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监管中的问题

2020-11-06 04:22王丁晓月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把关人去中心化

王丁晓月

[摘要]本文以“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为分析对象,结合新媒介下的传播生态现状,发现在此次事件中呈现出的舆论现象,并深入探讨舆论发酵因素,以期为现代社会网络媒介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媒介监管;传播生态;把关人;去中心化

但对于这一权利的滥用,极易导致网络暴力等现象。此外,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网民非理性、情绪化的道德评价行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虚假信息和低价值信息的传播也更加肆无忌惮。

一、新媒介下的传播生态特点

(一)开放性:信息平台公开化

网络传播的开放、交互等特点,迎合了公众自我表达、舆论关注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首选的意见传达平台。一方面,网民对于媒介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人们对媒介使用的期待,已经从基本的信息整合和获取进阶为观点表达、实时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新媒介是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而生存发展的,这些新技术使得网络媒介具备了传统媒介所没有的跨地域性和开放性,即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网络媒介是面向所有用户开放的,且支持使用者通过其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

(二)强互动性:受传双方交互性

新媒体是依靠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鉴于互联网的开放和平等属性,使得以此为传播介质的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公众既可以是原创内容的生产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受传双方的关系比较模糊。此外,网络媒介以互联网这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为载体,它有许多的节点,但众多节点中并没有哪一个是所谓的“中心”。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发送信息的信息源,也可以成为传回反馈信息的信息终端",形成了多点多向的交流特点。

二、现代社会网络管理中的问题

(一)网络的匿名性使舆论具有不可控性

1.表达过程的非理性

在传统媒介时代,沉默的螺旋效果显著,公众为了不被社会摒弃,在某些事件发生后,往往会趋同于强势意见,而弱势者的声音则被淹没和忽略,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归为一种声音。但是网络的出现,使公众针对事件的表态呈现不同观点,实现了多种观点共存。但不可忽略的是,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也使得这种个人观点的表达出现非理性特征。

2.舆论发酵的助推力

车主维权事件并不新鲜,但是像奔驰女车主这样引起如此大轰动的却很少见,因此大多數维权事件都不为人所知,在此事件开始引爆网络后,有同样遭遇和情感共鸣的公众也纷纷加入声讨大队,将自身情感诉诸在女车主身上,一时之间,女车主被网民称作“维权女斗士”,人们希望通过她来改变汽车维权现状。在网络上,人们竞相发声,声援女车主维权,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网民的发言往往是潜匿在“马甲”背后的——在这种情况下,因事件的处理有失公允,公众的声音逐渐变得情绪化,原本理性的网民开始变得暴躁,其言辞也愈加激烈和肆意。

(二)公众媒介素养落后于新媒介的发展速度

1.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便利

一方面,中国网民的整体媒介素养还处于中等水平,对于网络信息批判性理解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等新媒介都是新近崛起的,尚缺乏相对完整的法律条文规范,因此许多新媒介的使用者其表达更像是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一时间互联网信息环境鱼龙混杂,极易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沃土。

2.“网络暴力”频现

在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事件中,从事件的引爆一一发酵结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现象。在事件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女车主的真实姓名、住址等详细信息首当其冲地被“人肉搜索”,其研究生学历也遭到质疑;而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女车主又陷入“封口费”风波,许多网友揣测女车主是接受了奔驰方的封口费才同意达成和解,并以此为由对当事人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诋毁。即使最后发现这是一些无良媒体为了流量和利益而凭空捏造的假消息,但对当事人的名誉和心理已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三)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缺失

1.易形成虚假报道

“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把关权利的分散以及把关作用的减弱,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在各方争夺传媒资源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曝光率而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虚假报道,使新闻的真实与客观遭遇危机。当奔驰女车主维权这一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而迅速发酵之后,随着事件的热度不断上升,一些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罔顾事实真相,肆意捏造虚假信息并进行传播,而网民往往因其“从众性”和“盲目性”,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将虚假信息进行多次传播,最终导致了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的局面。

2.低价值信息泛滥

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质使其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而网络用户的匿名和隐蔽特性则加大了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把关难度。出于技术限制以及把关成本的考虑,想在信息流入互联网之前进行把关,实操较难。此外,网站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有时不得不放大新闻自身的商业属性,一些“标题党”应声而出,他们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不顾新闻的基本事实,通过制作三俗的标题和耸人听闻的内容来吸引公众的眼球以赚取流量、获取利益,导致把关界限模糊,低价值信息泛滥。

3.信息同质化严重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过程往往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则新闻在呈现给大众之前需要经过各层部门的审核,无论是最初的采访环节还是之后的编辑成稿,每一步都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审核,若符合要求则准予发布。但反观新媒体时代,由于新闻门户网站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有些门户网站因没有自主采访新闻的权利,因此必须依靠转载其他纸媒新闻生存,长此以往,信息同质化趋于严重。

(四)网络赋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

1.网络赋权导致情绪化表达

在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中,女主角一度因“坐在引擎盖”“撒泼维权”“高学历女士”等带有特定色彩的词汇而上热搜,继而被推向舆论旋涡的中心。在维权取得一定进展之后,人们似乎发现这是一种维权的好办法,因此出现了一种普遍认同:只有坐上引擎盖撒泼才能维权,以至于多地出现同类维权事件。在Web3.0的大环境下,信息往往是以几何倍数扩散传播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后,往往会产生“回音壁”式的效果,其影响力就像石子扔进池塘会引起波澜一般,当前网民众多,舆论也更容易生成。

2.网络媒介特点激化极端舆论情绪

互联网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转瞬即逝特性,个体在发声后如果没有及时引流,其声音往往会因微不足道而淹没于五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当弱小的个体与主流背道而驰时,个人观点往往会被强势的主流观点所湮没,甚至是放弃其原有的观点而迅速倒戈。

另一方面,网络等新媒介所具有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的言语脱缰与行为失控屡见不鲜。如奔驰女事件本是一起个人维权事件,但由于网络的介入以及无良媒体的大肆渲染和传播,最终演变成一起举国关注的热点事件,形成这种状况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失去理智的网民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激发起了群体效应。

3.“舆论倾斜”的催化剂

在奔驰女维权事件中,由于网络的群体效应,使得事件迅速發酵,网民也自动划分为支持维权、反对维权和漠不关己三种阵营。一方面,愤怒的群体在极化下不断地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媒阵地发表过激的言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另一方面,他们也向有关部门施压,以期利用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其“低头”,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最令人担心的是,受“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影响,任何公共事件一旦形成了某一舆论中心——不管是否正确——即使存在少数反对的声音,通常也会被处于愤怒状态的群体反驳回去,最终消匿于狂热的舆论漩涡中。

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媒介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媒介兴起之后,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元以及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开放和匿名属性,使得公共事件传播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Web3.0时代,新闻的生产传播权利逐渐下放给普通大众,由“主导受众”转为“受众主导”,随之而来的显著特征就是公众话语权的提升以及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高涨。但由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尚不完整,也使得现代社会网络管理出现了如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虚假报道等一系列问题,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陷入困境。在媒介不断更迭的今天,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早已被提上日程,维护现代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应是与社会、媒体、公众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杨艳妮.电视动了网络的奶酪——关于电视台网站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Davison,W.Phillips.DieSchweigespirale(Book)[J].publicopinionquarterly,1980.

[3]许静.新媒介生态下热点事件传播的特点、影响及监管探讨[J].中国出版,2011(04):33-35.

猜你喜欢
把关人去中心化
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域名服务系统模型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去中心化”时代的中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