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蓝天保卫战》对中国国家生态形象的构建
——基于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

2020-11-07 14:06向晓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篇模态图像

王 勇,向晓娜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通过主题纪念活动促使各国认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举办地是中国杭州,主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系列宣传片。生态语言学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在生态学与语言学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聚焦生态问题,旨在通过话语分析阐释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形态[1]。近年来,生态语言学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迅速增长,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赵奎英[2]认为当今生态语言学研究出现的动向之一就是生态话语批评的对象从语言文本拓展到“话语—图像”结合的跨媒介文本,出现了从“生态语言学”批评到多模态“生态图像学”批评的趋势。宣传片《打赢蓝天保卫战》属于包含了图像、文本、声音等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国家形象是外部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3]。而国家生态形象是国家形象在生态维度的体现,分为国家内部以及外部对国家各项发展举措是否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判断与评价。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国家生态形象必然备受世界关注。

Royce[4]提出符际互补理论,解释多模态语篇中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的协同互补关系。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从三方面展开,即概念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构图符际互补。本研究借助符际互补理论,在生态语言学的框架下阐释多模态语篇《打赢蓝天保卫战》所反映的深层生态理念,解读其构建的中国生态形象,探究语篇图文协作表达意义的机制。

一、理论框架

(一)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是结合语言学与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豪根模式”,二是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韩礼德模式”[5]。前者被认为是隐喻式生态语言学研究,而后者所代表的是非隐喻式研究路径。“韩礼德模式”建立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之上,关注语言自身的特征以及语言对行为的构建作用。生态话语分析往往依据一定的生态哲学观(ecosohy)来衡量话语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5]。Stibbe[6]根据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一致程度,将生态话语分为三种类型:生态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生态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和生态模糊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所有物种,推崇生态有益话语,抵制生态破坏性话语。而国内黄国文教授正式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7]则属于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话语分析。黄国文认为和谐话语分析目的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话语分析从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分析入手,用生态的视角审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并把语言放进生态系统中考察。

(二)符际互补理论 Royce[4]63认为,在多模态语篇分析领域尽管已有大量理论研究视觉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针对视觉模态(visual mode)与文本模态(verbal mode)的符际间语义关系的阐释却较少见。由此,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符际互补理论(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以探究多模态语篇中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在语义层面的符际互补关系,解释二者构建连贯语篇的协同互补机制。具体说来,Royce吸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作为社会符号”[8]以及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思想,提出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通过三种符际互补关系——概念符际互补(idea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人际符际互补(interpers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以及构图符际互补(composi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在语义层面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连贯的多模态语篇。对于视觉符号的分析则借鉴了Kress和van Leeuwen[9]的视觉语法理论。

对语篇概念符际互补意义的分析首先要识别图像中的视觉信息符号(Visual Message Elements)[4]70,包括表征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属性等。其次检查同现的文本是否与视觉信息符号之间存在重复(Repetition)、近义(Syn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Hyponymy)、整体与部分(Meronymy)以及搭配(collocation)等语义衔接关系。对多模态语篇人际符际互补意义的分析主要考察信息的交换方式。文本符号的人际意义由小句的语气(Mood)系统实现,而视觉符号的人际意义实现则看图像是否有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视觉技巧存在,即看观众与图像表征参与者之间的“卷入”水平(level of involvement)、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等[4]72。构图符际互补意义的分析主要从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在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显著性(salience)、视觉框架(framing)以及阅读路径(reading path)等方面的相互关联与协作出发,探究语篇布局构造的连贯性[4]73。

二、语料及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片之一《打赢蓝天保卫战》为研究语料。《打赢蓝天保卫战》视频宣传片总时长6分15秒,采用中英文双语字幕。

本研究首先对语料语篇进行转录,其后从符际互补理论的概念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以及语篇符际互补三个角度出发,解读视频语篇所构建的中国生态形象,探究语篇中的图像与文本协同工作表达意义的机制。

