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

2020-11-06 04:22赵久成何利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规避

赵久成 何利

[摘要]正面报道有时不加注意,往往会产生意外的负面效应,最终“好心办了坏事”。因此,规避正面报道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各家媒体应长期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效应;规避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鞭辟入里,深中肯綮。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

然而,在一些新闻报道实践中,很多看似正面的宣传却不一定都能取得预期的正面效果。更有甚者,原本的正面新闻最后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往往是媒体进行新闻操作时“用力过猛”,从而好心办了坏事,让原本的正面宣传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

一、哪些类型的正面报道可能会导致负面效应

(一)弄虚作假型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新婚之夜抄党章”事件。这则新闻原文出自南昌铁路局的微信公众号“南昌铁路”,内容是:南昌供电段某车间两职工新婚之夜,铺开纸张,工整地抄下党章,给新婚之夜留下美好记忆。

这则新闻,本意是好的,本想宣传年轻人为自我提升党性积极学习,然而仔细揣摩这则新闻的前后经过,这明显是好心办坏事的一个典型。洞房花烛之夜,小两口抄党章,明显有悖人之常情,再细看这则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照片,同样也能看出摆拍等虚假痕迹。

总而言之,这起新闻事件背后,不难看出新闻发布者及新闻发布单位不懂新闻传播规律、有悖常识、有违人之常情等问题。

宣传单位本意是报道“两学一做”典型,谁知引来一片诟病之声,最终把原本很严肃的政治学习搞成了一场形式化、庸俗化的闹剧。

(二)弄巧成拙型

本想搞个正面报道,却弄巧成拙成了反面典型。新形势下,对传播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传播规律,甚至不尊重新闻学常识,就会在无意中放大自身的缺点和失误。

2014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一媒体刊登了一条新闻,其内容是城管扫马路。不过这则新闻一出,便引起众多读者非议。因为从报道所配发的照片来看,十几名身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围在一块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马路上扫地,更重要的是,地面上干干净净并没有垃圾。于是很多人纷纷指责这家媒体在作秀,甚至是在作假。

众多的网友更是纷纷吐槽:“地上这么干净,你们扫什么?十几平米的地方,十几个人扫不挤吗?这样的扫地姿势使得上劲儿吗?”

随后有媒体推出整版报道,标题就是《信阳城管扎堆扫街,被指明显摆拍作秀》。

再有一例,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图片说明为:“11月16日,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员们,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但之后就有细心网友在对照片上7位女兵拿的报纸版面核查后发现,女兵实际阅读内容为珠海航展和苹果手机广告。

于是正面报道引发的负面效应,往往成了广大读者心中的笑柄和饭后谈资。如此正面报道,不要也罢。

(三)顾此失彼型

除了地方都市报,各大地方党报在做宣传报道时,往往也会犯一些好心办坏事的错误。而深究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视制度积弊、想当然的大肆吹捧所致。

2016年5月16日,《XX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讲述了当年4月初履新的市委书记,紧锣密鼓到北京的多个部委跑动协调的内容和经过。

这篇文章和此前的相关报道不仅详细披露了市委书记“跑”的部委,“跑”的目的,甚至没有回避其拜访的中央部委相关领导人的身份,如老乡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于是将当地“北京关系图”公开化。

与所谓的正面报道相比,该报道算是实实在在地为当地政府添了一把堵。有网友戏称,这是地方党媒记录在案的经典“跑部钱进图”。

顾此失彼,自然也成了导致正面新闻出现负面影响的一大主因。

二、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弄虚作假、弄巧成拙、顾此失彼等原因而导致的正面新闻背后的负面影响问题频频发生。而仔细分析这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报道往往都是“用力过猛”,最终好心办了坏事。一心想着能来个正面报道,为被报道对象增彩添色,却不曾想“正面”过头了也能产生负面效应。

