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需要“工匠精神”

2020-11-06 04:16于力
新闻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于力

[摘要]新时期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成为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议题。笔者从媒体竞争、纸媒生存与发展、工匠精神、新媒体发展、报纸编辑素养等方面简要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报纸编辑敬业精神,增强新闻“工匠”意识,更好地留住纸媒阵地,开拓新的疆域。

[关键词]新闻人;工匠精神;编辑素养

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有一档节目叫《手艺》,专门介绍一些传统老手艺人的精粹技艺。被报道的手艺人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或是制得一手好纸,或是剪得一手好发型,或是做得一把好壶、一件好旗袍、一件工艺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看后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手艺人身上的那种“工匠精神”对新闻人来说也十分需要。

一、《手艺》栏目极具匠人精神

其实,仅就这档叫作“手艺”的电视节目来说,也极具工匠精神,也不啻为一门报道“手艺"。节目多为纪实性报道,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少有背景音乐,没有过多的拍摄特技,涉及的人物和场景不多,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与报道中的主人公一起,安安静静地相处这一段静谧时光。只不过是一个在认真做,一个在认真看,主人公与观众都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情在做事、在欣赏。一把上好的紫砂陶茶壶从和泥开始,经过一道道细致的工序后,壶盖、壶身、壶把渐次做将出来,最终经过认真的打磨,美轮美奂的成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当下信息碎片化的年代,新闻行业尤其需要“精品"。

二、新闻工匠由来已久大有人在

每每我们阅读一篇文笔上佳的新闻,除了对新聞事件本身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还会对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行文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一篇精品新闻带给读者的视听享受和精神盛宴。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离不开记者用心的采访记述,离不开编辑的点润羽化。想来,新闻也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手工艺品,靠着记者和编辑匠人般的修剪打磨,经过好几道关的修改、把关、提升,才有了最后呈现给读者眼前的样子。如璞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新闻战线的从业者,但凡具有一定敬业精神的采编人员,其实都是新闻行业的“工匠"。他们的敬业精神不随时光的变换而流逝,严谨的工作作风不因长年累月的编撰而褪色。时光不老,常写常新,新闻的“匠人”值得尊敬,值得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学习仿效。他们就是常年练就“坐功",在编采一线常年伏案工作的一群人,一代新闻匠人的集体记忆和群像。

三、新闻战线呼唤更多的“时代工匠”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更需要越来越多的新闻“工匠"。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电视纪实片,朗朗上口的文字,唯美清晰的画面,悠扬传神的配曲,这一切无不给电视观众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需知,这背后不知蕴含了采编人员多少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好文.章,读者也会情不自禁为记者和编者叫好。为了一个好标题,为了一个精彩的导语,记者,尤其是编辑,在新闻纸没有付梓之前甚至是几易其稿,才打磨出稿子现在的样子。所以,做好新闻的“工匠精神”不仅不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亡,而更应该发扬光大,做大做强。篇好的新闻稿,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而是对新闻素材精心的运用、推敲所得。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当下已进入读图、读题时代,就新闻标题而言,字数宜少不宜多,能少用一个字绝不多用一个字。有经验的编辑都知道,多一个字往往好办,少一个字更加需要删繁就简、言简意赅,个中推敲颇费思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如今新闻行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全息、全程、全员等新生词语和事物层出不穷,新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也许有些年轻记者认为过时了,殊不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推动产业的发展、业界的进步,哪行哪业缺得了优秀的“工匠精神"?传统媒体需要新闻“工匠”,新媒体亦然。新媒体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要求新顾,夺人眼球,图文并茂,短视频VR、H5技术手段多元化。内容上则体现新媒体的新、短、快、活、强,实时更新互动,链接导读俱全;追踪新闻事件,便于人们通过追踪报道也能根据相关链接理解掌握新闻事件全貌。

新闻“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对编发新闻信息的核查。对报道不实,新闻信息模糊、不确定,或有违常规的提法要善于推敲,勇于提出质疑。这就要求编辑要常与记者保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审核难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事实上,通过编辑细心编辑运筹发现问题及时堵住漏洞的做法已不鲜见,可以说,这对于有着匠人情怀的新闻“匠人”而言也算得上家常便饭了。