转录既是一种分析活动,也是对这种活动的文本记录[10]。Baldry&Thibault[10]166认为根据研究分析目标的不同,对多模态视频语篇的转录有两种方法,宏观分析方法和微观分析方法。宏观分析方法通过构成语篇的各次单元之间的联系解释整个语篇的意义生成过程,侧重语篇各阶段(phase)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微观分析方法则侧重对意义生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资源进行详尽描述。两种分析转录方法既实现不同功能又可以相互补充。此外,转录必须具有选择性,仅分析转录与研究相关的视觉(或其他)特征[10]178。本研究采用宏观分析转录方法,将语料视频语篇场景按照阶段划分。依据内容和表达层面的变化,整个视频宣传片被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所表达的内容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本研究仅选取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场景,每个场景截取一幅图像画面作为分析样本,解读图文协作关系。依据语篇各阶段内容,共选取12个场景,场景截取图像如表2所示。本研究对视频语篇中的听觉模态暂不作分析。

表1 宣传片《打赢蓝天保卫战》六个阶段的内容

三、世界环境日中国宣传片及其建构的中国生态形象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2019年的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Beat Air Pollution),全球主场活动主办国是中国。2019年5月31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片之一《打赢蓝天保卫战》。本文以这则宣传片为研究语料,在符际互补理论基础上作生态话语分析,解读语料语篇所构建的中国生态形象,探究语篇中图文协作表达意义的机制。

(一)宣传片的概念符际互补意义及中国生态形象分析 对语料语篇的概念符际互补意义分析首先要识别图像中的视觉信息元素,继而在对应的字幕文本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词汇,判断二者之间的词汇衔接关系。笔者对《打赢蓝天保卫战》宣传片的12个场景图像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元素进行了标注,对应每幅图像呈现的字幕文本,发现除场景4和场景5外其他场景图像与文本均存在概念符际互补关系。具体10个场景视觉元素与字幕文本间的符际关系如表3所示。

场景1描述的是白云(参与者)飘过(过程)蓝天(环境)的画面。森林和土地等视觉元素也构成环境的组成部分。字幕文本“打赢蓝天保卫战”与视觉元素“蓝天”构成“重复”(repetition) 的语义关系。由此图像和文本的概念互补使该场景所呈现的主要信息更加明确。作为整个视频宣传片的开篇场景,天空、白云、森林和大地勾画出恢弘壮阔的自然景象。此时文本提供鲜明的主题提示——保卫蓝天,图文互补协同表达意义,为其后出现的场景内容奠定了基调。同样存在“重复”衔接关系的还有场景3和场景11。场景3图像中表征参与者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文件页面,与字幕文本“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构成概念上的意义互补。国旗、天安门、以及和平鸽等环境成分表明了中央政府防治大气污染的决心与实际的政策支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全球生态视野。场景11画面中的参与者地球与文字旁白“地球”的概念互补为观众提供简洁明了的信息,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状况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

表3 概念符际互补关系(R:重复关系;S:近义关系;C:搭配关系;M:整体与部分关系)

场景2和场景12的概念符际互补意义通过近义(synonymy)关系实现。场景2中故宫建筑群被浓重的雾霾笼罩,能见度非常低。图像视觉符号暗示了空气质量低、空气污染的类似信息。场景12呈现的是一只风筝(参与者)飘扬(过程)在蓝天(环境)的画面。在字幕“呼吸洁净空气”的解释和引导下,观众更准确地接收到图像所强调的信息——空气质量高。两个场景中,环境成分“雾霾”与文本“重污染天气”、“蓝天”与“洁净空气”两组符号概念意义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符际间意义的构建。

场景6、场景8和场景10的概念互补意义通过“搭配”(collocation)关系实现。场景6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是一名面带微笑,抱着气球在风中奔跑的小女孩。观众很容易联想到女孩的童真无邪和奔跑时快乐的心情。该场景出现在阶段3,即呈现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在国内外取得的成效。字幕“幸福感显著提升”讲述的是国内人民对空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直观感受。而微笑的面部表情通常是与幸福、快乐、愉悦等情感相关联的。因此图像中的视觉元素参与者与文本词汇通过“搭配”的衔接关系实现概念上的意义互补。同样的,场景8图像的视觉元素之一,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这一过程与“确立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字说明通过搭配关系传达中国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所采取的政策方面的措施。场景10的内容是一辆高速铁路动车飞驰而过。21世纪以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在技术、速度以及客运流量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高铁也逐渐成为国家名片之一。字幕文本的“领导力”与图像的参与者高速铁路动车构成搭配关系,二者结合传达出中国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

