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芳
提起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会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应龙。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化错教育”在教育界拥有广泛的影响,他在全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华粉”。我,就是“华粉”中的一个。
早在我读师范时,学校多次组织我们观摩过华应龙老师的录像课。华老师看上去才约莫30岁,却已经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大概是工作后的第2年,我到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华老师是特邀嘉宾。我来到开课教室里坐着,一会儿耳边传来一个非常有礼貌的男中音:“老师,请问我可以坐这儿吗?”一抬头,居然是华老师!我慌忙地站起来说:“华老师,可以的可以的,您请坐!”我早已记不清那节课讲了些什么,但与华老师同坐一条板凳的兴奋与紧张,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来在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我多次远远地观摩华老师为学生上课,感受他笑润课堂的魔力。《圆的认识》《认识分数》《面积》《找次品》等,每一节课都令我脑洞大开、拍案叫绝。在许多教育专业期刊上,我经常能读到华老师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思辨的力量。
令我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有幸在2017年成为华老师的徒弟!我特别感谢当年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李东宏校长,李校长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2017的3月21日,全国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海安隆重举行,因学校工作需要我没能去参会学习。正深感遗憾之时,我忽然收到了李东宏校长的微信:“谢老师,速发个人简介给我,推荐你拜华应龙校长为师。”当时,我的脑中立刻蹦出来的是华老师在文章中引用过的培根的一句话:“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史诗。”华应龙老师的名师工作室里,仅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就有将近20位,其他成员很多都是全国各地的教研员或校长,在数学教育领域颇有研究或建树。
走近华老师,我发现“思”在数学是师父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显著特征。师父非常“爱思考”,他信守“数学教师就是数学学科的代言人”,坚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习惯在无疑中生疑:“从来都这么教,便对吗?”“我教什么?怎么教?”总能变大多数人的“习以为常”为“非比寻常”,无创新不上课!师父是真“会思考”,2018年的寒假之初,師父在群里发布了一道有奖解题的征集令,我们各自分享了解法。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师父宣布他备出了一节新课,便是后来打动无数人心灵的《我不是“笨小孩”》一课。谁也没想到,华老师居然选择用“投石问路”这个“笨”方法教了一课,最终因“笨”生“慧”。他的脑中一半是数学,另一半就是为了数学。他的许多好点子都是在梦中想出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华老师的思考从不浅尝辄止,而是心无旁骛,钻研到通、透、亮。
师父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数学之眼,更拥有独特的“第三只眼”——心,师父的课都是用“心”备出来的!师父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不在于“智”,而在于“痴”!师父是个大忙人,却阅读不止、笔耕不辍。读到好书或者好文章时,师父会迫不及待地推荐给大家,上面留着他带着温度的批注和感悟。一博同学被一致推选为师父课堂进步最大的人,师父欣喜之余写成了《等着,就好》。请“华粉”们给他的课提意见,师父写成了《花钱买批评》《华老师的板书没课题》……近一个多月,师父与我们分享的新作竟有近10篇!我曾颇为疑惑:师父怎么有那么多时间,静心坐在书房写文章呢?走近华老师,我终于找到了些许答案:有很多次,师父在工作室群里发布他的新作,可我分明知道他在外出差,真是兴之所至、心静则安,天下皆可成书房。师父视阅读与写作为生活必须之事,享受着徜徉其中的美妙滋味。
师父还自谦“真不会写文章”,“逼”着徒弟们提修改意见,认真斟酌几易其稿,再请大家提意见直至满意为止。记得我第一次给师父提建议,生怕自己说得不妥,小心翼翼地私下发给了师父,师父特地发语音提醒我:“红芳,直言批评是我们工作室的风格,您直接发工作室群,让大家都看得到,方便交流。”在师父用真性情营造的这方空间,大家畅所欲言、彼此接纳、共同提升。师父从来没有给徒弟们开过写作讲座,但还有比亲自写文示范、邀约共读更好的写作指导吗?徒弟们见贤思齐、向师而行,一篇又一篇新作如接龙般在群里发布分享,师徒共读、共写、共议,聆听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也享受着手拉手一起走的温暖与幸福!
我这只“混”在工作室群里“恶补”专业功课的“菜鸟”,居然还时常会收到师父单独发来的微信,鼓励并了解我的专业近况。知徒莫若师父,团队如此优秀,师父也许不想让我心理上有压力,给予了我更多的关怀。师父带徒弟,亦是因材施教1
2018年9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师父再次微信鼓励我要勤动笔写文章。中秋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把文章发给师父,请师父待有空再指导。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师父就给我发来修改后的文章。文末,师父专门用绿色楷体字写了总评与建议,夸文章的结构、语言、心气、境界都不错,自谦他写不出这样的文章,鼓励我充满信心地继续写下去。第三天凌晨我再次收到师父的微信,建议我修改文章的标题,当日上午就要上课、做报告讲座的师父,清晨还惦记着我的小文。疏于读书、懒于动笔的我,就是在师父这样的鞭策与指导下逐渐摸到了些写作的门道,又在师父的“狠夸”下树立起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师父不仅与大家探讨学问,还与大家分享他待人处事、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每天早晨,师父都会在群里与大家道一声早安,分享他的晨间遐思。师父殷切的叮咛、友善的提醒、温暖的鼓励仿佛就在耳边,如春风、清泉,让我心灵安宁、精神充盈、思想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