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摘 要:本文从毛泽东“主要矛盾”思想出发,回顾过去百年间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内在逻辑,并在社会学视域下,浅析应对这一主要矛盾转变的思路。
关键词:主要矛盾;新时代;社会学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从社会发展视角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关系到社会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基于此,本文站在历史基础上看待当下与未来,在回顾过去百年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与转变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影响与应对,才能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1 “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最经典的论述出自毛泽东1937年发表的《矛盾论》。他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深刻地受到了马恩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在他看来,针对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视当时矛盾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定。他在进一步阐述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中国因侵略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类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总结道:“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③基于这一理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根据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知,要想清晰地理解毛泽东的“主要矛盾”思想,需要把握住以下两点。首先,毛泽东主要矛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是毛泽东站在中国社会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化。其次,正是因为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事物性质或阶段性特征的变化,所以毛泽东认为尽管事物的矛盾是多样且复杂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主要矛盾。
2 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阐述与转变
2.1 新民主革命时期(1919-1949)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确立于共产党成立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党的成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即整个新民主革命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与表述可归结为一个整体阶段。而根据毛泽东的表述,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因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即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我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武装革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2.2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到十年动乱结束(1949-197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地主阶级覆灭,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即过渡时期(1949-1956)的主要矛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在党的八大上,党中央确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这十年间,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而变成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⑤但在十年浩劫时期(1966-1976),我党错误的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矛盾指向。
2.3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九大时期(1978-20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终于将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來。而我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⑥也就是这一广为人知的提法,被一直沿用到了党的十九大。
2.4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2017-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具体国情,结合新形势下国际与国内的社会发展,制定实施符合时代要求、我国国情和实践发展的战略。而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间,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速度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胜利,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正是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变。
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逻辑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矛盾转变,是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规范表述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再次改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逻辑,这关系到对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理解,本文认为应该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两方面切入。
3.1 理论逻辑
3.1.1 唯物辩证法视角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达到质变需以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为前提条件,且不能只根据“质”的变化而确定标准。只是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判定我国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这就犯了只看到“质的不变”,而忽略了“量”的积累变化的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未曾改变,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量”的积累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
3.1.2 唯物史观视角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需求作为人的首要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基础,只有当人对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才会有意识地向精神与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提出要求。马恩还指出,虽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必然伴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但不能将基本矛盾的不变性强加于主要矛盾之上。所以,我党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估,得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
3.2 现实逻辑
3.2.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在社会生产的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优势地位。基本摆脱了改革开放前那种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与世界一流强国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因此如仍使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3.2.2 人民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提高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我国在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上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当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隐形的社会需求就会逐渐显现。第一,人们对生活物资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诸如医疗卫生、城乡建设等公共物品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第二,精神文化水平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与大众文化生活领域需求明显提升。
4 社会学视域下的应对思路
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结构秩序之一,一般指社会成員或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量的多寡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且尤指这种差异现象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法律)基础之上时。⑦究其本质,社会分层实际上指出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是高低不同或不平等的。所以,学者们认为不平等可能本身就是社会调节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不平等自然会有矛盾,且这一矛盾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实时发生变化。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实际上就验证了社会学这一理论观点,即矛盾始终存在,而且实时变化。那么,为了更好的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学视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4.1 宏观思路
从宏观层面回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社会学可以进一步扩展社会治理议题,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人口流动、城市化、城市空间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从社会空间、人口迁移等更宏大的视角讨论社会治理问题。例如开展诸如新时代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等课题,收集我国大城市的居民量化资料,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等相对宏大的层面直接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
4.2 微观思路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落到微观层面,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因各类资源占有量不同而引发的矛盾或不平等问题。针对这一类问题,社会学可以进一步探索边缘化群体的社会诉求,以及再分配等问题。例如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问题。我们知道,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呈现多样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实行差异化政策。
综上,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变本身就体现出社会学意义上的从“绝对剥夺”向“相对剥夺”的转变。在前一个阶段,人民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绝对性的、刚性的矛盾。而在现今阶段,这一对矛盾已逐步转变为一种相对性的、柔性的矛盾。社会学作为一门典型的以关心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科学,需要且应该做的,就是为这种利好趋势的转变进一步添砖加瓦,促进其早日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8.10.3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0.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1.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25-626.
[5]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EB/OL].[2018.10.3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0/65452/4442002.html.
[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EB/OL].[2018.10.3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7/71588/4854598.html.
[7]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