场景7和场景9图像与文本采用“整体与部分”(metonymy)的衔接关系。参与者“国旗”与环境成分“人民大会堂”都是中国形象的组成部分,通过图像展示这两种视觉元素,与文本“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搭配,协同合作展现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作的努力,构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生态形象。场景9画面显示表征参与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亚洲高级战略主任费楠茉女士对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评价。字幕文字为费楠茉女士的评价内容:“中国为其他国家做了一个好榜样。”国际组织官员对中国防治污染举措及成果的直观赞赏说明中国在保卫蓝天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

10个场景生态话语通过“重复”关系、“近义”关系、“搭配”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关系实现概念符际互补。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题,宣传片结合图像与字幕文本向观众展示了多方面的中国生态形象。开篇呈现的蓝天、白云、绿树等视觉信息描绘出一派生机和谐的自然景象,结合主题文字凸显空气保护的重要性。暗示观众只有重视空气污染防治,保护自然,才能享受舒适美好舒适的生存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既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也是受益者。语料话语反映出宣传片制作者的全民行动生态保护观,构建了中国全民行动保护自然的生态形象。

出现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治理举措,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宣传片通过视觉符号与文本的语义符际互补呈现出大气污染的严重情形以及中国面临挑战所做出的有力应对,视频制作者希望以此传达给观众这样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诸如空气污染之类的生态问题需要正视,并且迅速应对,科学治理。语料话语构建了中国正视生态问题,统筹治理空气污染的生态形象。

(二)宣传片人际符际互补意义及中国生态形象分析 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语篇人际意义的讨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视觉语法两大框架出发。就文本模态而言,语气系统实现小句的四大言语功能,即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疑问(question),进而表达文本人际意义。本文所截取的宣传片《打赢蓝天保卫战》的12个场景字幕文本如表3所示。由于截取图像无法动态地显示完整意义的字幕,笔者将该场景字幕的主语以括号形式加以补充。可以发现,截取场景乃至整个视频语篇的文本均为陈述语气,实现“陈述”的言语功能,即文本信息以“陈述”的方式进行交换。

表4 12个截取场景文本

就视觉模态而言,12个场景图像中,表征参与者没有直接朝向观众的目光或者面部表情,因此图像起到向观众提供信息的作用。“卷入”(involvement)方面,场景9的参与者费楠茉女士目光朝向未出境的记者而没有直接面向镜头,看向观众。语篇作者采用了倾斜角度,此时观众作为旁观者,是图像信息的接收方。结合语篇文本与视觉图像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得知,二者均充当了提供信息的角色,通过称呼的强化(reinforcement of address)得到人际符际互补。这也符合语料本身的定位特征:在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的背景下,中国针对当年主题“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推出系列宣传片,展示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实践和经验,为全球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此时宣传片更多地为观众提供信息,而观众则相对应被视为信息的接收方。

视觉元素的人际意义还可以从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和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两方面进行分析。观众与图像表征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三种垂直视角体现:仰视、平视和俯视。语料语篇中体现仰视视角的是场景7和场景12。场景7的参与者为国旗,国旗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被放在比观众视线更高的位置,观众仰视国旗,体现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中国还统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切实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出大国担当。仰视的视角体现了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尊重。也反映出语篇作者的全球生态视野,构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生态形象。场景12的参与者是在蓝天下飘扬的风筝。风筝的特性决定了观看者的仰视视角。采用平视视角的场景有六个:场景5、场景6、场景8、场景9、场景10和场景11。平视视角把观众和图像参与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二者被视为拥有平等的权力。如场景11,地球的形象与观众视线处于同一位置上。相较于俯视,平视的视角说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地位,人类应该以平等的姿态跟其他生物和平共处,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蔑视自然,反映出语篇作者的平等生态观。场景1、2、3和4体现了俯视视角,观众被赋予更多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更确切地理解是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如场景2中观众俯视被雾霾笼罩的故宫建筑群,一方面暗示了出现这种极端重污染天气与人类的活动因果关系,另一方面提醒观众,只有加入保卫蓝天的行列,以实际行动改善空气质量,才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场景语篇反映出宣传片作者倡导全民行动参与环境治理的生态思想。

