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助学效果分析

2020-11-06 02:49张小杰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玻璃瓶教具物理

张小杰

初中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各类物理知识,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使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将各种自制教具引入到课堂中,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借助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应用情境,激活物理思维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早已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活动的有效创设,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生成和自主建构知识,对自制教具的课堂运用也同样如此.大部分自制教具都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其本身也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要利用好自制教具的独特优势,创设与之配合的应用情境,使自制教具自然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提高自制教具的演示效果.

例如,学习“弹力”概念时,拉扯皮筋、扭曲铁丝等形变现象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而墙壁、桌面等物体的形变则很难通过肉眼观察.教师针对性创设了实验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用力按压玻璃瓶,瓶子会发生形变吗?很多学生认为再怎么用力也难以让玻璃瓶发生形变.教师利用玻璃瓶、细长的玻璃管、橡皮塞、红墨水蜡块设计了自制教具: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用插入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玻璃瓶,并用蜡封住漏气部位.在按压玻璃瓶时,可以明显观察到玻璃管内有红墨水上升,松手后墨水便回流到玻璃瓶内.教师通过自制教具的实验情境,激活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将难以直接观察的形变现象直观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建构.

二、优化知识演绎,促进思维转化

初中物理的新知教授一般都遵循“具象—抽象—具象”的思维过程,需要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再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在知识演绎过程中,要立足实际教学内容,借助自制教具开展演示实验,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直观体验,为学生思维转化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

例如,在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地铁、火车站的候车警戒线为切入点,先展示了旅客站到警戒线以外被“吸”到火车上的新闻案例,导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物理概念.再双手各持一张白纸,保持一定距离,向两张纸之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向中间靠拢,“吸”在了一起.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展开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讲解.最后回归到课堂导入的新闻案例中,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現旅客被火车“吸”走的情况?教师先以自制教具设计的小实验丰富学生知识认知素材,让学生从具体实验现象中抽象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物理规律,再组织学生将其应用到新闻案例的解决当中,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转化能力.

三、激发认知冲突,提升思维品质

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教材中一些物理名词早已耳熟能详.这些前概念的建立有的是来自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有的来自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实践总结,通常都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尚不足以让学生有效把握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本质属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已有认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实验,呈现出与学生固有认知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导其主动思考理解中存在的思维误区,升华学生物理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光的折射”的物理规律时,学生在之前“光的传播”章节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认知,教师设计教学时可立足学生已有认知,用自制教具开展两个演示实验:将铅笔插入透明玻璃水槽中,可以发现铅笔自水面处“断掉”了;用激光笔穿过水槽,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在进入水槽和离开水槽时发生了变化.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实验中的光并没有沿直线传播?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这个实验中出现了空气、玻璃、水等不同介质.这时,教师再引入“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对折射现象展开深入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

把自制教具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激活学生物理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在思维转化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初中物理教师除了运用创设应用情境、优化知识演绎、激发认知冲突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制教具的使用效果外,还要加强对自制教具的有效开发,将更多有效的自制教具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玻璃瓶教具物理
只因是物理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光影之玻璃瓶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玻璃瓶DIY迷你童话世界
“流汗”的玻璃瓶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