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芬 刘洋 王燕学 陈功香
摘 要 错误信息即使经过明确的更正,也会持续影响人们的推理和判断,这就是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本研究采用言语记忆广度测试、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及自编错误信息问卷,对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探讨创造性在工作记忆与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應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工作记忆容量与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显著负相关;(2)创造性与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显著正相关;(3)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工作记忆容量;创造性;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
分类号 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10.004
1 引言
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简称为CIE)是指,最初人们认为正确随后被证明为错误的信息,即使经过明确的更正,仍会持续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Ecker, Hogan, & Lewandowsky, 2017; Johnson & Seifert, 1994; Wilkes & Leatherbarrow, 1988)。自2000年起,关于错误信息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错误信息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获取和发布信息更加便捷,导致海量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错误信息得以广泛传播(温家林, 张增一, 2018)。错误信息的流畅性、完整性以及个体对信息的熟悉性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错误信息的信任程度,越流畅、越完整、越熟悉的错误信息越难以更正(Lewandowsky, Ecker, Schwarz, Seifert, & Cook, 2012)。 Ecker,Hogan和Lewandowsky(2017)发现,在更正过程中提醒、重复错误信息能够显著减少被试对错误信息的依赖;也有研究者提出,在更正时若提供一个可信的替代性解释,或对更正信息进行更详细的解释,会显著减轻错误信息的影响(Johnson et al., 1994; Swire, Ecker, & Lewandowsky, 2017);多数研究表明,更正确实能够减少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依赖,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错误信息的影响(Ecker et al., 2017; Johnson et al., 1994; Lewandowsky et al., 2012; Wilkes et al., 1988)。对此,学者们从记忆障碍(包括记忆覆盖或替代、信息源混淆和差异检测)、性别、教育背景、年龄、职业、动机等多方面进行了解释(温家林, 张增一, 2018)。
研究者们针对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心理事件模型(Mental Event Model)理论。心理事件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时会建立一个心理模型,若更正信息未能有效整合到原有心理模型中,则会导致原有心理模型产生空缺。相比不完整的心理模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不正确的心理模型,因而导致心理模型无法更新,造成对错误信息的持续依赖(Brydges, Gignac, & Ecker, 2018; Gordon, Brooks, Quadflieg, Ecker, & Lewandowsky, 2017; Kendeou, Walsh, Smith, & OBrien, 2014)。举例来说,因子A(疏忽)导致因子B(易燃材料的不当储存),
因子B导致结果X(火灾)发生。如果更正使中心信息失效(易燃材料并不存在),那么人们的事件模型将留下一个空缺,如若他们不继续坚持错误的信息,则事件模型“没有意义”。因此,当被问及该事件时,个体可能会继续依靠错误信息作出回应(例如,在被问及“火灾是什么原因”时回答“易燃气体存储不当”)。该理论得到了许多行为和脑电实验的证实。
更正信息代替错误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贮存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系统,是知觉、长时记忆和动作之间的接口,整合、更新、转换是工作记忆的主要功能,可分为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容量是反映工作记忆能力的重要指标,高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的个体表现出较强的刷新与整合能力(邢强, 梁乐瑶, 2013)。与此一致,Christopher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与CIE显著相关,低工作记忆容量是错误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一个可衡量的风险因素(Brydges, Gignac, & Ecker, 2018),工作记忆容量小的人可能更不易在他们的工作中检索到最直接相关的信息,导致他们更可能依赖熟悉的错误信息(Schwarz, Newman, & Leach, 2016; Swire et al., 2017)。