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龙
内容摘要: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本质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融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生活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文章将对生活化、教材生活化进行概念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对教材生活化内涵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生活化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是启蒙之书,是基础中的基础。[1]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将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塑造其语文学习方式与思维,培养其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审美与美的表达的关键期。以往相关研究更多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生活化,通过课程的生活化使课程内容等课程相关的要素能够与生活、与学生联系起来;通过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情境、课堂生活等主要的教学要素能够与学生生活贴近从而使教学更容易开展,知识更易讲授等。对于教材这一重要载体生活化的研究较少,但是教材却是课程生活化与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与表达依据。
一.何谓生活化
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生活世界即:“自然意识生活的世界和纯粹意识生活的世界,或者自然经验的世界与纯粹经验的世界”[2],这两种世界是统一而非对立的。胡塞尔提出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与认识论。杜威则针对教育脱离现实的困境,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将教育目的与生活联系起来。陶行知则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发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此生活化基于生活教育而产生,同时也丰富了生活教育的内涵。正是以生活化为抓手,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生活化”是“以生活化人”,即从生活中来,再应用于生活。生活化的事物具有经常性与普遍性的特征;生活化的内容也须是学生容易共振与共情的,这样才利于学习和积累;生活化是必要的,“儿童对生活中东西的价值和用途越了解,就越容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生活中的东西是最真实的,可以直接检验,所以更牢固,不易发生疑问,这就是“真知”[3]。生活化是一种力求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回归生活世界也即回归生命的本真。生活化是指向人的生活化,在本研究中,生活化则是指向儿童的生活化而不是成人世界的生活化,最终需要指向学生的生活化也即学生的生活的塑造与创造。通过生活化式的学习与吸取最终达到人生的进步与生命意义的升华。
二.何谓教科书生活化
从生活化理论认识,我们可对教科书生活化进行界定。教科书生活化也即教材生活化是指教科书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學生生活空间、贴近学生生活时间。教材生活化即从生活实践中总结或者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又通过承载的素材选择、编排、呈现方式等手段,能够以生成的方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教材生活化是对学生世界的扩展,不仅仅将教材看作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指引者的角色,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生命意义上能产生内在联系与统整。
从语文学科来看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实践性要求语文学科必须注重语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教科书生活化”的界定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科书生活化的深度,深度是指生活经验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表示,教学应该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这种经验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起点。二是指教科书生活化的广度,广度是指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范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去感受超过这个范围的内容。
窦桂梅将语文生活化解释为语文向生活还原,她的教育思想提到在语文中渗透生活元素,把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内容。张孝纯先生主张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全方位地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圆融互摄。上述学者从方法方式与内容上分别阐述了生活化,但是均从一个角度表述不够完整。
陶行知说“生活是内容也是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是内容上从生活来或基于生活的,同时内容可以运用生活的方式方法进行传递。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素养发展上看,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生活化或者生活化的教学推动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实践。生活化的内容从宏观上说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微观上“是生活经验、生活条件、生活过程、生活情境、生活目的等”[4]。综上,教材生活化,认为教材生活化指在教材中渗透生活元素,反映儿童少年真实的生活世界,从家庭、学习、自然、文化、社会生活中取材,符合学生经验世界的一种学科理念。
三.教科书生活化内涵探析
党的十九大以及全教会之后,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大步向前。2019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知行合一、五育并举等,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5]文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蕴含着生活世界的理念,为我们开展教材生活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调。“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所谓培根,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所谓积累,是在实践中自己积累知识,深化体验,提升情感,丰富经验。事实证明,通过自己实践的东西才会真正积累起来。”[6]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学习的内在规律以及当今时代的要求均有力的呼应着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那么,语文教材生活化的内涵,我认为有以下体现。
语文教科书生活化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的社会性以及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要求语文教科书能够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语文教材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纵向看,历史与传统以语文为载体进入或影响当前生活;横向来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同时语文学习始终需要实践的且也需要生活实践在某些方面更好的感悟和理解语文的学习。语文回归生活世界不是回归成人的世界,而是回归儿童本身的世界。回归儿童世界,主要是学习生活,有利于拉近儿童与教材的距离,助推学生更好进入教材去理解和感悟教材。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也将有利于使教材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一部分,成为儿童人生指引者的角色。
语文教科书生活化是指向人、指向生命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完整的、是发展中的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关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语文教科书生活化则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知识经验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既注重整体和谐发展,又能突显学生个性。教科书融入学生人生发展的过程,给予生活更多创造。以学生作为教科书的最终指向即是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生命的尊重。
语文教科书生活化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成为基础教育者更多的思考与追求。从核心素养框架来看,学生生活是蕴含在内的。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来看,文化基础更多体现的是人文性的内容(人文素養),这是学生认识与表达生活世界是基础;自主发展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涵咏会文中能受到教材所传递的思想与道德内容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能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更好的去感悟教材以及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深入与提升;社会参与则直接体现了生活世界与学生发展的重要联系,通过教材生活化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通过教材影响着学生,两者相辅相成,推动学生更多的社会参与。
语文教材生活化是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语文教材生活化可以更好地发掘教材的价值,通过生活化的呈现使“五育”得到全面的体现与融合,通过语文素养的培育使全面发展得到保证。教材生活化是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方式。教材生活化可通过生活化方式呈现将理想信念和塑造的精神素养以贴合学生生活的呈现和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这些素养。
语文教材生活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主要的核心理念是语文要联系生活实际,贴合学生的生活。在教材编写上提出教科书应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语文教材生活化正是这种理念的一种深化与表现。
四.结语
教师的教学不是无依据的,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承载体也是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重要根基。教材的生活化既是课程生活化的载体也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空间。可见,教材生活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相关研究是可期的。通过分析教材生活化内涵,既可以为教材生活化提供更好的指引同时又推动教师研究与学生学习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先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2]朱松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辨析[J].求索,2015,07
[3][4]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46
[5]高瑜.基础教育的未来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9-9-12(06)
[6]莫莉主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04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