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网络、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

2020-11-08 09:43简兆权
管理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竞争性协同资源

简兆权 旷 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服务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服务企业将新服务的开发作为增加收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途径[1]。然而,由于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自身知识与资源有限,开发新服务仅仅依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几乎很难实现,这迫使企业必须不断突破自身边界,与外部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随着创新的开放性特征日益显著,与不同类型的主体进行合作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企业寻求与其他企业、供应商、顾客、政府、中介机构和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使协同创新网络逐渐成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3]。服务行业的企业更是如此,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展开多维度、多层级和多角度的深入合作[4],协同各方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升级,不断打造出协同创新网络的典范。在一些协同创新网络里,企业分工明确,利用生态的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基于网络的知识不断整合到自身服务创新过程中来[5]。

尽管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口。回顾现有文献,不少学者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6]、新产品绩效[7]的积极影响,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主要聚焦于制造领域[2],对服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学者从网络角度出发的研究,更加关注网络某一方面的特征,如网络结构、网络关系、网络强度、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8],缺乏对网络整体的研究分析框架。而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企业外部的纵向垂直网络结构,例如,与供应商、顾客的合作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9,10],深化了对于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整合与新服务开发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在本研究中,协同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外部组织协作、供应链整合等,因为协同创新网络的建立更加强调各参与主体发挥协同作用,且主体间的关系既包括横向合作又包含纵向协作,由于其共赢的目标,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加显著,知识和资源的沟通交流渠道更加完善,从而更有可能对新服务开发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对协同创新网络能否以及如何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进行深入地探讨。

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在实现协同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获取知识与资源的渠道,但是这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新服务开发绩效改善的条件,所以,能否实现对来自不同参与主体的资源能力,以及自身的资源能力进行有效地匹配、复合与内化,构建自身竞争优势,对企业提高新服务开发绩效具有关键意义;而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可能存在中介作用。另外,由于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同,对各个企业的复合式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考虑在不同环境竞争性下复合式能力发挥作用的效果是否不同。

综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且主要关注以下问题:①检验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②探究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协同创新网络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的中间机制;③考察环境竞争性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明确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边界。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协同创新网络与新服务开发绩效

HAKEN[11]创建了协同学,即复杂系统内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这种现象就叫做协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协同理论被应用到创新领域,很多研究注意到,企业在进行合作创新时,通过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让各个创新主体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能力,能实现1+1+1>3的创新效应[12]。由于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多个参与主体,并且强调彼此之间的互动与联结,使得协同创新具有天然的网络化属性,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开始被国内外学者所使用。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本研究在借鉴解学梅等[13]的定义基础之上,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等主体,为了进行创新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互动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协同效应,且最终能实现互利与共赢的创新网络体系。可见,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不同主体和谐共融,并具有集聚优势的创新共同体,是各个主体实现持续发展的创新合作平台。那么,有理由认为,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提高。

创新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活动,知识对于企业能否创新成功至关重要。作为创新的关键驱动力,知识流程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企业必须不断地突破自身边界获取富有成效的知识,以增强企业的内部能力。换言之,创新所需的基本资源和能力并不总是嵌入企业内部,而合作是减少这种限制的有效途径。创建或加入网络是合作的一种方式,并且具有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网络,更有可能帮助企业发现可以通过新颖方式重组的不同知识点[14],这对于服务企业的新服务开发活动来说特别关键,而协同创新网络可以帮助服务企业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为通过协同创新网络,企业与不同类型的伙伴(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研究机构、政府等)进行合作,多种不同的合作伙伴关系让企业能接触到更多异质性的知识,知识的碰撞为企业的活动带来不同且新颖的视角与思路,从而更加有利于服务创新活动。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纵向网络结构主体,如顾客和供应商,对于企业的新服务开发活动十分关键。顾客是开发服务的直接使用者,所以企业在与顾客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准确把握其需求,识别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升新服务开发的针对性与敏捷性。反过来,顾客的主张越被企业接受与重视,也越能让顾客更加愿意维持这段持久稳定的关系,向企业反映自己的使用体验和真实需求,让企业跟进新服务的开发,避免信息不对称,发掘市场真正利益点,开发出契合市场趋势的服务。同时,供应商也不再仅仅只是参与服务传递与交付的某个环节,与企业的协作,可以促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进一步提高知识交流[15]。此外,渠道的整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让开发流程更顺畅,大大缩短服务开发周期;同时,横向网络主体(包括竞争对手、合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也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与竞争对手发展合作关系可以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改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16]。与合作企业的协作则能显著提高服务开发的速度与效率,通过信息与技术的共享,从而降低新服务开发的风险与阻力,互补的优势可以携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政府的政策与扶持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而研究机构与高校是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来源,对企业的长期战略研究特别有益,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7],加速新服务的开发。