观众与图像参与者的社会距离依据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镜头离参与者距离越近,表明参与者与观众的关系越亲密。例如语料中以人物为表征参与者的场景6。视频制作者选择展示小女孩腰部以上的画面,采用近景框架表明女孩与观众的社会近距离,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奔跑的小女孩面带微笑,传递出幸福感。而观众与女孩之间的近距离使得这种幸福感很容易感染观众,使其产生共情。由此空气质量改善所达成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一信息更好地得以传达。体现了视频制作者所传递的生态治理中的人文关怀,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场景语料构建了中国注重民生福祉的生态形象。又如语料宣传片第四阶段的场景8。该场景描绘的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这是国家重视生态在制度上的体现。中景手法的运用既不会使观众产生类似远景所带来的距离感,也没有近景所示的亲密。观众因此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生态文明的践行需要依靠每个个体。同时个人也应该遵守并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宣传片构图符际互补意义及中国生态形象分析 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语篇构图意义的解读是通过探究图像与文本如何协同互补,以呈现连贯的信息。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在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ation)、显著性(salience)、框架(framing)、阅读路径(reading paths)方面相互关联,协同合作,实现连贯的语篇布局。

信息值通过各视觉元素的位置摆放得以体现。Kress & van Leeuwen[9]177认为元素的位置赋予它们特定的信息值,这些信息值附加在图像的各个“区域”中,即左右位置、上下位置以及中间和边缘位置。从水平方向来看,放置在左边的视觉元素代表已知信息,放在右边的元素则呈现新信息。例如语料的场景8,被放置在左边的元素是一幅全国代表开会的画面。这是观众所熟知的,容易理解的信息,是已知信息。但是只凭借代表参会这一个元素观众无法判断场景传达的完整意义。因此在场景图像的右边显示了一列文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作为未知的新信息,也是观众需要特别注意的信息。右边的文字与左边的视觉元素相互补充,共同实现整个图像的意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观众随着从左至右的阅读路径,在图像制作结构的指引下接收信息。从垂直方向来看,在图像上方的元素被认为呈现理想的,广泛的信息,而下方的元素呈现现实的,具体的信息。如场景1,图像上方的元素包含白云和蓝天,下方则有土地、森林、房屋等视觉元素。蓝天白云代表了空气质量高,天气状况佳的理想化景象,这是空气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也是视频语篇制作者希望传达的理想状态。而图像下方的房屋和土地等元素是更为具体的,距离人们真实生活更近的。上下结构的信息值分布方式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美好愿景,从而更有力地激励观众去采取行动实现这一保卫蓝天的目标。从中心至边缘的构图布局来看,被置于中心的元素代表信息传递的核心部分,而置于边缘的元素起辅助作用。如场景11,该场景属于阶段6,这一阶段宣传片呼吁人类共同携手保护地球,走绿色发展之路。反映出宣传片制作者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国推进全球共赢的生态形象。场景11的表征参与者地球被放在图像的正中间位置,说明地球是核心信息。而地球周围的星体以及宇宙中的其他元素是辅助信息,因此被置于边缘。图像参与者地球作为该场景的核心视觉元素,给观众以直观的信息提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共生共赢。只有人类携手保护地球,爱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显著性使图像中某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具重要性和吸引力。显著性由多种因素之间的权衡关系及相互作用实现,如图像视觉元素的形状、大小、颜色饱和度、前景化以及重叠等。如前文分析的场景11,地球的形象位于图像中心位置,这也是显著性的体现。此外地球外表的蓝色饱和度高,与周围宇宙环境的低饱和度灰黑色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地球的形象更为显著突出。场景5的数据展示被放在图像正中心的位置,“27.0%”与“2018年”两个数据使用白色字体,红色背景和黄色边框的形式加以凸显。联系整个场景的内容,即与2013年相比,2018年各地各项空气质量指标情况乐观,可见2018年的各项数据是该场景的核心信息。因此红色字体背景颜色的对比强调了两个关键数值:年份2018年,和对应全国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的数值27.0%。以这样的凸显方式,视频制作者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示来说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效力,极具说服力。

