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翠 黄秋莲 余彩云 夏雪梅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01)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在源头上做好正确引导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高职医学新生与高职普通新生都有共同的心理发展规律,即都处于一个由依赖走向独立的心理转型期,刚踏入大学校园,面临着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调整等问题。然而,高职医学新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课程任务更加繁重,专业要求和难度更高,职业技能关乎生命伦理;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医患纠纷、疫情、灾难等医疗事件等有关报道,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1]。由于高职医学新生未来需要到国家各大医疗机构就业,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人民健康,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值得重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科学性”,需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教育,从本地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2]。由此可见,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心理评估工具,以了解其心理健康发展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验应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还需要有不同的参照常模,有助于个体心理测评的分数通过与常模的对比确定其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卡特尔的16PF、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由于16PF、EPQ、SAS、SDS并非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修订,并且这些量表建构的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不利于测评结果的准确分析和对比;另外,郑日昌等人2005年编制的CCSMHS也由于没有建构高职大学生的常模而较少被采用。而SCL-90早在1984年就由王征宇修订成中文版,并建立了多个常模参照,可以对个体心理症状进行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因此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也多采用SCL-90[3]。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遵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不同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多的共同性。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在年代、性别和地域上具有差异性。例如,辛素飞等[4]采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1999—2016年间高职学生SCL-90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18年来我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升,其中,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相比女生更为明显。另外,学者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是否不同仍然存在争议。例如,曲苒等[5]调查发现,陕西省某教育学类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是不存在性别差异;许凯莉等[6]调查发现,四川某医学类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同年龄人群,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尚效贤等[7]对安徽省某2所高职医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男生的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的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因此,不同高职院校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了在总体上遵循前述文件指南,还需要分析本校新生心理健康特点,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做出适当调整[8]。
参照童辉杰[9]、辛素飞等[1]的研究,本研究对福建省某高职医学院校近10年26913名新生SCL-90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探寻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其随年代发展的变迁情况,以了解其心理健康较稳定的规律,为制订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9年高职医学新生共26913人,其中男生5384人,女生21528人。
王征宇1984年修订的SCL-90包含90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其中“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因子,内容涵盖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
测试前,对所有主试进行严格培训,统一指导语。测试时,以班级为单位在计算机电脑上进行集体施测。所有测试均在新生入学两个月内完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为了了解2010级~2019级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先计算SCL-90近10年各因子的平均值作为常模,再分别与其他不同常模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刘媛媛等人提出的普通成人常模[10]相比,高职医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成人(p<0.001),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成人常模(p<0.001),抑郁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黄艳萍和李玲提出的普通大学生常模[11]相比,除了恐怖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因子都显著较低(p<0.001);与辛素飞等人提出的医学大学生常模[1]相比,高职医学新生的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得分显著较高(p<0.001),而其他因子得分显著较低(p<0.001)。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张宇迪提出的高职生常模[12]。因此,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普通成人、普通大学生、医学大学生和普通高职生群体均不同,但明显好于普通大学生和普通高职生。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0级~2019级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及其与不同常模比较的结果(n=26913)
为了考察高职医学新生SCL-90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是否随年代的发展而变化,结合已往研究者所采用的横断历史研究方法[1,13],即对年代、SCL-90各因子平均值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均与年代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代均能够很好地预测SCL-90各因子平均值,这说明高职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逐年降低,尤其是在强迫症状、躯体化和敌对三个因子上。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与年代的关系
为更直观地分析近10年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年代变化的具体情况,制作了各因子随年代变化的折线图,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总体趋势随着年代而上升,但存在一些特别波动,具体表现为:在2014年、2019年都有一个高峰值,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突然下降;此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这两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因子,严重程度始终排在前两位。
图1 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近10年变化趋势
为了检验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在偏执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女生,但在其他所有因子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女生。
表3 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
为了更准确地考察高职男、女医学生SCL-90各因子的年代变化是否不同,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与前述类似横断历史分析,结果显示,年代变化只有明显预测女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敌对这四个因子。
表4 不同性别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与年代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均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普通高职学生,这说明该校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好。但是,与同龄成人相比,高职医学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得分更高,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3个因子的得分明显更低;与医学大学生相比,高职医学新生在焦虑、敌对和恐怖3个因子的得分更高,但其他因子得分都明显更低。这与曲苒等[5]对教育类高职新生,及尚效贤等人[7]对医学类高职新生的调查研究结果均不相同。另外,高职医学新生中,男生在偏执因子得分上高于女生,其他所有因子均显著低于女生,说明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男生,这与曲苒等[5]的调查结果又是一致的。以上结果说明,高职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可能存在“本地本校”的特点。
虽然近10年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好,但是研究结果也表明SCL-90各因子平均值均与年代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职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表现出随着年代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随年代变化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敌对这四个因子上。需要注意的是,折线图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在2014年、2019年都突现了两个高峰,即这两年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都突然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该高职医学院校在这两个年份招生规模扩大有关。
折线图分析结果也表明,近10年男女生SCL-90各因子平均值年代变化表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这两个因子相比其他因子更为突出。高职医学新生强迫症状得分较高的原因可能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与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关,吴承红等[14]通过聚类分析把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分为三类,其中“人格性强迫”比例最多(57.58%);第二,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可能促使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完美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这反过来也加剧了其不完美感、不确定感等不良心理[15]。高职医学新生的高强迫症状特点可能也会导致其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当然高职新生的人际关系敏感还可能与高职医学院校的生源特点有关,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且女生比例较多(80%),有研究表明,女生相比男生在人际关系上更敏感,而农村学生由于环境相对封闭且交往相对较少,比城市学生更加敏感[16]。
基于前述对高职医学新生近10年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其变迁的特征,未来高职医学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出适当调整。
学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领导应重视对中心和心理教研室的建设及指导,中心也应更好配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当学校将要扩大招生规模时,应该提前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全面部署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时,中心可以在新生入学适应的相关工作中,针对高职医学新生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共同特点,开设一些诸如“人际关系认识及其应对方法”的全校性心理健康讲座;在新生心理评估中,中心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工作,在筛查疑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时需要多注意女生,特别是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敌对这4个因子上的症状表现,最后做好测评结果的统计整理、报告和反馈工作;完成心理测评之后,中心有必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回访确认,其中特别注意强迫症状得分高的学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强迫症状通常可能是其他心理问题的伴随症状,尤其与抑郁的相关程度较高[14];在日常心理咨询中,中心的咨询教师还应该注意做好高职医学新生来访者中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的具体内容的记录,以便后期系统分析高职医学新生强迫心理的共同规律。
尽管目前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块已经相对完整,但是心理健康教研室的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本地本校特征:①在心理健康备课前,均需要认真分析当年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了解其心理特点,并对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做必要的调整;②由于高职医学新生强迫症状这一因子得分高,而该因子具有思绪多、行动少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讲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这一模块时,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更加注重让学生认清自身人格特点,针对不同人格特点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低乐群性的学生可以考虑如何提高人际关系,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低敢为性的学生可以培养如何表达和宣泄情绪的能力等[14]。③尽管高职医学新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但是研究表明,冲突解决策略在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特点中起到调节作用[17],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给高职医学新生教授“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这一模块时,侧重进行“冲突解决策略”的能力训练,以提升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