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

2020-11-09 03:08张萌卢耀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张萌 卢耀晖

[摘 要]针对当前工程技术训练课程不适应军队院校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问题,该文详细分析了传统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存在的不足,建立了面向任职岗位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并提出了能够充分响应能力素质要求的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思路和建设框架,对我军军队院校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技术训练;能力素质模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4;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3 [收稿日期] 2020-05-07

一、引言

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与训练来提高学员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夯实学员基本工程素养、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均将工程技术训练作为基础实践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设,有效提升了广大学员的工程能力与素养,对“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

军队高等院校与地方院校不同,主要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当今世界军事格局纷繁复杂,各国积极探索联合作战模式和新型作战样式,“无人化”与“智能化”逐步成为主流,战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复杂军事工程问题前所未有,因此军队院校培养适应未来战争的具备深厚军事工程能力和军事工程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依托工程訓练中心构建军事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培训环境,以锻炼学员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为核心,融合军事应用需求,建设具备军事特色、技术先进、综合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训练内容,打造兼具军事特色与技术先进性的工程实践模块,实现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贴近实战服务军事的目标,确保学员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和军队的发展需要,显著提升我军在未来战场作战与对抗的能力。

二、当前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军队院校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均以金工实习为主,实训面狭窄、内涵深度浅[1,2]。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滞后于社会和部队的发展需求,实践课程以简单认知、简单训练、简易模拟为目标,与国家制造业和军队装备发展需求脱节,设置的课程内容不足以满足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物联网、新材料应用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需求[3]。另一方面,课程形式欠缺对综合性、创新性实践能力的锻炼。课程形式分散,技能训练独立,实践内容与结果固定,操作步骤程序化,形成“重模仿、轻思考,重单项、轻整体”的学习模式,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创新空间欠缺;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欠缺;缺乏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环节。现代工程教育侧重培养学员的工程综合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加工工艺和技能的碎片化教学内容体系已经不再适用[4,5]。国家工程训练教指委强调要遵循“大工程”概念重新诠释“工程训练”的内涵,指出工程训练中心应当是一个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基地、创新能力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多学科融合训练基地。

另外,当前的工程技术训练未能解决任职岗位所需基本工程能力的实践与训练缺乏的问题。传统工程技术训练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面向岗位任职的工程能力涉及不足,而装备使用、管理、检测、维护、维修等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传统工程技术训练中得不到充分锻炼,在任职岗位中将不可避免面临能力欠缺、无法胜任的问题。当前现有的工程技术训练通过为学员提供系统的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技能学习与训练,来提高学员的机械工程实践意识、机械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机械创新能力。可见,课程内容仍属于传统的通识性、基础性、单一性的工程训练范畴,机械工程专业符合度较高,对其它专业的工程实践训练覆盖程度不足,对武器装备使用、管理、检测、维护、维修所需的基本工程技能实践和训练不系统,导致人才培养侧与任职岗位需求侧对接不紧密。

三、军队院校培养学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军队院校的毕业学员无论是任职于专业技术岗位、联合作战保障岗位,还是基层指挥岗位,都需要具备厚实的工程能力与素养,具备在工程实践或指挥管理中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复杂军事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对应到武器装备层面,则要能够快速熟悉装备、用好装备、管理维护好装备,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实现人与武器最佳融合。其能力与素养要求包括:

1.武器装备的快速理解与掌握能力。通过科学系统地学习装备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技术,形成认识装备所需的知识群和工程思维能力,能够快速理解与掌握各种类型新型武器装备。

2.武器装备的高效实操能力。熟悉武器装备的结构与原理,通过典型装备的实操体验,提高设备高效科学使用的能力,形成高效的战斗力,缩短从初步掌握装备、熟练使用装备、提升人机作战效能的过程。

3.武器装备的维护管理能力。熟悉武器装备的维护管理要求,通过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与维护工程实践环境下的科学系统训练,为后续实战装备的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管理打好基础。

4.武器装备的战场应急处置能力。学习实践战场应急处置的相关要求,学会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对丧失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进行有效的诊断与处置(如抢修、置换等),从而快速恢复受损装备。

5.武器装备改进优化能力。结合武器装备实操体验,比较各国同类装备特点,吸取先进经验,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出改进优化建议,有效推进武器装备的性能质量提升,促进新型武器装备的建设发展。