取景框架的有无连接或隔断图像中的各元素,以此表示这些元素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属于一个整体。框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明显的实物线条、元素间的空白空间、元素颜色或形状的不连贯等。图像中元素的框架越强,越说明该元素作为单独的信息单位出现,而存在较弱框架的元素强调的则是整体性。宣传片阶段2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即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科技支撑、综合减排、管理创新和社会共治。场景4展现了其中一部分—综合减排和管理创新。从空间分布来看,场景4的视觉元素相较于文本而言占据了更多的空间,但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框架分割线,因而视觉元素与文本元素被视作一个整体。整个场景图像包括山、水、树木、天空、白云和阳光等视觉元素,以及两组文本“综合减排reducing emissions in integrated approach”和“管理创新innovating administration”。 “综合减排”是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采取的行动之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环境的关键一步。减少碳排放,结合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就能推动实现“绿水青山”和“洁净空气”。而场景中的视觉元素组合呈现的正是“绿水青山”和“洁净空气”的景象,因此可以发现,文本在语义层面与视觉模态是互补的关系。虽然场景4的视觉元素与文本元素被视为一个整体出现,各视觉元素之间却存在框架策略。如水与山之间通过水边缘的轮廓形成框架线,山与白云、白云与天空皆以同样的形式隔开。除了明显的轮廓线条,颜色的不连续也促成了视觉元素间的框架构建,即蓝色的水,绿色的山,白色的云以及蓝色的天空造成视觉颜色的不连续。因此视觉元素被作为单独的个体表达意义,如蓝天表示空气质量好,绿树表示植被覆盖率高。这些单独的元素组合起来呈现的是一幅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景象,与图像文字相得益彰。据此,场景4反映出中国的绿色发展观,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语篇话语构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生态形象。

四、结语

本文在符际互补理论框架下,对2019年世界环境日中国宣传片《打赢蓝天保卫战》的12个场景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阐释多模态语篇视觉符号与文本符号的协同工作机制,探究场景话语中体现的深层生态思想,解读场景所构建的中国生态形象。研究发现:语料语篇通过场景图像视觉信息元素与字幕文本间的“重复”关系、“近义”关系、“搭配”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关系实现概念符际互补意义;在人际符际互补方面,文本与视觉图像均以“陈述”的方式充当信息提供者的角色,通过称呼的强化(reinforcement of address)实现人际符际互补意义。这与本研究的语料定位特征及制作背景相关。即中国作为2019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主场活动的举办国,基于当年主题“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推出系列宣传片,展示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实践。因此,宣传片主要向观众提供信息,而观众则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图像视觉元素也在权力关系与社会距离方面参与构建中国的多元生态形象;场景话语在信息值、显著性、框架等方面实现构图符际互补,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相互关联,协同合作,构建连贯的语篇布局。

研究采用生态的视角,对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多模态语篇《打赢蓝天保卫战》进行分析。语料语篇为生态有益性话语,语料场景基于概念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构图符际互补三方面,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协同互补,构建了多元的中国生态形象。对于国内生态和谐理念的发展,宣传片构建了全民行动保护自然的生态形象;正视生态问题,统筹治理空气污染的生态形象;注重民生福祉的生态形象;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形象。而面向国际,宣传片语料体现出中国的全球生态视野,构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生态形象,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共赢的生态形象。

猜你喜欢
语篇模态图像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