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肖琼
【摘要】读懂一篇文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本质的目标。何谓“读懂”?“懂”要用课程标准去量度,“读”要用教学规律去规范。本文透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剖析以及对教学规律的探索,把教学过程构建成三个层面,使阅读教学目的性更强,更扎实有效。
【关键词】读懂;阶段性目标;层层深化;表层;由表及里层;里层
读懂一篇文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本质的目标。“读懂”中的“读”是手段,是方法,“懂”是目的和要求。怎样读,如何才是懂,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千差万别,并且各有解析。甚至一些随意性的教学也有它振振有词的道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如何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落实“读懂”这两个字的本质含义,即“懂”要用《语文课程标准》去量度,“读”要用教学规律去规范。否则,教学便会陷入随意性,或者东捡一点,西拾一些,犹如漂在水面上的浮漂,随波逐流,贻误了的是学生。
读一篇课文要读懂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把小学语文要达到的阶段目标分为五方面。我们可整理归纳如下表:
表中,阶段性的阅读要求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呈纵向发展的。以高年级综合性阅读一项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为例,它的教学要求由隐性到显性逐步上升:
低年级由于课文都是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课文不长,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故要求能“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里,“向往”和“关心”是情感上的目标,掌握“人物和事件”是学习的能力上的目标。要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就必须熟悉课文,能说出人物和事件。要说出人物和事件,就要能说出童话、寓言、故事的内容,而关键就是掌握课文的表达顺序。
中年级在把握文章的整体上有两点要求,一是内容: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二是思想感情。两者都是只有熟悉了课文内容才能达到的。前者是逻辑思维,课文的表达顺序就是思维的逻辑。掌握了表达顺序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复述作品的大意。
高年级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掌握了阶段性的纵向发展的能力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便能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懂。在教学策略上,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低年级多给予方法指导,中年级多给予启发感悟,高年级多给予揣摩思考;在教学过程上,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呢?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把教学过程构建为三个层面,进行由表及里的层层深化,使教学要求逐项得到落实。
一、表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表层是文字。学生要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一般必须经过“两次”的全文阅读。一是初读(自由读),借助生字拼音,试读课文。要求能正确地读通全文。二是教师范读。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知道内容大意;二是学生在聚精会神的聆听中自觉地纠正自己在第一次试读中的错误读音,达到会读。完成了这两次读,学生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对课文也有了“表层”的认识。这一层次的读,学生进入新的知识境界,很有兴趣。需要强化的是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提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加以巩固,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能说出课文的大意。由于是“表”,这一层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必须抓紧。
二、由表及里层:整体入手,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顺序
“由表及里”是由文字向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过渡。这一层的读是默读或略读,通过默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归纳。归纳什么?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都是整体性的思维。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内容体裁和布局谋篇的思路。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写的,也有按时间、地点的转移顺序来写的;有按照总分(或概括与具体)的思路去写的,也有并列去写的,还有按照人物的感情变化去写的。只要老师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考虑,就一定能站在全文的高度,设计出提纲挈领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弄通全文各段的有机联系。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不好理解,可以提出: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丁香花,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哪些自然段写丁香结?如此一来,学生能迅速捕捉到文中1-3自然段写丁香花,分别是城里的丁香、城外的丁香花、斗室外的丁香花;4-6自然段由丁香联想到丁香结,继而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当课文的写作顺序清晰之后,文章的主要内容不难归纳,重点内容便容易确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由表及里的学习为进入课文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打好基础。
三、里层:品读段句词语,完善阅读感悟
经过表层、由表及里层的初读、范读、默读,层层深入,进入到阅读教学的精读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多样,但教学规律必须遵从:段不离篇、句不离段,上下关联。
1.段不离篇。从全篇着眼,把自然段的教学置身于课文的结构顺序中
(1)用文路贯穿自然段,明确该自然段的作用,采取详略不同的导读。
(2)抓重点段。重点段的内容较丰富,段中有层。抓重点段的教学既要抓内容,还要抓这些内容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四个部分,前三部分可以轻轻带过,重点研读议花生部分,在读读想想议议的过程中理解花生的好处,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3)抓典型段,扶放结合,举一反三。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段。
这是低年级课文较常见到的,但细细研读一下,高年级课文中也不乏出现。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第2-8自然段结构大致相同,也可以采用这种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
2.句不离段。一段文字往往有几层,有多少层便有多少个句子。不管低、中、高年级,都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句子和词语。低年级着重理解词语意义,中年级除了理解词语意义外,还要体会关键词的作用,高年级扩展到理解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其中,句子的组成方式往往在教学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举两个例句:
①一年级《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理解生词“渐渐”,把上下句联系起来,(因为)一个一个地放进去,(所以)瓶子里的水就渐渐升高。(点一点因果的关系,能加深理解)
②六年级《青山不老》: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把上下句联系起来,先具体地说,后概括地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体会文章真情实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通过这种上下联系的教学都能较好地得到落实。抓住句不离段,掌握段的内容和结构特点,就会使词句教学变得有重点,变得生动活泼,避免段段串讲,句句分析的漫无宗旨的教学弊端,使阅读教学更扎实,更有实效。
从朗读、默读、范读、诵读等入手,从文章特点入手,理清布局谋篇,品悟遣词造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