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范范
[摘 要]给予意义的动词“??(给)”的命令句在被间接引用时有两种形态,即“-???”和“-???”。这两个形态的选择取决于谓语行为所涉及的“下命令的人”与“语言行为的接受者”是否相同。而在汉语中,命令句的间接引用表达不会因此而改变。这种间接引用中动词形态的不规则现象导致韩语学习者对“-???”和“-???”的用法混淆不清。本研究从“下达命令的人”“接受命令的人”“请求转述的人”“转述人”“语言行为的接受者”等五个方面设定实际的语用情景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点。
[关键词]给予动词;命令句;间接引用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07
一、绪论
表达给予意义的动词①“给”在实际语用中至少涉及主语,宾语和补语,即Giver(授予者),Thing(转达物),Recipient(接受者)。而“给”所在的命令句又会涉及“Order下达命令的人”和“Executant执行者”。当“给”所在的命令句被间接引用时又会涉及“Reteller转述人”。像这样命令句被间接引用时所牵涉的人物的复杂性是每个语言的共同特点。
汉语中“给”所在的命令句被间接引用时谓语动词“给”是不会发生形态变化的,而韩语中表达“给”含义的动词“??”命令句的间接引用型却有“???”和“???”两种形态,这两个形态的使用取决于在“??(给)”所涉及的命令行为中“下达命令的人”与“命令行为的接受者”是否相同。另外,由于韩语表达中习惯将Recipient这一语言成分省略,更加大了这个语法使用的难度。
二、“??”的语义与统辞分析
(一)“??”的语义分析
有关给予动词“??”意义的研究中[1],???(2003)等将其看作“转达(transfer)”,并指出“possession(拥有)”和“favor(恩惠)”是由“转达(transfer)”意义层面上而来的语用含意。除此之外???(2003)将给予动词“??”的意义定义为[转达者]将其[拥有]的[转达物][转达]于[被转达者]从而产生[恩惠];???(2003)将给予动词的意义分为基本意义和边缘意义。基本意义就是“对象的移动”边缘意义有“行为的转达,感情的表达”等。
综上所述,韩语中给予动词“??”的意义可以总结为“转达某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从而产生事物的移动或给接收者带来某种影响”。
(二)“??”的统辞分析
1)??? ???? ??? ???.
2)???? ????? ??? ??? ???.
上文中例句1)是具体事物“布娃娃”的转达,例句2)则是抽象事物“爱”的转达。
“??”的语义特征决定了他在句子中所需要的语言成分有3个,即“主语”,“宾语”和“补语”。下面将对此三个语项进行分析。
首先主语成分。主语一般是“有情物”,多为某人[2]。像文中所举例句1)和例句2)中,主语是“姐姐”和“父母”。“无情物”的情况下多是隐喻的表达手法。
3)?? ???? ?? ???.太阳给了人间光亮。
其次是宾语成分。“??”这一动词在句中所需的宾语成分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例句1)中的“布娃娃”,也可以抽象的事物,如例句2)中的“爱”。
最后是补语成分。由[接收人]和补格助词“??”组成。表示的是事物移动的到达点,也就是所给予的物品或行为的接受者。
“??”按照它在句子中的使用可分为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核心动词的“??”,另一种是作为补动词的“??”。其用法各是“名词+?/? ??”和“动词词干+?/?/? ??”。
4)??? ???? ??? ???.
Giver Recipient Thing
5)???? ????? ??? ??? ????.
Giver Recipient Thing
上述例文4)中的“??”是整个句子语义的核心动词,而例文5)中的“????教”才是句子的核心动词,“??”只是在句子中起到补充核心动词语法意义的作用。并且作为补动词的时候,又可以根据其在语句中出现的必要性而将其分为“任意性”和“必须性”两类用法。所谓“任意性”是指即使省略掉“??”仅仅依靠核心动词,文章的语义也基本不变化。反之,所谓“必须赢”是指如果省略掉“??”仅仅保留核心动词,句子将失去原来的语义甚至变成错句。
6)??? ???? ???? ?? ???. (任意性②)
7)??? ???? ???? ???.
8)???? ???? ???? ??? ???. (必须性)
9)???? ???? ???? ????.(X)
上述例文都存在 “Giver, Recipient,Thing”三个语言成分,句型也完全相同。但是通过例句6)、7)可以发现核心谓语动词“???还”即使没有补助词“??”也可以在句子中表达”还给”的语义,换言之,例句6)中“??”的出现属于任意的。而与之相反,例句8)中的核心谓语动词“???”只有和补助词“??”同时出现才可表达“给(某人)做…”,否则将会出现如例句9)的错句。“也就是说在例文8)中“??”的出现属于必须性。
三、“??”命令句及间接引用
给予类动词语义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所在的句子至少需要4个语言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1、宾语2(也成双宾语③),给在中文的句型及语顺一般为“S+给+O1+O2”。与之对应的“??”在韩语中的句型为“S+O1??+O2?+??”。但是实际语言应用中,“O1??”即物品的接受者这一成分经常会省略不言。如下所示。
10)?? ? ???.
仅仅通过例句10)是不能确认“水“的接受者是谁,可能是话者本身,也可能是除了话者和听者的其他人或物。这要根据当时的语境去判断。换言之,只有明确了物品接受者是谁,才能对例句10)进行转述。
根据上文中所说的“给”命令句所涉及的人物,下面对分别对同一个命令句做不同的语境设置,分别来展现“???”和“???”[3]两种形态的使用情况。
以上展示的四个语言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当下达命令的人和这一命令句所涉及物品或行为的接受者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场景一和场景二),这一命令句被间接引用时要用到语法“???”,反之,当不是下达命令的人本人的情况下,用语法“???”。并且,这与转述人是谁并无关系。
四、结语
“??”的命令句和间接引用句的学习出现在韩语初级阶段,而教材中对这一语法说明及展示不够明确,为防止学生的语法使用错误,理应在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阐明语言行为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语法选择时的判断依据。
注释:
①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给”这一词汇被看作是介词。而“??”在韩语词汇领域属于动词。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系虽然不同,但是在语义上是相对应的,本文对两种词汇的对比不做研究。
②任意性:即使省略掉“??”,文章的语义也基本不变化的核心动词。
③韩语语法体系中将行为的受益者即“接受者”这一成分称为“补语”。与中文语法体系中的补语概念不同。
参考文献
[1]???,?? ??? ??? ???,《??? ??》Vol.10 No.1,??·??????,2003.
[2]???,???“??”? ??? ??? ??,《???》37,???? ??? ???,2003.
[3]梁秀林.汉韩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