至少在一定程度上,CIE来自工作记忆的整合、操纵和更新过程的失败(Ecker et al., 2017; Gordon et al., 2017)。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将限制一个人同时激活和整合矛盾信息以及更新和修订相应事件模型的能力。这种由反应引发的整合类似于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情境模型更新。关于错误记忆的文献表明,如果事件图式中的信息是容易获得的,那么人们倾向于用不准确但一致的信息来填补情节记忆中的空缺(Gerrie, Belcher, & Garry, 2006)。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情节记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个复杂的过程,包含注意、认知控制、 记忆等组成部分
(Benedek & Fink, 2019)。Madore等人(2015)的研究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的方法发现了情节记忆与发散性思维的联系。情节细节的提取有助于提升创造性想法生成的流畅性与灵活性。另有研究指出,双侧海马体损伤的健忘症患者不仅表现出严重的情节记忆障碍,而且其在完成创造性任务时也有较大的困难(Duff, Kurczek, Rubin Cohen, & Tranel, 2013)。与此发现相一致的是,一项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当被试产生创造性想法时,大脑中与情节记忆相关的区域的活动会增强(Ellamil, Dobson, Beeman, & Christoff, 2012)。由此可见创造力在情节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建构理论(Scene Construction Theory, Hassabis, Kumaran, & Maguire, 2007)则认为情节记忆与创造力共享的底层加工是情境建构,即生成与保持一个复杂且完整的情境或事件的过程。那么高创造力的人是否会因为有更好的情节记忆能力,而能够更好地构建情节记忆模型,从而导致更正更加困难?换句话说,创造力与CIE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产生一个新想法、新观念往往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或基于已有知识的重构,此外还伴随着持续注意和认知控制,这些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参与(徐展, 李强强, 邱江, 2017)。工作记忆容量是个体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徐展, 李强强, 邱江, 2017)。根据心理模型理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会影响其受错误信息影响的程度,然而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是完全直接的。根据情景构建理论可以推测, 高创造力的个体也许能够更好地构建情节记忆模型,错误信息更正更困难,他们受错误信息影响更大。基于创造性与CIE和工作记忆容量的密切关系,个体的创造性是否会影响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的关系?探讨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完善CIE的产生机制,同时对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预防、更正错误信息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据此,本研究拟探讨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的作用。结合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创造性与CIE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77名在校大學生参加调查,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根据错误信息回忆得分删除无效被试7名,最终有效样本N=70,其中男27人,女43人;年龄17~24岁之间,平均年龄19.84±1.46岁。有效被试将会获得20元报酬。
2.2 方法
2.2.1 工作记忆广度
材料:采用崔耀(1996)编制的言语工作记忆广度材料。测试中使用的材料为60个汉语复合句(50个实验句,10个练习句),每个句子包含16~18个双字词。每句后面附带一个用来进行理解判断的短句,其中30个短句的意义与测试句一致,另外30个不一致,且判断句中不包含测试句中的记忆词。例句如下:
测试句(1):北欧妇女素有强烈的自主精神和参政意识,她们最早进入政府机构。
记忆词(1):机构
判断句(1):北欧妇女最早进入政府(与测试句意义一致但不包含记忆词)
测试句(2):新民谣用乡村音乐牧歌式的宁静为都市躁动的节律抹上了理想色彩。
记忆词(2):色彩
判断句(2):新民谣带有摇滚乐的风味(与测试句意义不一致)
程序:实验采用Daneman和Carpenter(1980)测试阅读广度的实验范式,通过E-prime2.0呈现。每组包含的测试句数目从1到4逐步递增,即为工作记忆广度的4个水平。在每个广度水平上都有5组测试。5组测试完成之后,进入下一广度水平,如此递增进行,直至结束。正式实验开始前被试进行充分的练习,在被试熟悉操作方法之后进入正式实验。以工作记忆广度为2的测试程序为例:首先,呈现测试句(1)6秒,要求被试理解句子并记住句尾双字词(机构),随后呈现判断句,要求被试做出判断,认为意义一致按“J”,意义不一致按“F”。判断后,接着呈现测试句(2),然后呈现判断句(2),被试做出判断后,屏幕上出现“请回忆”,被试需要在纸上写下刚才记住的两个回忆词。回忆完毕或回忆不出来时按“Enter”键进行下一组测试。在每一个记忆广度水平的5组测试结束后,进入下一记忆广度水平的测试。被试回忆成绩由主试统计,被试判断句成绩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以广度水平为2的情况为例,如果一组中有一个句子判断错误或者词语记忆错误,则这一组记为失败,没有任何一处错误记为成功。根据Daneman和Carpenter(1980)测量阅读广度的计分方法,该水平的5组中有3组成功则记为工作记忆广度为2,若5组中有2组成功则记为工作记忆广度为1.5,若只有一组成功,则工作记忆广度为1。其他水平上的计分方法与此类似。
