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

2020-11-09 07:22吴惠文丘宇茹陈良英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尖端锁骨输液

吴惠文 丘宇茹 陈良英

中等长度导管(midline catheters,MC)是一种外周静脉置管,通常是从上臂、肘部静脉穿刺,使导管尖端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腋静脉(不超过腋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1-7 周[1,2]。2011 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推荐所有能经外周浅静脉装置的药物和液体均适用于中等长度导管[3]。中等长度导管具操作简单、血管并发症少等优势,保护了血管,同时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4]。2017 年7 月-2020 年6 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外科置入中等长度导管患者111 例,置管后1 天内予X 光检查确定导管位置。本文探讨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1 例患者中男61 例,女50 例;年龄14-92 岁,平均年龄(56.4±18.2)岁;患者需要输液治疗1 周以上,输注化疗药物除外;置管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第1-2 d。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锁骨下静脉组(n=83)、腋静脉组(n=20)和头臂干静脉组(n=8)。

1.2 方法(1)置管方法:患者入院后第1-2 天评估患者的病情、输液时间、上肢是否伴有置管禁忌证等;并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并签名,医生开具置管医嘱。选用BD公司Per-Q-Cath 导管及配套的无菌置管包,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置管前评估患者配合程度,嘱家属及病房其他可离开人员,形成最适合无菌操作环境。置管首选贵要静脉,测量方法为患者上肢外展,与身体成90°;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长度为从穿刺点至患者同侧腋前线再加4-5 cm 为体内导管长度;导管头端位于头臂干静脉置管长度为从穿刺点至患者同侧腋前线再加8 cm,导管体外需要剩余3 cm。直视下实施穿刺,穿刺成功后送入导管,导管体外剩余3 cm,妥善固定导管。置管后予X 光检查,了解导管尖端位置。(2)置管后导管维护:每班评估导管情况,包括置管肢体情况、臂围,腋窝区感觉,导管穿刺口及固定情况,重视患者主诉;每天输液前后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封管;导管的接头每周更换,导管穿刺口每周2 次消毒及更换透明敷料;透明敷料或穿刺口有异常则及时更换。

1.3 效果评价观察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头臂干静脉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导管尖端位置不同与导管留置时间比较(1)锁骨下静脉组(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下静脉,n=83 例):导管留置时间1-107 天,平均留置时间(19.66±15.99)天,其中经贵要静脉置入71 例,由肘正中静脉置入7 例,由头静脉置入5 例。(2)腋静脉组(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静脉,n=20):导管留置时间3-27 天,平均留置时间(11.26±6.18)天,其中经贵要静脉置入13 例,由肘正中静脉置入3 例,由头静脉置入4 例。(3)头臂干静脉组(导管尖端位置位于头臂干静脉,n=8):导管留置时间3-47 天,平均留置时间(20.38±15.69)天,其中经贵要静脉置入7 例,由肘正中静脉置入1 例。

2.2 三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比较本组资料总并发症发生率18.0%(20/111),见表1。

表1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3 讨 论

3.1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使用的优势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基础疾病,年龄大,治疗周期长,药物渗透压高等,易发生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增加患者痛苦及工作量[5,6]。GCS评分10≥分的患者需要上肢约束,约束给手背输液带来不便。中等长度导管穿刺未受到约束的影响,可有效维持输液治疗。本组留置中等长度导管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0%,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短导管组(37.5%)与CVC组(27.5%)并发症的发生率[7]。

3.2 中等长度导管的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规定,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时间7-49 天[4,6]。本研究中锁骨下静脉组留置时间平均为(19.66±15.99)天,最长留置时间为107 天;腋静脉组留置时间平均为(11.26±6.18)天。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群腋静脉中间段截面积接近锁骨下静脉截面积[8];锁骨下静脉血流较腋静脉大,导管头端刺激较腋静脉小,并发症也较腋静脉少。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后予X 光检查,掌握导管准确位置,有助于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3.3 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本研究资料显示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在不同静脉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锁骨下静脉组、腋静脉组和头臂干静脉组的发生率分别为9.6%、60.0%、0.0%。文献报道留置导管体表测量长度为穿刺点至同侧锁骨中线的并发症为11.7%[9]。本组患者均予X 线明确导管尖端位置,当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时,并发症明显低于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组。腋静脉组导管堵塞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组(30%vs1.2%)。导管堵塞主要与导管维护技术有关,但也与患者躁动、手臂活动频繁有关[6];手臂活动影响腋静脉组的导管尖端活动幅度较锁骨下静脉组大,在相同群体中导管维护技术不存在人为因素的差异。血栓主要与血流速度、血液高凝、药物对血管内膜影响等有关[10]。本组资料显示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组(10%vs1.2%),此与锁骨下静脉血流量大于腋静脉有关。减少导管堵塞及血栓除了提高维护技术及管理外,准确测量导管长度及X光定位,保证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内更重要。本组发生静脉炎均为机械性静脉炎,主要与送管技术、选择血管、导管选择有关[10]。腋静脉组发生静脉炎3 例,2 例导管型号为4Fr,穿刺静脉2例为贵要静脉,1例为头静脉;锁骨下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例,导管选择4Fr、5Fr 型号各1例,穿刺静脉头静脉及肘正中静脉各1 例;2 组头静脉组穿刺的静脉炎置入导管均为5Fr,与导管尖端位置无明显关联。导管脱落与导管维护及管理有关,其事件均在夜晚发生。本研究中导管尖端位于头臂干静脉的只有8例,例数较少,没有详加分析,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可满足输液需要,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较位于腋静脉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尖端锁骨输液
纳米尖阵列屏蔽效应与发射面积耦合机理仿真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呵护锁骨皮肤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