因此,对新闻稿件内容进行核实、校对、再加工,不仅需要编辑自觉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还需要有强烈的“工匠精神”,定的文字素养、文学修养,去润色升华稿件,使稿件的主题和思想性更加突出。好的文笔是好的主题的表现形式,与好的主题相得益彰。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发展迅猛,信息传播一秒钟千万里”,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融媒体、自媒体、公众号、APP层出不穷,新闻编辑要适应这些变化,主动“接招”,学习新媒体运营手段,增强新媒体传播技术,杜绝“本领恐慌”,具备信息技术及采集能力,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将新闻事件高效进行推广。提高信息搜集效率,使工作更加顺畅;提高稿件质量,提升读者对新闻的认可度。信息技术与采集能力也是决定新闻编辑行业潜力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从业者在新闻工作中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些科技手段,犹如给传统的新闻匠人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四、“工匠精神”应努力推陈出新

一件手工艺品从原材料变成成品需要消磨时间,消耗与浸润心力,同样,一道新闻大餐也蕴含了记者与编辑的脚力、体力、智力、脑力和心力。“工匠精神”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消散,只会随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媒体的“工匠精神”也会有如接力棒传递到新媒体的各个环节流程。新媒体作为网络媒体,一篇新闻发出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互联网。所以,新媒体的立场观点与报道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

“工匠精神”应摒弃因循守旧,努力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新闻资源共享,一条好新闻,甚至全网共享。如何共享,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体现媒体的特色、定位与风格,要吸引人,微信用什么样的标题,微博适合哪种风格,手机客户端该怎样做,所以,新闻的工匠精神决定了新媒体的采编人员要潜心运作标题、导读,精心选择配发图片、视频,将新闻“工匠精神”贯穿到策采编发全流程,使新闻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创造不断刷新的阅读点击率,并保持这种势头,完胜其他媒体。

五、新闻“工匠”素质的打造

(一)报纸新闻编辑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大局意识。有着“无冕之王”美誉的新闻记者是市委市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上为市委市政府代言,传达方针政策;下为百姓分忧,同時也是百姓利益的代言人。作为架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记者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使命,发挥着反映社情民意与人民呼声的重要舆论作用。新闻记者既要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又要替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排忧解难、反映百姓心声,需要记者具备相当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担当。要求记者和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大局意只、政治意识,弘扬社会正能量主旋律,适度反映百姓诉求,帮忙而不添乱,正确发挥舆论监督、舆论引导作用。

(二)报纸新闻编辑还要具有提炼稿件精髓、升华稿件内涵的素质。编辑往往是有记者经历的新闻人,“十个记者出一个编辑”,思想、业务和才情某种程度高出记者一筹,可谓高屋建瓴。所以,编辑在每天组版选稿时会练就一双“慧眼”,将时效性、思想性、新闻性皆强的新闻“选到篮中”,然后对稿件进行编辑、精炼、升华,稿件的标题要能一语中的、切中主题,稿件的内容要围绕主题对主题进行最大化的升华。

(三)报纸新闻编辑必须要着重强化文笔素质。文笔素质对于新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文笔上佳、政治素养虽、讲政治的记者脱颖而出,走到了编辑岗位。到了编辑岗位,更加需要锤炼编辑的基本功,不断加强学习,广泛阅读,吸取同业先进文化、经验,以便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报纸新闻编辑必须具有高超的文笔才能胜任工作。

总之,在新时期纸媒生存步履维艰的形势下,继承并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做大做强新闻“工匠精神”,增强报纸编辑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对于党报与纸媒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应增强融媒体知识,提高新媒体运行手段,提升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去主动迎接时代发展对新闻人提出的新的挑战,这是摆在每个新闻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乔惠琳.论新时期对报纸新闻编辑素养的新要求[J].新闻传播,2019(10):45.

[2]鲍洪媒体人的工匠精神[J].传媒评论,2016年第7期.

[3]张宇强.尚于品、匠于心、践于行:媒体人“工匠精神”的三个层面[J].中国记者.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