通过正面的典型报道以塑造典型人物来影响和指导社会舆论,是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大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多年来习惯于沿用数十年来形成的单一的价值观去评价和宣传人物,过度拔高,强化优点,弱化缺点,恨不能把我们知道的所有人的优点都安插到同一个典型人物身上,使得原本很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变得虚假,从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弄虚作假而来的新闻报道,呈现在媒体上的正面典型往往都是“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报道对象被塑造得让读者心生怀疑,可敬不可亲,上文所述的新婚之夜抄党章就是最好的例子。

弄巧成拙而成的報道,其表现在具体的报道上,必然存在报道的事情不具体,看不见摸不着;报道的内容大而无当,夸大得离谱;夸夸其谈只说大道理,内容空乏无物;面面俱到,“雨露均沾”却没有任何特色;脱离或者远离社会实际,超越普通百姓生活。

而顾此失彼类型的报道,往往未能注意到报道中可能隐形存在的,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出现的一些信息。这可能跟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欠缺有很大关系,采编人员往往只看到了事情有利于正面报道的价值,但却没能发现其潜在的,与原本目的相左的隐形功效。有时候一些新闻报道确实实现了原定的宣传目的,但却对其他方面的主题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消极影响。如下面一例:

2018年2月28日,某市一位扶贫干部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有媒体在对该干部事迹报道时,“由于他的努力,XX市(辖区县市)成功保住了贫困县帽子”。

明明是要打贏扶贫攻坚战,怎么保住“贫困县”帽子还是功绩了?国家围绕贫困县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扶贫政策和资金。正是这些优惠政策,也衍生了不是贫困县争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不愿脱贫的现象。“成功保住贫困县帽子”,旨在为该市争取更多的资金政策,显然不宜公开,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如何防止正面报道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在日常的正面报道出现这样那样的负面效应,往往在媒体和受众两方面都有相关因素。读者的经历、认知能力、思考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导致这种效果的出现,他们对本是正面报道会做出相关的负面理解和认知,不过我们在本文中所谈的负面效应是以读者的普遍认知作为参考的。

于是有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是在所有的正面报道中,我们必须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一直在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这也就是说,真实是所有正面报道不产生负面效应的一切前提。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报道失真是造成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的首要“病因”。我们所见到有些正面报道,并不是作者在主观上有意造假,而是由于新闻采写的过程中作风不够扎实所致。记者在采写时以捕风捉影的浮躁做法导致新闻事实的张冠李戴,从而导致了基本事实、人物姓名和职务、所涉数字等诸多方面的虚假。这些点一旦被读者发现,就可能使他们对你的整个报道的出发点产生怀疑判断,最终就会导致正面新闻的负面效应产生。

此外,在正面报道中还要杜绝不怡当内容的存在。我们所说的不怡当内容,是指一些不太适合在正面报道中出现,或者说不便报道,甚至是不能报道的内容。这些不怡当报道内容一旦存在,不仅不能为你的报道增彩添色,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甚至导致整个新闻局面的失控。

我们强调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然而现实中,真实也并不是所有正面报道的唯一要求和原则,所有的新闻媒体记者必须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新闻事实进行慎之又慎的选择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正面报道的最终目标。

比如在一些正面人物报道中,采编人员不小心透露了含有当事人隐私的内容,在法律案件报道中出现了不宜披露的犯罪手法及细节等,这些都属于报道素材的取舍不当。这些不怡当素材的出现,其实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负面效应的出现。

与此同时,在正面报道中我们还应该精准地把握“火候”,也就是所谓的“度”。在某一个新闻报道中,宣传规模的大小,宣传时间的长短,行文比例和结构等等,都是“火候”拿捏必须要考虑的层面。如果“火候”拿捏不到位,超出必要的“度”,必然也会让你的正面报道产生不可预见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程前.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J].新闻记者,2001年第7期。

[2]王鍇,王明娟.新形势下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家,2010年第17期。.

[3]铁永功.正面宣传不能脱离常识[N].钱江晚报,2016年5月19日.

[4]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规避
标志性政府运作型展览会对城市展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的有效方法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基于板材有限公司的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与积极应对
隐性采访的负面效果及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