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的历史反思

2020-11-09 03:25周新桂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学语文目标

周新桂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的确定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语文课程为适应社会历史发展不断进行变革的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的调整。在此,笔者对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发展历史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对几个不同时期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作一个历史回顾和反思,以便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基础教育科目、课程建设从逐步建立到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在此期间,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直处在不断的探索完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教育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现实人才为目的,而且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立场,因此,在中学语文教材编撰的过程中,把政治要求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将为政治服务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但在关于“教学目标”的概念指称时,没有统一的命名,有的地方叫“教学要求”,也有的叫“教学目的”,但概念的外延所涵盖的就是教学目标。为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语文教学中,突出强调教学目标的现实意义,使语文教学成为了政治教育的附庸。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也是将政治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让语文教学偏离了学科教学的本质。

五十年代,中苏关系处在一种火热的状态当中,教育方针也出现了全面学习苏联的倾向。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也是模仿苏联基础教育的模式,其中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影响最大。如凯洛夫教育学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教育和文学教育,受此观念的影响,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还将语文课程分解成了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将语言学习和文学学习割裂成两个不同的领域,将语言学习作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将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共产主义人格的政治修养课,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最终于1958年又重新将两者合二为一,继续使用原先的“语文”这一课程名称。

由于前一个时期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课程目标混乱不清的问题,六十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对语文课程目标及语文教学的要求进行了理论的辨析,并从“文”与“道”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语文课程应有的属性,从而逐渐将政治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划归到德育教育的课程要求中去,从而恢复语文课程本来的面目,即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的实际运用技能。因而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当中,比较关注语文的字词句章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并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进入“文革”以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基础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具体体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上,就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切都围绕阶级斗争这条主线来展开,从教材选文到教学要求一切从现实的政治政策出发,以配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政治运动,语文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培养的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语文能力十分低下。

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的回归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逐渐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文革时期教学大纲的影响,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仍然强调语文教学的政治教育目的,尽管如此,新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上还是比较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通过语文课文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语文“双基”的教育,语文教学逐渐向课程教学的本质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开始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一些相关的研究理论也逐渐得到深化,受布鲁姆教学理论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明确了“记忆、理解、语用、综合”等四个层级的要求,并针对课文教学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如对说明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为:1.知识目标。向学生传授分析说明顺序与结构的方法;教会学生下定义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等等。这些目标的设定都直接指向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性规定,积极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进入新世纪以后:语文教学目标的不断创新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一直处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当中。从2001年开始,语文课程目标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规范,所以也被称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在随后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得到了明确,使之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方针。尽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理念上的、操作上的障碍,但这个“三维目标”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普通接受,并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观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慢慢暴露了出来,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乃至许多社会人士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批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成为近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该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将其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规范之后,教育部随后对中学语文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着眼于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格品质。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因而造成了语文教学实际效果上的差异,我们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江西景德鎮市中小学教研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学语文目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