2.2.2 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
采用林幸台和王木荣(1997)修订的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Williams Prefer Measurement Forms, WPMF)测量创造性,该量表共50个项目,包括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维度。采用3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3=完全符合”,分量表和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创造性越好。该量表在国内外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罗晓路, 林崇德, 2006; 聂衍刚, 郑雪, 2005)。 本研究中, 该量表分测验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31~0.61之间, 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2.2.3 错误信息任务
根据Brydges,Gignac和Ecker(2018)编制的英文版错误信息任务,编制相应中文版错误信息材料及问卷。本研究中,推理问题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64,原英文推理问题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65,与本问卷基本一致。
被试阅读6个新闻情景,开始阅读之前告知被试,阅读任务完成后将会完成一份关于新闻内容的回忆测试。每个新闻情景包含两篇文章,分两页呈现,每篇文章在150~170字之间。每个新闻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该新闻的背景、主体,且含有一条关键信息(例如:地震与页岩气开采有关)。第二篇文章包含与此新闻相关的附加信息,并对第一篇新闻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更正(例如:某省地震局经过深入调查证明地震不是页岩气开采引起的),或不更正。新闻1、3、5为无更正形式,2、4、6为有更正形式。阅读自定步调,在被试阅读完全部6个新闻情景后,进行1分钟的干扰任务,然后完成一份问卷。该问卷用来测试被试对6篇新闻情景的记忆与理解。针对每则新闻有三个选择题和五个推理问题,选择题均为事实回忆问题(例:“地震发生在哪里?”A.荣县;B.理县;C.汶川县;D.茂县),推理问题测量被试受错误信息影响的程度。推理问题包括四个10点等级量表(例:“某省应该停止开采页岩气”,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和一个选择题(例:“你认为此次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A.板块运动;B.溶洞塌陷;C.地下爆破;D. 页岩气开采)。
根据Brydges, Gignac和Ecker(2018)的计分方法,统计事实回忆问题和推理问题分数。在事实回忆问题中,若被试有两篇及两篇以上三个回忆题全部答错,则认为被试没有认真阅读,作为无效被试剔除。对推理问题计分时,将四个10点等级量表转换为0~1尺度,选择题按0、1计分。分别计算有更正和无更正条件下的推理问题得分,无更正条件下被试得分与有更正条件下得分的差异乘以-1即为被试的CIE得分。分数越高受错误信息影响越大,即CIE越大。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IE与工作记忆容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创造性呈显著正相关。CIE与创造性量表中冒险性和想象力维度相关显著,工作记忆容量与想象力维度相关边缘显著(r=-0.22, p=0.057)。
3.2 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表1中的各项变量的相关关系,构建创造性、工作记忆容量和CIE的中介模型。创造性、工作记忆容量与CIE均呈显著相关,这基本满足了中介作用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温忠麟, 叶宝娟, 2014)。
如表2所示,创造性、工作記忆容量对CIE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工作记忆容量为自变量,以CIE为因变量,纳入创造性后,工作记忆容量对CIE的预测作用下降,但仍然显著(β=-0.23, t=-2.08; p<0.05),且创造性能显著预测CIE(β=0.34, t=3.04; p<0.01),表明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创造性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 -0.25-(-0.23)]/(-0.25)=8%。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创造性、工作记忆容量与CIE的关系,及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工作记忆容量与CIE呈显著负相关,即工作记忆容量大的个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小,此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Brydges et al., 2018)。创造性与CIE呈显著正相关,个体的创造性越高,越容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同时,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工作记忆容量能够显著预测个体受错误信息影响的程度,这表明在更正错误信息时,工作记忆的整合、 更新失败是导致CIE的原因之一(Gordon et al., 2017; Kendeou et al., 2014)。在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时,更正信息会使原心理模型中的错误信息失效,若此时个体不能及时将更正信息整合到心理模型中,则会导致该心理模型产生空缺,这种空缺对于个体来说是无意义的,所以通常人们会继续使用原有错误信息填补空缺,继而造成对错误信息的持续依赖(Lewandowsky et al., 2012)。因此,若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小,则会限制其激活、整合冲突信息的能力,从而影响个体对原有心理模型的更新和修正,该结果验证了以往研究结果(Brydges et al., 2018)。
