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接触到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对比形式,进行知识迁移;通过一题多解,进行内容优化;采取归纳概括,进行体系构建.
一、对比联系,学会迁移
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看似零乱但其中却存在着各种联系.利用对比联系的方式讲解这些知识点,可以给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教会他们进行知识间的迁移.只有进行了对比比较,掌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好好地运用迁移能力,做到同类题目之间的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两组实验,给学生展示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如,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关于Fe和CuSO4溶液的实验,将铁片投入CuSO4溶液中,铁片上会有红色的附着物出现,并且溶液颜色也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白是Fe将Cu从溶液中“提取”出来了.接着进行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在展示中,会出现气泡及蓝色的沉淀.此时教师可以对该现象进行解释,Na是活泼金属,在溶液中会生成H2和NaOH.由此再引入哪些是活泼金属,这样一来便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通过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联系,学生能够感受到相似事物的内在关系,从而对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知识迁移,采取类似的解决办法,使问题成功解决.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是很重要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一题多解,多则择优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这时候教师需要强调这种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想,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从题目的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分析,探究不同的解题形式,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做题思路,有助于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去解题,增强解题效率.
例如,小华用KCLO3和MnO2的办法制取氧气,初始MnO2占总体的24%,当分解一段时间后,其占总体的35%,问消耗了多少KCLO3?这个题目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分析:(1)设反应前混合物为M,反应后消耗的KCLO3为X,生成的氧气为Y,列出方程M×24%M-0.4X×100%=35%,可求解.(2)假设MnO2的质量为1g,用具体的数据计算,进行求解.(3)假设混合物质量为1g,利用生成的氧气量进行求解.从这三种方法中,可以看出第一種和第三种只是数据具体化上的差异,因此选择不代入数据,减少计算的方式更为简单可靠.
一题多解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有多种解题途径进行选择,并将这些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解题方式,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三、归纳概括,建构体系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在初中化学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体系.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发散性地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全面高效地将所学内容归纳概括起来,从点到面地将知识点发散出去,串联更多的相关内容,构建网络体系.
例如,在学习了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后,教师可以对其制备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其构建一个气体制备的框架体系出来,以便于在遇到其他气体的制备时,有能够借鉴的方法.在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三种途径:H2O2分解、加热KMnO4及加热KCLO3和MnO2.制取二氧化碳,可以根据CaCO3+2HCl=CaCl2+H2O+CO2来制备.通过归纳概括出制备气体的发生条件为加热或者加催化剂,反应物的状态可以是固固、固液和液液的形式.通过对之前学过的气体制备流程进行轮廓性的总结,将其中的骨干提取出来,构建气体制备的框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养成发散思维,提升归纳概括能力很有作用.
通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清晰脑海中的头绪,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这种发散式的思维整理归纳,能够将零碎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框架体系.有了体系框架后,在遇到体系中的问题时,便能灵活解答,提高解题效率.
在初中化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比联系的形式,将具有同类特点的知识进行迁移,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在遇到能够一题多解的题目时,重视多角度探究问题,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解的能力;利用概括归纳的手段,将繁多零碎的知识点总结起来,构建化学学习体系.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