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船都有个码头

2020-11-06 03:50闻琴
莫愁·小作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港湾边城沈从文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船,有停靠的码头。《边城》里描述的是沈从文故乡的事物。“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对于一个十五岁就投奔行伍、辗转各地的少年,家乡给予他的回忆总是鲜活又美好。《边城》成书于1934年,那是作者创作的盛年。从封闭的乡下搬到大城市,见识了20世纪的文明,他却又要逃离,嫌弃这热闹,想回到“理想的建筑,造一座希腊小庙,以山石为基础”的理想世界里去。茶峒小镇,是作者挑选出的最质朴的桃源之地。或者說,不同于别的作家,他只想独立思考,回归文学的纯粹,保持本真,表达至纯至真的人性。一个创作者的内心,不能是漂泊无依的,一定要有个信念或者说是力量在支撑着他。文学创作,纵然经历各种沟壑曲折,也终要绕回来,流向属于自己真正认同的精神港湾。

边城,不仅是地域上的“边”,也是时间和文化上的“边”。它落后于所谓的文明,信息滞后,被人遗忘。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快,倒不如停一停,向后看一看。被孤立的人总是需要得到慰藉,他开始怀念充满人情美,还没有被功利污染的家乡,想去寻找丢失的品格,乡愁由此而生。港湾、码头,或者说是乌托邦、净土,不如说是信仰。信仰,对作家来说十分珍贵,一个作家的价值观一定是稳定的,也是越来越趋向成熟的,通过文字,孜孜不倦地表达个人的期待并影响读者。作者在书里得到了慰藉,读者在书里完成了吸收和成长。而价值观的形成,大抵离不开童年的经历,以及故乡风物的影响。也正是湘西的山水奠定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基本审美,“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向深处挖掘,追根溯源,我们才会明白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初衷。

在《边城》一书里,作者也并不一味赞美良善,有些古老的东西仍不可避免地在失去,可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虽然追求美好的人性与现实有极大差距,但只要活着,就得积极向上,经受各种打击,也要保持一颗不被黑暗侵蚀的心。爱一样器物,一处风景,乃至于家乡故土,讴歌赞颂总比批判反刍的力量虚弱。他一直是清醒的,因独立而清醒。在沈从文漫长的一生中,写作占用的时间并不算长,可即便他离开文坛,改去研究民俗服饰,也照样开辟出一条新路子,并且保持着淡定乐观的心界……

孩提时我就读过《边城》,而今再读一遍,想象着在某个初秋的午后,我沿着斑驳的青石路,去看端午龙船、拉拉渡、吊脚楼,感受小船滑行于水面的平静,倾听耳畔传来的歌声,也仿佛找到了心灵停泊的码头。

闻琴:专栏作家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港湾边城沈从文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能看到大鲸鱼的港湾
皈依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