各主体加入协同创新网络后,建立起协同创新的共同愿景,且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协作,合作过程中将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会在主体之间形成一种默会[6],默会规范着其中的主体,让其自发地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这体现在主体显著提升地参与知识交流活动的意愿,双向的信息分享以及完善的沟通机制等方面,从而增强主体之间的知识溢出,实现资源与技术共享,为企业提供新服务开发过程所需的知识与资源。知识、技术、设备、经验和资本等在企业内部不断地积累,会为企业带来充足的创新储备,进而可以保证企业新服务开发的成功。另外,企业在开发、设计新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开发成本过高或者市场不确定等诸多风险,加大创新难度。协同创新网络带来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市场形势,增加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外部对于企业的认可度,并且通过创造规模经济,将相关成本分摊到不同的合作伙伴来降低研发活动的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18],促进服务成果最终商业化。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协同创新网络正向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

2.2 复合式能力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设想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复合式能力来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现代企业创造价值并不只是运用某种核心能力或异质资源的结果,而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整合后发挥的综合作用[19]。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而没有自身优质资源时,企业必须快速整合外界资源,并进行创新性地组合使用。复合式能力是指:企业将外部获得的甚至是可公开购买到的资源与能力,与自身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能力,本质上是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性使用,核心是以合补短。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强调对资源与能力的动态调整,还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外部关键资源的获取与内部资源的组合使用,以弥补自身短处。具备复合式能力的企业,通常意味着: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知识资源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能较快识别出市场机遇,并对获得的外部知识进行开发、利用,与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新评估和创造性整合,在此基础上,快速迭代构建出支持自身发展的资源能力集合体,从而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创造出快速响应市场、高性价比等竞争优势[20]。那么,有理由认为,协同创新网络很有可能带来复合式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新服务开发绩效。

作为一个高度有效的商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复合式能力。首先,在全球化趋势下,组织外部存在海量的市场机遇。企业会萌生各种复合需求[20],试图抓住机遇窗口,谋求自身发展。尤其是协同创新网络,紧贴时代发展趋势,多类型、多领域主体的参与和协作更是意味着大量的商业机会与发展机遇,契合了企业广泛寻求合作,积极争取双赢的愿望,有效满足了企业的复合需求。其次,在协同创新网络里,协同效应促使企业选择更多的协同行为,如研发协同、专利许可或技术转让[18]。在此过程中,网络产生巨量知识外溢与技术溢出,不断刺激企业突破现有边界,去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优质资源,结合自身的能力,弥补短板,发挥出最大的复合优势。最后,协同创新网络为企业获取资源与能力提供了一条更便利的渠道,企业可以更方便且快捷地搜寻自身所缺乏的资源与能力,满足自身需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复合式能力。

企业的复合式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新服务开发绩效。知识固然重要,但它是否能转化为创新绩效,还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换言之,即便企业从外部获得了知识,但低水平的复合式能力意味着:它可能没有能力开发和重新配置这些资源,无法有效地将新知识运用到创新过程中去,从而很难获得相应的创新产出。新服务开发领域学者提出,要产生新服务的前提是对“自身专业的知识或技能进行修正”[21],这表明,企业必须不断地更新调整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以促进新服务的产生。在协同创新网络下,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与能力,并与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整合、利用,逐步产生支持企业发展的新的资源能力集合体,进而提高新服务开发绩效。此外,孙金云等[22]认为,拥有复合式能力的企业具有阶段性的竞争优势,如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和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具有复合式能力的企业能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在市场上抢占先机,保持服务创新的领先性,获得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有效提升。那么,可以进一步推论,协同创新网络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的复合式能力,进一步促进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实现。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与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2.3 环境竞争性在复合式能力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环境是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它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与绩效。环境竞争性指企业所处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23]。环境竞争程度高时,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非常复杂,市场上的服务、技术更迭速度快,顾客需求变化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又难以对付,整个商业环境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境下,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储备要求非常高,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自我,强化自我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才不至于被市场淘汰。那么,有理由认为,具备复合式能力的企业,能够在较高竞争程度的环境下拥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而带来新服务开发绩效的较大提升;但是在环境竞争程度较低时,具备复合式能力的企业的优势便不那么明显,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也就相对弱一些。

在环境竞争性高时,具备复合式能力的企业,通常能及时获取外部关键资源,将其加入现有资源中进行快速复合应用,以产生新的组合;并将新的资源能力集合体投入到企业的想法、流程与技术中去,从而显著提高新服务的产生[24]。此外,具备复合式能力的企业,能敏锐洞察到市场中环境的变化,快速迭代以应对市场创新需求,减少服务创新的风险,大大提高新服务开发绩效。当环境竞争性较低时,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企业无需进行大量和快速创新,而进行复合式能力的活动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精力与资源损耗。据此,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环境下,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综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