创造性与CIE显著正相关,与我们的假设相符。Morrow等人认为,感知到竞争事件之间的冲突更有利于更新个体的心理模型(Morrow, Bower, & Greenspan, 1989)。个体感知到的错误信息与更正信息之间的冲突越大,越有利于摒弃错误信息,将更正信息整合到心理模型中。创造性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对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 具有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等特征。高创造性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新颖的材料,在阅读新闻情境时,由错误信息及后面的更正信息引起的认知冲突较小,不利于心理模型更新,导致持续依赖原有错误信息。低创造性个体的情节记忆能力较差,在阅读错误信息时其情节记忆模型构建不够牢固,因而面对此后的更正信息时,容易更新其原有心理模型,而减少对原有错误信息的依赖。
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一方面工作记忆容量能够直接影响CIE,另一方面工作记忆容量可以通过创造性间接影响CIE,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相比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自身更新、整合能力不足,同时若其创造性较高,情节记忆能力较好,则可能造成对错误信息依赖增加。近来研究发现,通过工作记忆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刘春雷, 周仁来, 2012)。 Chein和Morrisin(2010)发现,工作记忆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被试阅读理解测验分数。采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刷新任务、复杂工作记忆任务等进行工作记忆训练提升个体认知绩效,提高工作记忆容量,可能有助于减少对错误信息的依赖。另外,创造性测验中冒险性与想象力维度与CIE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敢于冒险、想象力丰富的个性特点使其较易受错误信息影响。在面对一系列不熟悉的、复杂的、或不一致的线索时,个体应加深思考判断,适度拒绝模糊情境,以此减少错误信息的影响。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与大多数研究一样,样本由大学生组成,年龄和教育水平受限,样本同质性较高;其次,创造性测验中分测验Cronbachs α系数在0.31~0.61之间,部分分测验信度较低,这可能是样本同质性较高导致的。在创造性倾向的相关研究中,有研究指出其所测得的分测验Cronbachs α系数在0.41~0.63之间,同样信度偏低(宋志一, 朱海燕, 张锋, 2005);最后,在本研究中工作记忆容量和创造性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以往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成分对创造力的不同侧面(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有不同影响(李鸿燕, 2015)。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容量不能预测被试创造性问题的解决(Chein, Weisberg, Streeter, & Kwok, 2010)。关于工作记忆容量对个体创造性的影响,目前结论不一。除创造性过程本身比较复杂外,研究方法可能也存在问题。当测量工作记忆容量与创造性的任务类型不统一时,可能会导致工作记忆容量与创造性的关系不明确(徐展, 李强强, 邱江, 2017)。本研究中,采用的是言语工作记忆容量任务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测试(并不是与言语工作记忆容量任务相匹配的言语创造性任务),这可能是导致相关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测量WMC和创造性时应注意任务类型的匹配。
5 結论
工作记忆容量与CIE呈显著负相关,个体工作记忆容量越高越不容易受错误信息影响;创造性与CIE呈显著正相关,高创造性的个体受错误信息影响更大;创造性在工作记忆容量与CIE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工作记忆容量除可直接影响CIE外,还可以通过创造性间接影响CIE。
参考文献
陈龙安 (1999).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8-29.
崔耀, 陈永明 (1996). 阅读理解中的预期推理. 心理学报, 28(3), 238-244.
李鸿燕 (2015). 工作记忆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林幸台, 王木荣 (1997). 修订·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手册. 新北: 心理出版社.
刘春雷, 周仁来(2012). 工作记忆训练对认知功能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0(7), 1003-1011.
罗晓路, 林崇德 (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 心理科学, 29(5), 1031-1034.
