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层级性阶梯性提问方式策略研究

2020-11-07 04:52徐慧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设计不仅仅是要得到答案,更大程度上指向的是回答问题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是很多学科的提问规律,语文可以通過层级性的提问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刺激思考,启发表达,一步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方式;提问目的;层进式提问

一、明确的提问目的

课堂的提问不可以随意,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老师提出过这点,我非常赞同。无法回答的问题可以不问,无须回答的问题可以不提,可有可无的问题不如没有。当然如何去判断,以什么样的标准为参考,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每个老师都会根据自己的课堂目标有自己的判断。

我仔细翻阅了2020各地中考卷,提问的模式大部分是直截了当的祈使句,问题一般设置为“找到”“分析”“请概括”“请你写出……”之类。这几种提问方式都是非常简单明了,要求学生回答的指向性很明确,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空间。一般来说,考试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能力水平。提问的设计一定是遵从表达清楚、明确的原则。

然而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并非完全如此,检测知识掌握的情况只是在复习课、练习课等课型中。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的一面,语文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很多语文课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一是一,二是二”的答案。因此,语文老师课堂的提问,有时候不是绝对地指向于某个特定的答案,但是提问老师的心中对提问的目的是有明确的指向性。我认为平时课堂中的提问主要有几点目的: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展开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二、层进式提问方式

我认为语文课堂,不同环节提问方式不同。好的一节语文课可以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有头有肚有尾。

每一个环节问题的设置都不可以采用雷同的方式,一定要把多样的问题搭配起来,形成不拘一格的格局。

(一)第一层级:诱导式提问

在一堂课开始的环节,语文老师是习惯性有导入的,或者是一段话创设情境,也或者是简单的一个问句来激发课堂兴趣。这个开端提出的问题,通常会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学生仅用“是”或“否”或者两三个字就可以答出,最不爱表达的同学也会答得出。比如“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同学们,喜欢下雪吗? ”“同学们,你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模样吗?”“同学们听说过一句话吗?” 用最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张嘴,简单到不容拒绝,让他们在初始阶段开了口,接下来的一节课或许“表达”就变得不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了。有的时候,简单不是浪费时间,简单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会、不值得回答,而是会起到某种作用,比如将课堂气氛激活起来,比如让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的状态。

若遇到较为复杂难懂的或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完之后就干脆地问:“同学们读懂了吗?是不是有点难?”学生可能就会直接大爆发,“不懂,太难了!”这也是一个可以打开学生表达之后的途径。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一开始,设置一些诱导学生开口的问题,即便简单非常,对课堂也具有意义,不应当被否定,被取消。

(二)第二层级:反向激发式提问

当学生进入了课堂,启动了思考的模式,一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学生只有愿意思考了才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所以在打开学生的思考闸门后,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刺激他们的表达欲。

很多老师都会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提问方式是没有要求的,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问方式的恰恰是大部分没有很强能力的同学。他们的提升空间大,短时间某一方面能力可能会有显著提高。针对这种需要,老师去激发的孩子,用反向陈述的方式,有时会收效明显。这些问题让他不得不说,不吐不快,这样一来,表达的欲望会被彻底激发出来。

比如,我们用大部分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会喜欢的人,或者事物做例子。老师明知道这些学生,喜欢某一段优美文字或者是喜欢某个明星、某个游戏、某种事物的,故意曲解,“存心找茬”式地做出评价,用“我不喜欢这种故作深沉的态度”“这个人不够真情实意,太造作”“这种游戏哪有智商可言”之类的话来反向刺激。那么,出于一种正常的维护自己心中所好的心理,一般情况下,人都会有反驳的冲动。一旦打开了这个闸门,学生的表达欲就燃烧起来了,教师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你来我往的辩论中,已经让学生就已经在思考、表达自我了,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就达到了。

老师提出一个明知道学生会不同意的说法,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就会有话可说,起码,会简单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是什么。想让对方爆发,办法很简单:反向激发,对方一定会反弹甚至是爆发。我觉得课堂提问也可以这么做。

(三)第三层级:先陈后问式

一节课进入高潮之后,当学生对表达已经不排斥甚至乐意去表达的时候,提问的方式已经不再是问题,可以自由很多。这个时候可以用最直接的中考式的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的提问方式。在很多中考题的诗歌鉴赏会出现这样的提问方式,该首诗中的颔联前人评价很高,称赞其如何如何,你怎么看?

这种“元芳,你怎么看?”的提问是相当难回答的,它需要非常系统性地组织语言。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这种问题通常都设置在一节课最后的探究环节。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注重个性思想表达的,我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答题机器。这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个性的表达,在某些程度上是对一节课教学成果的检测。这种问题,针对的可能就是班级中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节课最后的延伸拓展阶段,多用探究的方式,此时就算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回答不出来,同学们也不会觉得尴尬或者难堪,因为这是个人的见解形成阶段,回答不了的同学也会被大家理解为尚未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力较弱的同学也不容易产生“我理解不了”甚至“我脱离了课堂”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换个说法也可以是“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目的中的一个是调动课堂,每个环节能调动的学生数量不同,我力求做到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也类似于资源合理分配,按照难易程度分配给相应能力的同学,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我认为语文课堂的问题,不是指向答案,而是指向回答的过程。教师应在提问过程中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简介:徐慧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