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弋钦
摘要: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人,扩招对当前学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作用。但是,在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此为基础,就其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难点问题;对策探究
目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深化与落实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在实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中,也应理性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存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认识不到位、课政融合不彻底等。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操守高尚、技术技能扎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的难点与现状调查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接受者,是全程参与的主体,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结果的“试金石”。 根据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仅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理解为课程思政,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因此在专业课老师融入思政元素讲解时,这些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主动积极地接受专业老师灌输的思政内容,也没有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起到主观配合和价值认同的作用。虽然大多数学生会认真听取思政方面的知识,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对待课程思政内容消极接受等现象。课程思政的听课质量有待提高,如何让学生主动接受,积极配合课程思政的各项内容,是一个难点问题。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古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而德育尤为重要。因此,思政教育就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做一个有德之人的问题。然而在现在的专业课程中,大多数老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不了解,对时事热点关注不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不清楚,因此在课堂中只知道讲授专业知识,无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
还有部分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思政内容,但是如何将思政与专业知识转换得游刃有余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比如,专业课老师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了思政内容,就会刻意转换方向,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元素进去,由于语言表达力不强,过渡不自然,学生就难以接受,这样既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没有接收到思政的内涵。还有老师对于专业课程中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存疑:若对于思政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则无法对学生产生影响;若在专业课中大量插入思政内容,则容易颠倒主次,使专业内容变成了思政内容的陪衬,而使学生无法快速消化专业知识。因此,如何做到在专业课程中无缝衔接思政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难点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程思政新教学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逐步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使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有的放矢。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受体,要对课程思政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还要接受职业精神、品质道德、正确三观等教育内容,不断增强自身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认同和主观配合。同时老师要不断更新过时的教学内容,争取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使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
接受。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的工作。因此,学校要定期进行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专家讲座和外出培训等方式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每周举行教研室和支部活动,组织所有老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自觉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课程思政的教学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专业课教师要走出重知识教授、轻品德教育的误区,把课程改革手段与社会资源整合相融合,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无缝对接。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为了突破思政、专业教育不相融的瓶颈而进行的改革和实践,在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二者的有机融合还需要广大专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内容协同推进,以更好地发挥出专业课育人的内涵作用。
参考文献
[1]蒙丽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智库时代,2020(03):154—155.
[2]贺冰心.高职院校从“思政課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19(21):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