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体制化制度化的框架,实现被教育者从“我有知识”向“我懂知识”的转变,就必须破除对传统教科书知识的依赖,踏上真正的启蒙之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面向现代化面向生活面向实际,这种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使启蒙之路并非如此荆棘,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教育者被教育者对工具理性价值的过分依赖以及个体享用价值的缺位都为启蒙之障碍。然而,虽面临如此困难,真正的启蒙之路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颇有助益,会使其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提高被教育者的反思批判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以及进行哲学反思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快乐之学”和“幸福之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启蒙;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使人向善的科学,应该根据被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之实然确立其“当然之则”,基于现实并超越现实以此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必然性以及崇高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之“应然”却出现一定的缺位以及错位现象,掀开这层“应然”之面纱,实现这种合理批判基础上的有限超越,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启蒙之路上开启现代之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
(一)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困难
1.“洞穴”的枷锁——工具理性价值的依赖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走向启蒙之路,就需要一个外部力量将束缚其上的枷锁挣脱,走出柏拉图式的洞穴,使最真实的真理达到一种去蔽过程。而将铁链挣脱的外部力量就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啟蒙。然而,它是很偶然的,我们很难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和时机,甚至当我们去挣脱它的时候,自己也会被洞穴中的黑暗所同化。这就说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只受习惯性观念所支配,缺少反思与批判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许太过于看重理性,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只要将教育对象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目的论设定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可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声筒搬运工这样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出“洞穴”,抛弃原有的角色定位,成为一名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甚至超越专家,使自己具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更应该走出“洞穴”去见到太阳之物,见到真理,一切善与美的原因,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满足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念,无自我意识与反思批判精神,让自己生活在条条框框中禁锢约束着自己。
2.认知的悖论——个体享用价值的缺位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就会完全把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认为其就是一种灌输工具,诚然,在被教育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浅,理性思维尚未成熟以及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情况下,这种外在的灌输是必须的。列宁在《怎么办?》中曾经论述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一种外在灌输的形式将社会传导的价值体系、政治信仰和行为规范传递给教育对象。只是灌输在这里是作为一种原则而出现,为了与社会主导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改变这种认知上的悖论,灌输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大家的情感认同,就必须发挥其对被教育者的个体享用价值。例如,在义利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被教育者追求合理正当利益的情感诉求予以了合理性论证;在整体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否过多的以整体压制个体,对个人需要的实现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在满足社会价值期待上,是否为教育对象设定了一种“圣人”的路径,以自我的牺牲满足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被教育者的个体享用价值上绝对不能缺位,应使其成为被教育者的“快乐之学”和“幸福之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意义
1.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坚持党性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只有教育对象真正走出“洞穴”和体制化的框架,用心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其予以情感上的自我认同,他们才会在思想上有一个质的转变,认识到这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更是一种对信仰的传承,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从自在阶段上升为自为阶段。面对后现代性的多元化和边缘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下,我们不会被其同化,而是沿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的发展有着如此的憧憬,习主席在多次谈话中也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为中心,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因为这种工作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人的工作。“三个塑造”的伟大使命就需要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使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时,灵魂和心灵受到洗礼和升华,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个体的享用功能也得到有效的满足,改变思政教育只注重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道德效果,而忽视其对情感漠视的现状。让每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精神上有一条自己的上升之路,在自己的角色扮演中感到幸福之所在,最终达到马恩所设想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去除“诗性思维”之遮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具有统一性”。[2]所谓诗性思维就是一种隐喻性思维,从可言说到不可言说,从可见到不可见,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想到无穷无尽的东西。然而,这种诗性思维一直被遮蔽起来,在现代的占有式拥有式教育下,我们走的是一条学者之路,正如尼采所认为的,学者的路是不会有错的,但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是错误的;思想者的路是可能出错的,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正确的。从简单的“学匠”角度来说,储存知识是我们的本能 ,除此之外却不会利用知识去进行创造,诗性思维与真知离我们相去甚远。从思想者的角度而言,我们不能满足“我有知识”而是通过这个知识去看到它的无穷无尽,变成“我懂知识”。[3]我们要坚持理性思维却不能只从理性思维的单一视角去阐述问题,这样只会造成我们对工具理性价值的过分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这种体制化制度化,由一到多到无穷无尽,从而让诗性思维得以体现。再者,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我们的个体享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能够幸福的进行我们的角色扮演,在灵魂和精神的塑造中,真正去享受“我懂知识”的拥有感,并不是去追求完全确定存在的概念性的知识,要看到知识所产生的新的“蒙蔽”,发挥我们的辩证思维,去找寻“不可言说”“不可见”的隐喻性知识,实现从感性思维知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最后到诗性思维的飞跃,去除“诗性思维”之遮蔽,使思想政治教育如同文学一样产生“诗性”的光芒。
二、现代性下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哲学反思
(一)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形式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被教育者自觉自愿的遵循,就必须满足在启蒙形式上的合理性,应该根据被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之“实然”,设定符合其接受心理的教育之“应然”。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被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差异的恒常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启蒙时的完整性以及和谐性,这种外在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要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和自觉实践就需要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上协同发力,在教育对象的三观教育、政治信仰、品德素质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另外,教育者要学会运用语言智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将思想政治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选择好教育的时机和语境,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使其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目的设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不是单纯的道德诉求而是合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教育前景,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充满方向感和意义感”。[4]这种方向感和意义感,在我看来,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目的论设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达到工具理性的价值规范,更要让教育对象在整个过程中得到自我需要与满足。另外,目的论设定的前提是一定要达到主观与客观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踩着石头过河”,在注重目的论的顶层设计之下,更要学会把握客观实际。自然,这种目的也不是只向未来展望,更要汲取以往的优秀成果,在扬弃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其仪式感永远充满方向感和意义感。
(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问题意识性
“思想政治教育因其专业边界的模糊性、学科内容的多来源性以及传授方式的人本性,决定其在科学体系中往往以冲淡科学、远离逻辑的公共形象示人”。[5]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这种非科学非逻辑的态度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执政党的一种宣传工具,也不仅仅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必修之课,在现代性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问题比比皆是。如何将其变成一种“愉快幸福式教育”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就需要我们明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误区,把握其本质问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性。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政治化为开端经学术化再到生活化,其表现形态则为意识形态型到学术型再到生活型,而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新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人文性三重特点。[6]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就必须实现三种教育形态的统一,破除“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泛政治化”和“主义与现实分离”这种“去政治化”倾向。当然,学术符号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教育的功利性并不能让我们真正的拥有知识,这样,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都会走向偏差。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面向现代化,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根据被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之“实然”来设定教育之“应然”,使人文性作为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标准。因此,融入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启蒙之路上,必须实现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孙迎光.马克思主义诗性思维与当代教育的传承[J].南京社会科学,2017(4).
[3] 孙迎光.析教育中的知识文化观与智慧文化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
[4] 孙迎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 (5).
[5] 李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启蒙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
[6] 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12).
作者简介:朱晓楠(1997.06- ),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