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吕冉
自2014 年我国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各学段都在积极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历,通过观察法总结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形成原因,希望为一线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随机选取2 所学校,在征得3 位体育教师的同意下,随堂观察6 个班共305 名学生,其中男生157 名,女生148 名,了解教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
观察目的:观察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了解师生课堂上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
观察对象:随堂观察3 位教师,每位教师2 节体育课,所选课的类型基本一致。根据学段划分,其中教师1 观察2节一年级体育课,教师2 观察2 节三年级体育课,教师3 观察2 节五年级体育课。
观察记录表:参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对课堂进行观察,形成观察提纲,具体包括如表1 所示的几个指标。根据课程标准,借鉴学者孙晓娜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认真观看3 位教师的上课情况并记录,观察记录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根据表1,得出以下结论。
运动能力:3 位教师组织活动或比赛较少,使得学生运用技战术、体育裁判知识的机会少。如果体育活动也大多由教师亲自组织,或教师安排给体委、班干部来组织,普通学生几乎没有参与组织比赛的机会,学生对参与比赛会不够积极。在健身计划的制订与效果评价中,只有5 次简单地提到,并没有在班级内整体讲授,提及过程中没有涉及具体的健身计划目的、实践安排、注意事项、评价这些方面。6 次提及体育赛事事件关注,2 次是足球赛事,其他4 次是正在进行的校园篮球赛,所涉及的体育赛事都是级别和规模较小的比赛,对于重大体育赛事、事件都没有提到,对于此方面是一片空白,也是一项欠缺。可见,在体育课堂上,部分教师重视的是发展表面的运动能力,忽略将体育素养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并应用于实践中。
健康行为:参与方法、习惯管理提及了10 次,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7 次,说明目前教师比较注重让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以及学生良好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的培养,与健康课程标准相符。近几年,体育课对于健康、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观察中发现有的环节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5 次提及情绪控制、环境适应,这说明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学生情绪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和行为,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如此大的缺口,必须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体育品德:自尊自强、挑战自我出现5 次,5 次提到胜负心态,在比赛或游戏之前,教师会用引导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尽快进入运动角色中。对待比赛胜负结果的态度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要表现,此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对事情的归因,在宣布比赛结果时,要引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积极面对比赛输赢。没有提及负责任行为,负责任行为是一个人在接受教育后应具备的品德,活动中表现负责任的行为,生活中表现负责任的行为,工作中也要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一个人众多品德中最关键的修养,体育育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负责任的品德,然而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这方面是缺失的。在观察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出现4 次,观察中发现3 位教师不重视遵守比赛规则和尊重对手的教育。
通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3 位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领悟程度不高,对整体框架的建构和具体指标不够了解。第二,3 位教师素养不高,影响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三,3 位教师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忽略将体育素养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并使其应用到实践中。第四,3 位教师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较忽视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养。
表1 观察记录表 单位:次
根据问卷统计、课堂观察结果,以及与体育专家、体育教师的访谈记录,对比体育课程总目标及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分目标,分析得出昆山市小学生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如下。
第一,目前课堂教学难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虽有实施建议,但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出现一定难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论到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正式发布到目前时间短暂,其价值看得到,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最为尖锐的矛盾是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不同认识。
第二,部分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引导不足。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学生具有基本的运动能力,但体能一般、专业技能缺乏,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第三,部分学生虽然喜爱体育,却没有迁移到精神层面,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部分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导致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引导不足,针对身心健康知识的传授明显不足。
第四,部分学校小学阶段体育课没有按要求上足,课堂上重视运动能力培养,忽视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知识难以内化为健康行为,应用到制订规范的健身计划上就更不理想了。
第五,部分学校缺乏联系体育课内外的学习平台。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项技术动作的形成,包括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部分学生上完体育课之后,未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的,是一项从政策制定与实施、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总结形成现状的原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