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先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本文从精准思政的内涵出发,分析外语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图从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精准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方面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精准思政;外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精准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等。当下,精准思维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中开展各项工作的有效思维方法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 高校“精准思政“的内涵
“所谓精准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吴满意教授认为:“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可见,精准思政强调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的需求,重视思政教育过程中工作的精准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外语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要求思政教育精准到人
当前,外语院校大学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带来的种种思想冲击。受专业特性和文化特性影响,外语院校大学生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较普通大学生更为深刻,其行为表现也更为复杂。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取向独特。外语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在多元化的语言背景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量接触国外思想和生活材料,大量观察和对比国外生活现状,容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民主思潮影响,往往呈现出自我中心、特立独行且时有偏激的倾向。
二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外语院校的思政工作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应服务于外语学科建设。受学科和专业特色的限制,外语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通常要涉及各语种国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人奋斗、注重個人自由、强调个体本位、推崇功利主义等思想,对价值观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行事易偏激的大学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容易增加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也容易让他们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
三是男女学生比例失衡,女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外语院校外语专业女生占学生总数一般在70%以上,有的班级甚至没有一个男生。女生心思细腻,神经敏感,但心胸不够宽广,抗挫抗压能力较弱;在女生扎堆的环境里,女生在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审美能力等方面更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等问题 ;外语院校女生思想问题变得多元而复杂。
因此,外语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运用“精准思政”理念,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提升对大学生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2.2 思政课“供需错配”要求思政教育精准供给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学对话的脱节。也就是教师以为“准确”和“充分”的内容,学生常常不以为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任务、内容等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变化,思政课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设计做相应的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供给精准。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仍然停留于重理论宣讲,轻能力培养,重意识形态灌输,轻内在逻辑阐发,也脱离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学和中学教材内容重复过多,尚未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思政课教学中“供需错配”现象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只有精准供给教学内容才能使思政课的教与学达到同频共振。
2.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需要“精准思政”加强舆论引导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思政教育带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一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成为思政工作的新任务。基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一些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和偶然事件,很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焦点,甚至转化为社会危机事件,影响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破坏社会安定团结。二是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难以掌握事件全貌,辨明事件真相,易受被扭曲事实的影响。三是开放的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公开发表自己观点和进行信息传播的渠道。这些都需要思政教育加强舆论方向引导,精准传播官方信息,提升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3 外语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可行性
3.1 党领导一切为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一切,既指党对国家治理中的各项工作要把方向、管大局;又指党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保障落实。精准思政首先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做细落实“三全育人”工作;再次需要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这一切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共同致力于精准思政的建设。
3.2 “大思政”格局为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阐释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思想,强调要调动全党全社会各种可能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大思政”格局将家庭、学校、社会等都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来,充分调动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为精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机制保障。
3.3 大数据为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数据技术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观察材料和研究视角,使信息随时随地得以传播和获取,为教育者及时获取、分析、应对学生中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支撑体现在:一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关心每个人到关心每个人的每件事变得可能。二是为预测受教育者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上的传统教育决策具有主观性和滞后性。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被真实地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思想需求等,为其行为预测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教育者扩大预测范围和提升预测精度,掌握学生动态,做到未雨绸缪,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带来便利。
4 外语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路径选择
4.1 从“需求侧”着手,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外语院校应结合校本特色,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好思政教育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关系,避免“供需错配”,精准回应学生成长困惑,真正感召学生,赢得学生,不断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建立“需求侧思维”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只有明晰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关切,教育才具有针对性。
第一,持续开展思政教育问卷调查,精准识别学生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学期初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思政课问卷调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做到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学生需求的精准识别。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适时采集学生关注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对已掌握的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挖掘与发现学生的需求,并在分类分层后存入数据库,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支持。
第二,评教反馈学生需求,以学生评教促教师教学。每学期中,由各院系召集各专业学生代表,征集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意见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
第三,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对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空间和庞大工作量的限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进行网络辅导和答疑。
第四,利用专业和多语种优势,创造和引导学生需求。思政课教师时刻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及时将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有关的利好政策传达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如:开展所学语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连接课堂展示、安排文化传媒学院学生拍摄校内外先进人物微视频等活动来创造学生需求。
4.2 从“供给侧”着手,精准供给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精准供给”理念要求高校思政课立足学生需求与期望,把他们最需要、最关切的内容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心田,内化为学生的坚定信仰和行为准则,指引学生的人生之路。
第一,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到讲授内容精准。思政课教师应坚持集体学习,集体备课,做到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理解党和政府有关思政教育精神,结合教材章节或专题教学内容,研究和探讨学生需求,精心撰写教案、精选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教学部做到精心组织专题说课评课活动、形成互学互助良好氛围,确保讲授内容精准。
第二,学习多媒体新技术,做到新技术使用精准。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在会用QQ群、微信群进行课下交流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学会利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钉钉、zoom等网上教学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师生间及时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双向交流。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微视频,为课堂展示提供精准素材。
第三,结合专业和区位特色,做到实践教学指导精准。一方面,加强涉外实践方面的思想指导。外语院校学生经常参与各类翻译志愿者活动,思政课注重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外事礼仪、外事纪律、国家形象方面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涉外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精准设计服务地方的实践教学。利用学校地理区位特色,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语种,精心设计宣传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4.3 各部门协同推进精准育人
一是学校党委牵头部署,各院系部门协同组织全校范围的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如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电影、听取各种思政教育专题报告等,让师生了解国情、世情、民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辅导员队伍与思政专职教师密切合作,随时沟通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协同教育特殊学生,共同培养优秀学生。三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四是学校团委和各院系团学组织协同推进团员学生和各种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共青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既服务本校师生也服务于社会。在学校各部门协同努力下,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4.4 精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精准、科学的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的态度、行为、效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思政教育实效的有力推手。
一是科学确定评估范围。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必须以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主要包括对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的评估。
二是合理确定评估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应该坚持导向性、客观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导向性就是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估;全面性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不能以偏概全;综合性是指以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整合优化的评估结果作为最终效果的评估标准。可操作性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計要精微细分,要客观、可测、要可行。合理的评估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评估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开发应用大数据作为评估支撑。运用大数据分析由学生所产生的数字轨迹与学生现实表现的关联性,构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舆情监控、心理问题识别和危机预警等数据模型,作为思政教育效果评估的依据和支撑。
5 结语
在外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树立“精准思维”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内在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从供需两侧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对标。从学校层面调动各部门在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育人环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力推进精准思政,扩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范围,协同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培养更多思想素质好、专业本领强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辉,孙晓晖.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J].思想教育研究,2020(6)3-8.
[2] 吴满意,景星维. 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9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