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09 03:05陈文耀郭荣
科教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应用

陈文耀 郭荣

摘 要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不应只是大学生专业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平台,它们更应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应该探索这些活动所带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有效指导和服务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实践思政”的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41

Abstract Practical activitie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but also take on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ly guide and serve the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find a new method of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of great value to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pplication

立德樹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立德摆在首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这些实践活动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应是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高校的实践活动被置于一种纯粹专业学习或者是宽泛且相对形式化的范畴中,这样相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体现,课程思政也就无从提起。德育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相比较于其他课程,思政和心理教育都是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二者的教育过程都需要经历理论学习、情感认同、行为表现等几个阶段”。[1]思政教育不仅靠说,靠宣传,更重要的是要重实践,重体验。

怎样在“互联网+ ”时代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说教”模式,如何摆脱传统媒介传播的禁锢和束缚,正是基于传统单向灌输式思政教育向注重在实践过程中“隐式”“浸润式”思政教育转化。探究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新形式,巧妙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让党史国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浸润式”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这是在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可以做到双赢的地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实践通过自我践行提升自我修养,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现实行为”,[2]应该着重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1 “思政+社会实践”:浸润式的思政教育元素实地实践情境体验

“实践思政”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理念,它的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会摆脱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浸润式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触动、感受、领悟、成长。“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其中创新实践能力最为重要”。[3]所以,创新实践活动形式的本义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浙江传媒学院组建“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重走梁家河知青岁月”实践团队去陕西延安梁家河开展实践活动。“梁家河”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本身就是一个思政教育元素。在“梁家河”这个充满思政教育元素的实践地,在寻访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过程中,组建临时党支部,开展读书会,写学“习”笔记,创作纪录片。去梁家河开展实践活动,就是让同学们依托当地特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艰苦的环境中,在思想引领的源头,实地实践、情境体验、提升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应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予以体现。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所以说,要注重发挥实践活动本身所带有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正面引导作用。浙江传媒学院组织师生党员重走红军路,情境体验红色传统,就是把握了实践活动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浸润式的,会“育人以无形”。同时,用实践活动本身带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思政教育模式。学院组织学生寻访浙江嘉兴南湖、余姚市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海宁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等地,让学生浸润式地、情境式地接受思政教育元素带来的积极影响,开展思政教育效果显著。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思政+实习实训”:承载式的思政教育元素专业探知间接感悟

红色经典历史印记是最为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传统的直观说教显然不是当代青年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范畴。没有一定程度的体验和感触很难达成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践活动能够完善并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架构,拓宽视野,获取一手的学习资料”。[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实习实训能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他们会不经意地消除某些“灌输式”“抵触式”的心理芥蒂,用专业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事物存在的价值。这些事物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恰在这个时候被发掘出来,这就让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有了间接感悟。

浙江传媒学院与杭州历史馆达成党员教育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即“思政+专业”实习实训:“共建教育基地,情境体验浸润”。运用文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将党史资料的采集制作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思想浸润。学院依托偏北影评社、“光影之眼”放映社等学生社团,在杭州、桐鄉等地举办多场影展和点映,其中有很多红色经典电影。在助推专业落地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在专业素质拓展的过程中凸显出来。学院也依托专业优势,把传统书画、文学创作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举办“习近平用典师生书法展”,书写内容为习总书记选用过的诗词,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揣摩、领会字词中的深刻用意和精神内涵。同时,学院组织红色经典读书会,带领学生读革命经典、品书中哲理、悟人生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思政教育元素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

3 “思政+志愿服务”: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基层思想触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能走形式,拍几张照片,写几篇文稿。要想志愿活动育人于无形,就必然要通过活动本身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来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策划筹备之时就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存在。浙江传媒学院“文化故乡?百姓故事”志愿服务团队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推进基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学院组织学生参与衢州龙游县腰塘边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为当地村民带去一台充满红色文化元素的文艺节目。志愿服务团队相继走进浙江淳安县下梓村、龙游县天池村、志堂村等开展传播志愿服务。同学们走进基层深入体验,为基层农村,编村志,建村档,写专访,进行村歌和宣传片创作。在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元素不仅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也赢得了团队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团队被评为团中央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好项目。

思政教育元素不仅要在志愿活动本身的属性中体现,还要体现在活动所能引发的社会效应上。有些时候志愿服务活动所能引发的社会效应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元素的体现。例如,国家近年来对传统文化、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扶持和重视, 在学生们中间的理论和政策宣传可能很难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当学生亲身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哪怕只是个人的微薄力量,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发的社会效应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的影响力。基于此,浙江传媒学院也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月雅戏曲社,先后走进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华光村、建德市乾潭镇下梓村等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优秀的传统文艺在青年人身上实现了有效的传播和传承。志愿服务队传播的不仅是文学艺术,还有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作为一种思政教育元素,体现在传统的戏曲元素上,也体现在当代青年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4 结语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实践活动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应是重点考虑的内容。探究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新形式,并且巧妙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浸润式”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是需要尤为重视的。同时,实践活动也赋予了学生参与发现、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元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双向交流传播的权利,由此也转为一种立足于实践的互动教育和隐性影响过程。

参考文献

[1] 古翠英.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公关,2019(10):86-87.

[2] 张雪红.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3] 徐冰鸥.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11-12.

[4] 周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02.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大学生应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