语,我便开始重新学习大学英语。我走进当时学校的英语专业班,成为一名学生,我也任教这个班的心理学,每天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听英语课,遇到不懂的就向学生请教。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完成了大学英语六册教材的学习。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通过了职称英语考试,顺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原理硕士。2000年,我被镇江市教育局推荐,经江苏省教育厅考核、新加坡教育部面试,有幸成为我国公派至新加坡任教的50名教师之一,当时推荐条件之一是英语达到国家六级水平。这些让我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什么时候都要努力,任何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师说》中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深刻领会这句话,我们就会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成就了学生,也就成就了自己
教育追求的应该是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我知道,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的愿望,都有发展的潜能,关键是我们教师是否能激发起他们的成长动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当时我在班级上倡导学生认真练习“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每天设立专门的练习时间,还让每个同学上台展示。我们约定,全班同学彼此欣賞、彼此鼓励,共同进步。记得班上有一个女生来自农村,说话时有很重的方言口音,而且很害羞,第一次请她上台演讲,她一开口就说不下去,自己害羞得低头趴到讲台下,她试着一遍一遍地开口说第一句,一次一次地说不下去。我一直微笑着鼓励她,同学们也一遍一遍地以掌声鼓励她。尽管她一次一次地讲不好,但是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一遍一遍地鼓起勇气继续演讲。我让同学们看到她的这份坚持和努力,并表达欣赏与鼓励。终于,她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自如地表达观点了。后来,同学们发现,她普通话水平提高了,更加自信了,讲话还挺幽默的呢!
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创设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记得在临近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纷纷展示自己3年的特长,有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有的学生举办书法展,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设计编排了充分展示他们能力素养的各类节目。在我们班学生进行毕业汇报演出的那天,学校的大礼堂内外挂满了我班学生的书法和美术作品。恰好,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在镇江召开。那天校长告诉我,教育部领导和所有的师范学校校长要来现场观看我们班级的毕业汇报演出,我既感到压力,同时又为学生们获得了这么好的展示舞台而感到高兴。那天晚上,学校大礼堂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一位观摩的领导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不相信这是一个班级的毕业汇报演出,活动展示了学生优秀的、全面的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所有的来宾和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把第一届学生送出了学校大门,学校领导便找我谈话,因为原校团委书记调任某中学当校长,希望我能接替学校团委的工作,自此我便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
我想,教师的幸福就是在工作中能体会到职业幸福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个人专业提升和家庭社会生活中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享受教育幸福。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的幸福,教师的成就也来源于学生的成就。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未来,就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爱心滋养学生,用专业引领学生,就会看见学生的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获得专业的成长,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