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灵月
〔摘 要〕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扬州民歌作为地方民间生活文明的缩影和智慧,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扬州地方音乐有着丰富内涵和内容,扬州民歌正是表现扬州民间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本文以扬州经典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为例,从音乐本体出发,结合扬州江都的地理文化背景对扬州地方音乐进行研究。
〔关键词〕扬州;江都;民间音乐;《一根丝线牵过河》;作品研究
一、《一根絲线牵过河》的背景
地方音乐的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从业者并不重视对相关资料的记载和保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根丝线牵过河》在扬州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诞生了。
《一根丝线牵过河》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扬州民歌,流传于江苏扬州江都周围一带,歌词朗朗上口,曲调优美。在中国民歌中,“丝线”是一个较为经典的主题。丝线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在古代象征着月老的红线,牵连着一对男女的姻缘。这里的民歌借丝线反映出古时劳动人民淳朴、热情、大方的生活场景。
扬州古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经济繁华,储蓄了汉代吴越、燕赵的文化精髓,使得扬州文化充满生机,文化底蕴深厚。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看,扬州地方文明受历史、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影响,使其音乐文化在方言、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产生具有扬州特色的因素。笔者拟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结合音乐学分析手法,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结合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对扬州地区的江都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进行研究。
二、《一根丝线牵过河》的艺术分析
《一根丝线牵过河》是一首扬州江都民歌,是江都真武、邵伯一带农民在栽秧时打的号子,通常称为《撒趟子撩在外》,又名《十根丝线》。20世纪50年代初,在江苏省音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中被挖掘,由江都邵伯民歌手黄凤英、施登英演唱,费克记谱。 这首作品歌词中“一见(么)脸儿红”和“就把相(呀)思来害”,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冲破封建主义束缚的年轻青年热情奔放的爱情。中国声乐艺术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较为复杂。接下来笔者将试论曲调与语言(歌词)的关系。
《一根丝线牵过河》这首歌曲中,简短的两段歌词描绘了一根丝线牵起了男女之间大方、热情、淳朴的感情,仿佛看到了江都人民在劳作时的情景,情郎对歌等景象。一方面是对这种纯洁美好感情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劳动过程中的加油鼓励。歌词简单,两点一线描绘,朴实的语言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号子在演唱时和康定情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直抒胸臆,慷慨大方,这首歌曲除了那种爽朗大气以外,还有南方的细腻与青年男女的羞涩之情,有其独特的内涵。歌词:“一见(么)脸儿红( ),哥哥,明呀明(个)白白,就把相(呀)思来害,( ,呦咿呦嗬嗬)。”这段词在演唱时,要保持高亢激昂,但不能忘记其中要有婉转柔美,让这种豪爽粗犷和温柔婉约的品质互相调和,人们在田间劳动时演唱这首歌,既调剂了精神,缓解了疲劳,同时又能调动劳动人民的热情,强化了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凸显了浓郁的水乡气息。
《一根丝线牵过河》曲调简洁明快、易记易唱。它与以级进为主的江南民歌不一样,同开头就是大跳的北方民歌也不同。《一根丝线牵过河》开头以一个大二度的音程作为铺垫,紧接着便出现小三度的小跳,开始显示出南方歌曲的婉转和内敛,此曲开头的第一小节旋律的进行,均在三度之内稳定发展进行。旋律线先上后下,波动起伏。到了第二小节又回到开头的“5”这个音。第二句“牵是么牵过了河”旋律主题是根据第一句改编加工而来,不论有没有装饰音,旋律发展依然稳定在小三度内进行。这里节拍由原本的3/4拍变成了2/4拍,从律动感来说由三拍子的摇摆悠闲转向了坚定板正又有推动力的2拍子。将婉转悠闲的情感和劳动的力量感结合起来,兼容并蓄。这样乐曲在总体效果上就会显得旋律易上口,细腻婉转而又充满力度,给人以深刻印象,加上欢快的节奏,质朴清新的歌词,让人过耳不忘。
《一根丝线牵过河》总共由26个小节组成,从结构上看,此曲并没有特别工整,让3/4和2/4拍交替出现。作为一个号子来说,这里的运用非常合适也符合当时劳作的情景。像这样的一种在江都农村诞生的劳动号子通常都是在田间干活劳作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通常,劳动号子的表现都是一领众和,产生这种领句和附和的句子。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巧妙地将南方人的婉转细腻和劳动时的高亢有力的情感结合起来,充满了南方扬州的特色和风格。
地方民歌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方言演唱。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扬子江北岸,属于江淮方言区,扬州又在整个江都的中部位置,属于苏中地区,所以扬州方言既有苏北方言的豪爽干练,更带有苏南方言的软糯轻柔。就这样,苏南苏北方言的融合促使扬州方言极具特色,而扬州民歌都是由扬州方言演唱的,故此扬州民歌刚柔并济,经久不衰。中国各地方民歌中都运用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衬词,民歌中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丰富了整首民歌的内容,更使得地方民歌更贴近人民的生活,赋予民歌劳动生活的气息。所以说衬词可以说是一个地方民歌的灵魂,是方言和旋律形成风格与特色的关键。在《一根丝线牵过河》中,由于采用了扬州方言,衬词就采用“么”“ ”“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语气词,发音圆润带有鼻腔,突出水乡民歌水灵灵的特点,同时给人娇嗲的感觉,凸显了这首民歌表达爱情的主旨。
《一根丝线牵过河》音乐风格的总体形态是南北并蓄,有着南方方言曲折级进中的婉转细腻、流畅清新,这体现在全曲高潮的前一部分,抒情婉转的线条走向,完全彰显出了江南如水、细腻的风土人情。这首曲子它主要是靠着2/4节拍和演唱时的歌词协调配合造成的。《一根丝线牵过河》的曲调为五声音阶级进下行序列,整首曲子的核心音调为 do、re、mi、so、la、do。所以不管前面还是全曲高潮部分都没有过多的大跳部分。
结 语
扬州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笔者透过《一根丝线牵过河》这首作品来管窥扬州民间音乐的奥妙,发现它的魅力。《一根丝线牵过河》是属于田秧号子的一首扬州江都民间歌曲。劳动号子这一体裁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唱并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特征是粗犷豪迈,坚实有力,它与劳动人民一起生长与发展。
此外,扬州民歌及其他民间音乐兴起与发展,以及后来有关扬州地区整体音乐风格的形成、传播、发展,都与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音乐研究需要我们发散思维,以开阔的眼界去面对研究对象,为我们的音乐研究补充新的角度和方式。希望笔者的探索能为各位尽一些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戈弘.拔根芦柴花:扬州民歌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2009.
[2]袁野.试论扬州民歌的三个特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3):46-50.
[3]张美林.扬州民歌史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邵萍.扬州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及其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4):119-12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扬州地方文化与扬州民歌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