前文假设,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认为,该中介效应也会受到环境竞争性的影响。处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在环境竞争程度高时,更有意愿也更有能力去整合内外资源,以弥补自身缺陷来面对竞争压力,从而保持竞争优势。换言之,当环境竞争程度高时,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就更具有优势,企业更可能通过增加复合式能力来提高新服务开发绩效,复合式能力的中介效应也就越强;当环境竞争程度低时,企业改变的动力以及复合的需求就不会那么明显,协同创新网络的优势随之减弱,对复合式能力的促进效应就会减小,进而弱化通过复合式能力来提高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将调查对象聚焦于服务企业,尽管当前制造业有服务化的趋势,但是考虑到制造业的创新大多数是产品创新或者是技术创新,新服务开发的经验较少,不太符合本研究需要。调查范围既包括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有经济相对薄弱的中部和东北地区,样本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集中在2019年3~5月,总共发放问卷483份,回收337份,回收率达到69.8%。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本研究对回收的样本答卷进行一一检查,剔除了明显规律作答,数据部分缺失和作答时间特别少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为2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4.7%。此次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收集数据:①利用研究团队的社会网络关系,随机联系一些正在工作的人员,通过邮寄纸质问卷或者电子问卷进行调研,共发放312份,收回234份,有效问卷115份;②利用教师授课的机会,随机抽取两所高校的MBA班和EMBA班级,通过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研,现场作答现场收回,共发放171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1份。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为确保被调查者能平和稳定地填写问卷,在问卷开头说明调研目的,在MBA和EMBA班也进行了友好地沟通与解释,并保证数据只会用于学术研究,而且每种途径都是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填写,回收时也不会进行任何标注,使被调查者能以信任的心态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数据。将两种途径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明显的样本选择偏误。将样本数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并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也不存在明显的非应答偏误。

样本的具体分布状况如下:从公司成立年限来看,公司成立15年以上的占比35.2%,11~15年占比17.6%,6~10年占比13.0%,3~5年占比15.7%,3年以下的占比18.5%;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最多,占比48.1%;从行业分布来看,房地产业占7.4%,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占10.6%,批发与零售业占3.7%,金融及保险业占9.7%,住宿与餐饮业占6.1%,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占18.1%,交通运输、物流及仓储业占7.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2%,其他产业占23.6%;从职位来看,中层、高层管理者总共占比54.2%,基层员工占比45.8%;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总共有88%的样本的学历为大学本科或硕士及以上。管理者对整个公司的内部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有着清晰的了解,其良好的教育程度又能保证对问卷内容正确理解,这都使得问卷的数据更加可靠与准确。

3.2 变量测量

为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首先,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公开发表的成熟量表来对每个变量进行测量,并根据研究视角与情境对具体测项进行了适当修正。其次,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结合他们的建议对问卷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最后,通过电子问卷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根据受试者的反馈,对题项的语言表述以及用词进行反复斟酌与完善。经过3轮的修改,形成最终量表。本研究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1~5渐次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1)协同创新网络借鉴解学梅等[13]采用的量表,即根据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维度:网络规模(4个题项)、网络同质性(4个题项)、网络强度(3个题项)和网络开放性(3个题项)。

(2)复合式能力本研究采用陆亚东等[20]的量表,总共有4个题项。示例题项如:“贵公司具有对外部关键资源、设备和技术的准确判断或获取的能力”等。

(3)新服务开发绩效综合借鉴了CARBONELL等[25]、STOREY等[26]的量表,将新服务开发绩效分为3个维度:市场绩效、创新速度和竞争优势,共9个题项。示例题项如:“贵公司开发的新服务超过了市场份额的预期目标”等。

(4)环境竞争性本研究主要借鉴JANSEN等[24]的研究,共3个题项。示例题项如:“贵公司所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等。

(5)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于变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对于数据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利用加入共同方法因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①分别构建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1,与包含共同方法因子的模型2;②比较模型1与模型2的主要拟合指数,结果如下:χ2/df=0.018,CFI=0.019,TLI=0.021,NFI=0.026,RMSEA=0.017。可以看出,各项拟合指数的变化均小于0.03,说明加入共同方法因子后,模型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1) 信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发现,协同创新网络、复合式能力、新服务开发绩效和环境竞争性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74、0.923、0.923、0.890。由此可知,各个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

