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臣
【摘要】通过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参与者 生动性 感染性 思想性
一、转变观念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真诚地爱自己的学生,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強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在全面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地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诸如此类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其他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作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三、思维向教学目标流动
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中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某一个性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因为文学作品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具有很强的生动性、感染性和思想性,对课文的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心理现象,是配合特定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心理环境。
一节课能否营造和谐、科学的心理环境,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源于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常常取决于对需求的满足,可通过孩子们的日记了解,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谈心、发邮件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例如,讲《羚羊木雕》时,孩子们建议:这篇课文内容不难,只是篇幅太长,不知课文的思路与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行。于是,我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使用图解的教学方法,就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上好了这堂课,提高了课堂实效,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局面。
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孩子们有效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从语言方面看,语言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广大语文老师要真正提高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只要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威信,在学生内心深处建立信任的基础。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会调动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教师的好感,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我们的语言要幽默激趣,要善于传情达意,要积极健康,能够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对孩子们正确理解与使用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地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再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最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