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芜湖市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2020-11-07 08:00李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营销界 2020年31期
关键词:芜湖市赤字盈余

李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生态资源被利用与开发,生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的出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的量化提供了依据,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衡量的指标。

■研究区域概况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北望江淮平原,南倚皖南山系,地貌类型多样。其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6℃。境内河湖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全市平均降雨量1000-1300毫米。至2018年末,芜湖市总面积602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7.89千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74.1千公顷。全市常住人口388.85万人,城镇化率52.4%,生产总值为32785317万元。

■数据模型与指标

(一)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模型

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特定的人口数量和特定的物质消费水平下,提供资源消费并吸收废弃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在进行核算时生态生产性土地一般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以及化石燃料用地。

生态承载力又称生态容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环境条件下所承载人类的最大负荷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形成了在特定生态系统中其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1.生态赤字/盈余

生态承载力超过生态足迹即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容量可以支持人类发展需求负荷,处于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生态赤字。计算公式为:

2.生态效率指标

将GDP指标与生态足迹结合来测量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发展中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效率越大,说明生态利用效果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模型中所需如自然资源、能源消费、土地利用、人口和生产总值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9年《芜湖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参考2010-2016年《中国生态足迹报告》等研究报告中有关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测算和使用数据。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芜湖市生态足迹及其变化趋势

根据芜湖市的物质生产特点和能源消费结构,主要选取稻谷、牛肉、木材、水产品、原煤等生产或消费项目分别对应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8年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及总生态足迹(公顷)汇总表

表2 2010-2018年芜湖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汇总表

在使用生态足迹模型(1)公式时,根据芜湖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研究,考虑六类土地类型中对应生产或消费类项目的进出口量很小,因此本文在计算第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ci时没有将其包括在内。本文中的均衡因子参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耕地和建设用地为2.39,林地为1.25,草地为0.51,水域为0.41,化石能源用地1.25。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得到2010-2018年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在2010至2015年间出现下降趋势,0.767565hm2/人下降至0.685674hm2/人,2016至2018年间又逐渐回升由0.687786hm2/人上升至0.708834hm2/人。

其中,耕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在2013年出现明显下降,之后趋于平稳,而林地、建筑用地和化学能源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缓慢上升状态,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说明随着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芜湖市作为示范区内的重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耕地和水域等农业生产性土地的需求降低而对电力、能源等工业生产性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

(二)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

本文产量因子主要采用宋雪珺等人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和刘某承等人对中国产量因子的测算结果等参考文献中的综合所得,耕地和建筑用地1.66,林地为1.34,草地为1.25,水域为0.97,化石能源用地为0.95。计算时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最终得到2010年至2018年芜湖市生态承载力数值(如表2)。从表2中可以发现,芜湖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该区域自201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从不同类型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来看,芜湖市在发展过程中草地和水域的生态供给能力相对较弱,分别只占到总生态承载力的0.2%和0.6%,环境承载力较差。

(三)芜湖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分析

1.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芜湖市在发展过程中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压力较大。2010年至201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4866、0.3470、0.3293、0.2750、0.2889、0.2537、0.2452、0.2613、0.2510。其变化趋势说明其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加强。

2.生态效率指标

使用生态效率指标公式计算得到芜湖市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具体数据,由2010年的4.547逐渐上升为2015年的8.390,2018年升至11.895。芜湖市近年来万元GDP生态足迹承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生态利用效率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结论与建议

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整体指标来看,芜湖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需求与供给极不平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存在生态环境超负荷发展问题。但从生态赤字绝对值看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生态效率指标逐年上升,说明芜湖市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注重产业效能选择,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六类生态性生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来看,芜湖市2010年至2018年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基本一直处于生态盈余,但三者变化趋势不同。耕地和林地的生态盈余呈增长状态,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耕地和林地的需求不断降低而建设用地的生态盈余呈降低趋势,说明需求在增加。这一变化趋势与芜湖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值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吻合,反映了芜湖市在2010年开始以皖江城市带发展为契机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草地和化石能源地则处于生态赤字,生态供给能力较弱,生态压力较大。水域生态赤字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芜湖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进一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为契机,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在不损害生态供给的前提下,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进行产业生态评估,根据自身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与盈余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选择性承接,加大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和创新科技优势,开发绿色能源,不断优化自身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芜湖市赤字盈余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农民合作社当年盈余和盈余分配的举例说明及账务处理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胡亚楠、张国英作品选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