(2) 效度在内容效度上,本研究对于变量的测度,均以高水平期刊上的成熟量表为基础,并根据研究视角与情境对具体测项进行适当修正,且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以及预测试结果对问卷进行最终的修订。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在聚合效度方面,本研究通过计算各指标因子载荷值,各潜变量的方差提取值(AVE)和组合信度(CR)来检验量表的聚合效度。研究表明,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各潜变量的方差提取值均大于0.62,组合信度都大于0.9,均符合判别标准。这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对于区分效度,本研究通过比较AVE值的开方与相关系数进行判别。研究表明,各变量AVE值的开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见表1。由表1可知,协同创新网络与复合式能力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r=0.520,p<0.001),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也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r=0.534,p<0.001)。同时,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r=0.461,p<0.001),这都为研究假设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表1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N=216)

4.4 假设检验

对于假设的检验,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层次回归分析。

(1) 主效应假设1提出协同创新网络正向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这是本研究的主效应。将新服务开发绩效作为因变量,依次加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层次回归分析(见表2)。由表2中的模型4可知,协同创新网络对于新服务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08,p<0.001),假设1成立。

表2 层次回归结果(N=216)

(2) 中介效应假设2认为,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3个步骤来检验这一中介效应:①考察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对于中介变量复合式能力的影响;②考察中介变量复合式能力对于因变量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③将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和中介变量复合式能力同时加入模型,考察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对于因变量新服务开发绩效的间接效应。由表2中的模型2可知,协同创新网络对复合式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00,p<0.001);根据模型5,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33,p<0.001);再根据模型6,当同时加入协同创新网络和复合式能力后,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50,p<0.001),而此时协同创新网络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但仍然显著(β=0.383,p<0.001)。据此,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成立。

此外,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法对复合式能力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的检验[27],使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式能力中介效应所处的95%置信区间为[0.052,0.225],不包含0,说明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关系间起着中介作用,假设2再次得到验证。

(3) 调节效应假设3提出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环境竞争性越强,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就越强,本研究通过构建复合式能力与环境竞争性的乘积项来检验这一调节效应。为了降低共线性的影响,首先分别对复合式能力和环境竞争性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由表2的模型8可知,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复合式能力与环境竞争性的交互项对新服务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51,p<0.05),假设3得到支持。

为进一步验证复合式能力与环境竞争性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使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不同的环境竞争性下,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并且随着环境竞争性的提高,复合式能力的影响效应越强(-0.037→0.190→0.417),表明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3再次得到验证。

表3 不同环境竞争性下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效应(N=216)

(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4提出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借鉴EDWARDS等[28]的建议,采用Bootstrap法,运用Process插件,对不同环境竞争性水平下,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见表4)。由表4可知,在较低水平的环境竞争性的情况下,95%的置信区间为[-0.162,0.006],包含0,说明复合式能力的中介效应不显著(β=-0.060,p>0.05);而在较高水平的环境竞争性下,95%的置信区间为[0.122,0.363],不包含0,所以此时复合式能力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β=0.224,p<0.05),并且这两者之间中介效应的差异是显著的(β=0.284,p<0.05)。此外,随着环境竞争性的提高,这种中介效应会越来越强(-0.060→0.224),因此,假设4得到验证。

表4 复合式能力在不同环境竞争性水平下的中介效应(N=216)

5 研究结论及讨论

5.1 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协同创新网络通过为企业提供获取资源的渠道,以促进企业复合式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新服务开发绩效;③环境竞争性会正向调节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环境竞争性越强,复合式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正向影响就越强;④环境竞争性会增加复合式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5.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获得如下理论意义:①将协同创新网络引入服务创新领域,丰富了协同创新网络的后果研究,拓展了协同创新网络的相关文献;②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将复合式能力引入到了这一作用机制中,且认为协同创新网络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还会通过复合式能力来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③引入环境竞争性作为调节变量,揭示了协同创新网络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的边界条件,并且设计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包括:①企业应该积极打造与完善多引擎驱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政府共同建立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②重视协同过程中的资源与能力的整合,将建设复合式能力提高至企业战略的地位;且需要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整个公司危机应对与危机公关的能力,努力在一次次竞争中实现自我的蜕变与升级。

5.3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这反过来又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机会:①将协同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没有分析协同创新网络各个维度对于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如果将协同创新网络划分为网络同质性、网络开放性、网络强度等维度,并且分别探讨这些维度对于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也许会有更丰富的研究发现;②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整个服务行业。如果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由于它们建立协同创新网络的频率更高,收集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或许会产生有更多有意义的发现;③仅探究了环境竞争性在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调节因素,研究协同创新网络产生影响的更多边界条件。

猜你喜欢
竞争性协同资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政府采购PPP项目的竞争性磋商文件要合法实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科学工程的竞争性谈判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