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凤
摘 要: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应通过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落实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措施,更好地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 自由全面发展 中小学 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13)因此,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合理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合理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显得十分必要。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合理实现既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一)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促进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中小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性、情绪波动大。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种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的必经之路。”②(76)中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中小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叶澜教授指出:“社会个体,只有具备主体意识和主动应对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才可能成为推动今日中国发展的公民。”③(140)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个人能力发展的必要,而且告诉我们通过教育而得到发展的个人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发展自己,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紧密联系,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人类自从诞生起便开始教育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所有行为都是受某种理想和目的所支配的。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和目的,是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梦想。用中国梦引领中小学生的成长,可以为他们树立理想提供目标。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结合起来才组成伟大的中国梦,中小学生每个小梦想的实现都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强调中国梦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鼓励中小学生不断进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必须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所有中国青年都要承担“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④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中的问题
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整体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中明显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小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功利性强,教学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都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现在,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大多数人都听过。这样的口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校的人文教育受到了阻碍。应该看到,这句口号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产生的,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现实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比较功利的教育目的,可能导致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另外,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把考试看得过于重要,我们应该知道并了解,考试并不是所谓的教育目的。如今,辅导班盛行,特别是大城市,家长给孩子们报各种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辅导班作为学校的一种延伸,虽然可能教给学生一些东西,但它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在一定程度上,辅导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二)重视智育,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在现存教育环境下,部分中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只教给学生考试会考的知识点,忽视其他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齐曾说过:“世间有文法学校、书写学校等学校,可就没有人的学校。”⑤(302)对于学生来说,教会他们做人可能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应试教育虽然提高了學生的成绩,但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因此,各科老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品德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被社会所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重视课本,忽视实践教育。
在我国这样升学压力大和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重视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忽视实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于考试可能会考的知识点给予重视。实际上,课本知识固然要学习,但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够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实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直接获得经验,另外,很多东西只有学生亲身体会,才会更深刻地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发生了变化,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人们越来越重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被放在重要位置,中小学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中小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这种只重课本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现象必须得到改变。
三、解决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中问题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小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努力寻求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合理对策。如何合理实现中小学教育目的,成为我们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纠正不合理动机,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盛行,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和动机,例如:在教学方式上过于追求向学生灌输书本中的知识,不重视学生自我能力与自我个性的培养;过于重视教学过程中老师和书本的权威,忽视了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过于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等等。现代教育必须纠正不合理的动机,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注重教育方面的创新。尤其是现阶段,随着社会日益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需要的应该是各方面都发展的人才。因此,应该改变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不合理动机和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社会在发展,教师和家长的不合理动机和教育观念必须随之变化。
(二)落实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部分中小学校只重视学生智育的现象,我们必须加快课程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小学校所有学科都应该对学生开放,包括体育、音乐、美术,并同等重视这些学科,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智育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重要,但社会进步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样重要。我国教育部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系列研究,目的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全方面地发展学生,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新公民。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材施教,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借助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现代教育真正成为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中小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在户外捡垃圾、给敬老院老人送爱心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帮助他人的热情。特别是中小学生,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并不看重学历和学校,转而重视工作经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就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北师大公布的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中包含了“社会参与”这一要素,强调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③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④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1).
⑤瞿葆奎,主編.教育目的: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著.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美]麦克默林,赵中建,译.卢丹怀,校.教育目的概述[A].翟葆奎,主编.教育目的[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5]韩蒙,马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1).
[6]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0.
[7]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瞿葆奎,主编.教育目的(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曹志祥,付宜红,主编.洞见:透视当前教育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易启洪,肖明,胡军华.对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矛盾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