聂衍刚, 郑雪 (2005). 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8(2), 356-361.
宋志一, 朱海燕, 张锋(2005). 不同创造性倾向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4), 241-244.
温家林, 张增一 (2018). 错误信息的产生、传播及识别和控制——错误信息已有研究评述. 科学与社会, 8(3), 115-129.
温忠麟, 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邢强, 梁乐瑶 (2013). 不同Fan范式下工作记忆对记忆提取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3(2), 157-162.
徐展, 李强强, 邱江(2017). 工作记忆容量对创造性思维的预测. 心理科学, 40(1), 66-71.
Brydges, C. R., Gignac, G. E., & Ecker, U. K. H. (2018).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and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A latent-variable analysis. Intelligence, 69, 117-122.
Benedek, M., & Fink, A. (2019). Toward a neurocognitive framework of creative cognition: The role of memory,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7, 116-122.
Chein, J. M., & Morrison, A. B. (2010). Expanding the minds workspace: Training and transfer effects with a complex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7(2), 193-199.
Chein, J. M., Weisberg, R. W., Streeter, N. L., & Kwok, S. (2010). Working memory and insight in the nine-dot problem. Memory & Cognition, 38(7), 883-892.
Daneman, M., & Carpenter, P. A. (198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and reading.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4), 450-466.
Duff, M. C., Kurczek, J., Rubin, R., Cohen, N. J., & Tranel, D. (2013). Hippocampal amnesia disrupts creative thinking. Hippocampus, 23(12), 1143-1149.
Ellamil, M., Dobson, C., Beeman, M., & Christoff, K. (2012). Evaluative and generative modes of thought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Neuroimage, 59(2), 1783-1794.
Ecker, U. K. H., Hogan, J. L., & Lewandowsky, S. (2017). Reminders and repetition of misinformation: Helping or hindering its retraction?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6(2), 185-192.
Gerrie, M. P., Belcher, L. E., & Garry, M. (2010). ‘Mind the gap: False memories for missing aspects of an event.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5), 689-696.
Gordon, A., Brooks, J. C. W., Quadflieg, S., Ecker , U. K. H., & Lewandowsky, S. (2017). Exploring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misinformation processing. Neuropsychologia, 106, 216-224.
Hassabis, D., Kumaran, D., & Maguire, E. A. (2007). Using imagination to understand the neural basis of episodic memo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7(52), 14365-14374.
Johnson, H. M., & Seifert, C. M. (1994). Sources of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When misinformation in memory affects later infer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6), 1420-1436.
Kendeou, P., Walsh, E. K., Smith, E. R., & OBrien, E. J. (2014). Knowledge revision processes in refutation texts. Discourse Processes, 51(5-6), 374-397.
Lewandowsky, S., Ecker, U. K. H., Seifert, C. M., Schwarz, N., & Cook, J. (2012). Misinformation and its correction: Continued influence and successful debia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3(3), 106-131.
Morrow, D. G., Bower, G. H., & Greenspan, S. L. (1989). Updating situation models dur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8(3), 292-312.
Madore, K. P., Addis, D. R., & Schacter, D. L. (2015). Creativity and memory: Effects of an episodic-specificity induction on divergent thin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9), 1461-1468.
Schwarz, N., Newman, E., & Leach, W. D. (2016). Making the truth stick & the myths fade: Lesson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 Law, 24(5), 107-113.
Swire, B., Ecker, U. K., & Lewandowsky, S. (2017).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in correcting inaccur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3(12), 1948-1961.
Wilkes, A. L., & Leatherbarrow, M. (1988). Editing episodic memory follow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error.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 40(2), 361-387.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of Misinformation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 Mediating Role of Creativity
REN Fen; LIU Yang; WANG Yanxue; CHEN Gongx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China)
Abstract
Misinformation often affects inferences and judgments even after it has been retracted. This is known as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A sample of 77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leted the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Task, Williams Prefer Measurement Forms, and the Misinformation Forms.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reativ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and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of misinform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 with the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ity and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creativity.
Key words: continued-influence effect of misinformatio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cre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