四、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充分响应上述能力素质要求,让学员在工程实训中接触到复杂武器装备工程问题、深入了解现代产业先进技术、有能力应对实际装备中综合性、创新性的技术挑战,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针对军队院校培养学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改革。

结合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当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调整、优化甚至重塑工程技术训练课程体系和训练内容向装备典型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服役、维护、维修、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拓展,紧密贴合武器装备;顺应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将先进机电集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到工程技术训练,彰显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符合先进技术发展现状;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综合训练、武器装备设计制造综合训练、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综合训练等,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的比重,加强综合创新实践;需要摒弃传统的工程技术训练就是“金工实习”的固有思维,拓展工程技术训练的内涵与范畴,建设能够体现“大工程”技术特色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

按照“认知训练广泛化、基础训练普及化、综合训练复合化、创新训练个性化”的指导思想,不断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努力实现“训练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训练学科由单科向多科转变、训练项目由单一向综合转变、训练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变、训练方向由技能向素质转变、训练重点由基础向创新转变”的转型升级,打造优质高效的综合性多功能工程技术训练课程。

五、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建设框架

遵循面向能力素质模型的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思路,设计了从“工程认知实践训练→工程基础实践训练→工程综合实践训练→工程创新实践训练”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开展系列专项训练与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员的工程认知理解能力、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紧密围绕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能力培养和岗位任职工程素养需求有机衔接起来,将有效缩短从初次任职到具备实战技能的过程,助力新型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达成。

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建设框架图

1.工程认知实践模块。该项目属于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目的是使学员理解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础知识、认知典型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和制造过程,以及了解制造技术对于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保障与提升的重要性。要求学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典型武器装备作为牵引,从实物样机、工作原理、制造过程、工艺方法、材料成形等环节着手,采用讲解、观摩、体验、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工程基础认知实践训练,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工程基础知识,为后续实践训练打下基础。

2.工程基础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员掌握主要制造设备以及装备的基本操作过程和操作技能、理解通用加工工艺方法与工艺过程,具备独立完成简单零部件创新设计、加工制作、几何量检测以及装配拆卸的能力。以某典型武器装备核心零部件为对象,进行材料成形加工、机械加工、装配、检测等一系列基本工程技术实践训练,采用演示、实操、指导、测评等教学方法使学员加深理解制造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应用。基础实践模块给定明确的设计制造(或搭建)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并一定程度上掌握工程实践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3.工程综合实践模块。通过对典型武器装备原理与结构的深入理解,突出工程技术实践训练中的军事特色应用,立足学员未来岗位任职需求,想定装备运用场景,以典型武器装备为对象开展实训,目的在于锻炼学员多学科创新设计、结构建模、性能验证、加工制作、装配调试的装备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是对前述所有实践训练项目创新性、综合性地运用。项目给定装备名称、功能要求和大致结构,学生利用在基础实践项目中学到的方法自主设计、制造并调试,完成整个装备(或模型)。

4.工程创新实践模块。以武器装备功能拓展或性能优化为目标,自主创新提出设计制造方案,形成设计方案后再组织实施,装备(或模型)的设计、制造、调试、检验等工作均由学员独立完成。该项目除了能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与考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重塑后的工程技术训练课程体系立足于为战而教、为战而研的角度,能够做到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部队需要什么院校就教什么,解决了当前的工程技术训练侧重于零部件的制造而未能针对性的结合装备组织实施的问题,突破了与部队岗位侧重于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维修保障、作战运用等方面的需求匹配不够的困境,能够提高对学员的吸引力,对战斗力生成和学员军事工程素养的提升未起到直接支撑作用。

六、结语

工程技术训练是军队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对于夯实学员基本工程素养、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打牢岗位任职培训基础、培养高质量与高层次军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工程技术训练课程不适应军队院校军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国家与军队重大战略需求和院校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以锻炼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素质为宗旨,促进工程技术训练课程与时俱进大力改革与建设,确保学员的培养能够符合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培民,李志华,罗致增.先进制造工程训练基地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64-68.

[2]吴亚辉,张英琦.多层次开放型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式的探索與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5):197-201.

[3]马鹏举,王亮,胡殿明.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43-147.

[4]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68-71.

[5]赵春锋,徐新成,刘燕,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现代工程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50-15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