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王海雁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湿地作为水陆过渡区,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水质调节、水源供给、洪水调蓄、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游憩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然而,湿地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人口急剧增加,湿地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3]。洱源西湖位于洱源县右所镇,在苍山云弄峰山下,属高原断陷湖泊,平均水深1.8 m,最深处达12 m,为高山平坝淡水湖,是洱海流域重要的湖泊之一,也是洱海重要的水源之一[4]。洱源西湖于2009年12月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矢量界线面积为950.7 hm2。由于该湿地公园内部及周边人口分布密集,存在大量农地,景区游客数量较多,文章基于该区域2019年土地利用情况,采用LDI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该湿地公园规划及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西侧,公园界线经过重新规划和调整,总面积950.7 hm2,地理位置处于25°58′39″—26°02′08″ N,100°00′25″— 100°06′06″E之间。该湿地公园地处洱海源头、苍山北峰云弄峰山麓,北距洱源县县城18 km,南距大理市60 km,距离昆明市350 km。洱源西湖湿地为断陷而成的高原淡水湖,湖面海拔1 965 m,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州旅游特色的标志性景区,是洱源县地热、水乡、古镇三大支撑性旅游资源的骨架[5]。
2.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包括研究区域2019国土第三次调查矢量数据;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矢量界线。
2.2 数据处理方法
以该区域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矢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归类,共归为5类:(1)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无林木林地及部分荒山草地;(3)农地,包括水浇地、旱地及其他土地中的设施农用地;(4)沼泽地;(5)水体,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沟渠。
2.3 各斑块LDI系数的确定及LDI综合指数计算
根据Brown等[6]2005年划分的LDI系数表,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LDI系数(表1)。
表1 土地利用类型与对应的LDI系数
根据表1所赋予的系数,通过式1计算LDI综合指数。
LDItotal=∑%LUi×LDIi
(1)
式中:LDItotal—研究区域LDI综合指数;%LUi—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LDIi—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LDI系数。
3.1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分布
对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进行了统计(表2),其空间分布见图1。通过归类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共有5大类,分别为建设用地、林地、农地、沼泽地及水体。从面积结构比例来看,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面积比例为42.42%,其次为水体,面积比例为27.90%,再次为农地,面积比例为13.40%,沼泽地是水体与周边其他土地类型的过渡区,面积比例为9.94%,湿地公园内分布着大量村庄及其他建筑,其面积比例为6.34%。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共分为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恢复重建区、管理服务区5个区。保育区主要位于湿地公园西侧山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部分位于水体区域;合理利用区主要为建设用地区域;宣教展示区及管理服务区主要位于景区入口区域部分水体及建筑区;恢复重建区位于现有部分水体、沼泽地及四周农地。从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来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水体内部岛屿上及景区入口区域;林地分布于公园西侧山体;农地分布于水体四周;沼泽地主要分布于湿地公园东南片区出水口两侧;水体主要集中分布于湿地公园中部。
表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图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3.2 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基于上述土地利用类型及功能分区,采用LDI方法获取各功能分区及湿地公园整体的综合指数值,并生成了湿地公园的LDI系数空间分布图(图2)。从各功能区的综合指数值大小来看,从大到小依次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综合指数值依次为6.84、5.40、3.31、2.97、1.75。从湿地公园整体情况来看,其综合指数值为2.45,仅高于保育区。张淼等[1]将LDI方法所获得的综合指数进行了健康等级分级,指数处于1 ~ 2则为“健康”,2 ~ 5则为“一般”,大于5则为“不健康”。鉴于上述综合指数分级可知,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健康等级整体上处于“一般”水平;管理服务区和合理利用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不健康”水平;宣教展示区和恢复重建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一般”水平;保育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健康”水平。从LDI系数空间分布来看,系数最高的区域位于湿地公园中部岛屿及水体周边,该区域主要为村庄及景区服务区,系数最低的区域为湿地公园西侧林地区域,该区域地形陡峭,人为干扰相对较小。
图2 湿地公园LDI系数空间分布图
4.1 结论
对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析,采用LDI评价方法评价了该公园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4.1.1 湿地公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面积比例为42.42%,主要位于湿地公园的西侧山地,为该湿地公园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其次为水体,面积比例为27.90%,再次为农地,面积比例为13.40%;
4.1.2 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健康水平整体上处于“一般”水平,综合指数为2.45,部分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处于“不健康”水平,如管理服务区和合理利用区,其综合指数分别为6.84、5.40,保育区情况相对较好,其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健康”,综合指数为1.75。
4.2 讨论
冯培举等[7]从影响湿地生态脆弱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利用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法对洱源西湖湿地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得出脆弱性值为0.5628,认为西湖湿地脆弱性为比较脆弱。从该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来看,中南部区域位于坝区,人口密集,村庄及农地分布较广,受干扰极强,脆弱性较为敏感。付元祥等[5]从湿地环境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功能3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研究区的景观健康等级为“健康”级别。由于本文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同,所以评价结果有所差异,但总体上LDI方法用于评价湿地健康状况已被众多研究者所接受,该方法所需数据量少,能够快速给出评价结果,从功能分区的评价结果来看,是较为合理的。今后要按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特别是要加强保育区的保护,人为促进改善恢复重建区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其他功能区的建设行为,科学规划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