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说书源流探论

2020-11-06 07:30张艳琴
曲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长子钢板曲艺

张艳琴

长子说书是流播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演出繁盛,并于2013年走出国门演出,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也引来不少文艺创作者、文化研究者的关注。2011年,长子说书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艺人的珍爱及研究者的关注,这势必要求我们对其源流进行重新审视,以科学的观念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其书面的记录与研究。

长子说书又名“长子鼓书”,是一种大体以8人为一个演出班子的民间说唱形式,分演员和乐队两部分,以鼓、简板、胡胡、笙为主要伴奏乐器,有说有唱,演员走场表演。然而论及长子说书的历史源起,因其民间草根艺术之身份,书面资料鲜有记载,这就导致在非遗记录档案或者研究中,关于其始末记录均来源于老艺人的回忆。但对其深入研究后发现,老艺人的口述史料固然可作为档案记录的依据,但不加辨析,原封不动地当作历史真实进入非遗档案,这种做法有失偏颇。本文结合文本文献,对老艺人的访谈资料进行了辨析,试图还原长子说书历史流变,也期待这一做法能引起非遗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的注意。

一、长子说书的渊源

“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①,但这里的“说书”指的是“解说经书”,并不是后来的曲艺说唱艺术。“说书”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关于它的缘起发展有两种看法:

第一,从说唱艺术的内容、体裁结构发展考察,认为“说书”属于说唱艺术,而说唱艺术源于“讲故事”“韵文”,正式形成于“俗讲”,繁荣于明清时期的大鼓书等说唱文艺形式。对这种观点,研究学者经常引用刘向《列女传》中的几句话:“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②这里的“颂诗,道正事”就是“讲好故事”,以使出生后的孩子才德过人,十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胎教,这一观点更侧重于说书的内容偏好。

《荀子》的《成相篇》以三、三、七、十一等句式为四句一韵构成篇幅,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且运用这种活泼的句式,将叙事、论说和抒情融为一体的章法,同后世似说似唱的数来宝很相似,句法同渔鼓道情和单弦牌子曲里的曲牌【耍孩儿】基本相同”③。臧立在《我国说唱艺术探源》中同样表达了《成相篇》在民间说唱艺术发展中的地位,认为“从左丘明之类瞽史的讲史到荀子的《成相辞》和《赋篇》,再到汉赋以至于后世的说话、弹词,是有着一条发展线索可循的,而荀子则是这条线索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④。

至唐五代的俗讲变文,则被认为是形成民间“说唱”的直接原因。唐五代俗讲,也称之为“说唱变文”,最初为寺院经师讲经的一种手段,他们将经文通俗化,编成押韵的讲唱文本来宣讲佛经。后经过发展,其宣讲内容突破了佛教领域,开始向现实生活取材,逐渐世俗化。发展到宋代,有了瓦肆中的说话、讲唱、鼓子词、唱赚等。元明时期,说唱艺术趋向长篇发展,民间俗曲则向叙事说唱发展。

明清两代,说唱艺术繁荣,鼓词盛行,南方有温州鼓词、江苏靠山調等,北方则有供士大夫享乐的子弟书、山东快书、河北竹板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在山西境内则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等。而长子说书在这种说唱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于清末民初在上党地区的长子县悄悄地孕育着。

第二,许多研究学者从讲唱艺术产生的逻辑起点考察,认为说唱源于“乡人傩——索室逐疫——沿门逐疫——沿门乞讨卖唱”这条线索。如康保成的著作《傩戏艺术源流》就阐述了这一观点:

“总之,从上古的‘索室驱疫到南北朝时期的‘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再到宋代丐者沿门说唱莲花乐乞食,这条发展线索是清楚的。再从莲花乐发展到比较成熟的说唱形式,又一变而为晚清近代比较成熟的地方戏曲剧种,这条线索也是清楚的。”⑤

实质上,此观点是立足于观众所“需”与艺人之“求”这个根本性目的,立足于他们对各自精神生活和物质满足的追求上产生的。“索室逐疫”体现了“观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理,而谋生糊口则是贫民“沿门卖唱”的原动力。这种艺术就在双方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之间置换产生,体现为一种共享的关系,构筑成一个流动的特殊空间。

古已有“路岐人”的撂地为场,唱道情的上门化缘,更有的地方直接叫这类说唱形式为“门歌”或“门谈歌”,意为在节庆之时,贫民上门说唱一些吉利的段子,以祝福主家并获得一定物质酬劳的民间讲唱形式。后来还有众多剧种来源于沿门乞讨,经历说唱阶段而演变为戏曲的形式,如花鼓戏、淮剧、越剧等。

很明显,第一个观点,是以说唱的内容形式作为考核而形成的结论;第二个观点是推及说唱产生的终极因素、依托的内在根因,从其产生的逻辑起点谈起,进而得出的结论。实质上,两种观点都是说唱艺术产生的成因,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在说唱产生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互为表里,相互作用,推动着这一极富烟火气的民间艺术历经上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长子说书的流变过程探析

关于长子说书的形成过程,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有四种说法:

第一,据《长子县志》载:“长子说书始于清末民国初,缘起于鼓儿词,清乾隆年间,潞安大鼓流行境内。此时沿街说唱的花家坪村花小狗、莫村张余金、西尧村周小唐、石家村陈有命等艺人,在说唱实践中,把鼓儿词与潞安大鼓相糅合,吸收长子道情、上党梆子等音乐,而始创长子鼓书。”⑥

第二,由申修福、杨树田主编的《爱我长子一方土》记载:“前辈艺人在长子评书、长子扇鼓的基础上,借鉴当时流行的长子钢板书、道情、干板秧歌的音乐腔调,始创了木板书。木板书是长子鼓书的初级阶段。”⑦

第三,长子说书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其申报材料这样写道:“宋、元时代,长子就有了曲艺这种艺术。先是评书,而后有了长子道情和长子扇鼓出现。到了清末民初,长子境内已有莲花落、扇鼓、木板书、钢板书、河南坠子等曲种流行。曲艺艺人也逐步增多,长子鼓书在木板书的基础上吸收梆子、落子、坠子、道情唱腔而初步形成。”

第四,笔者在田野调查中采访老艺人申中林时,申中林说,长子说书的形成共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为1947年左右的莲花落阶段,然后是1950年左右在吸收山东流传进来的钢板书后,又发展成为鼓儿词阶段,最后在1967年,随着女演员的加入,拓展了音域唱腔,吸收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豫剧、河南坠子、黄梅戏、襄垣秧歌等各种花调,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长子说书。

四种观点说法不一,虽然都谈及长子说书在形成过程中均受到长子扇鼓、道情、河南坠子、钢板书等曲种的影响,但哪个是基础,哪种曲种的影响最大,四种观点均没有指出。

长子说书作为一种地方小曲种,它根植于民间,虽然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但最初文人因其“俗”而不录。因此,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一些口头传说。而《长子县志》和《爱我长子一方土》中的记载,也是编者根据老艺人的回忆而写的。但按老艺人的回忆,到目前为止,它的生存发展应该不超过100年。这些口碑资料是比较可靠的,那么,我们不难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述:

“潞安鼓书:山西曲种。发源于长治。长治在清代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现在流行于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等县。清乾隆年间,潞安府卖唱艺人高福树,以钢板和平鼓击节演唱,称为‘干板腔,节奏紧凑,曲调风趣。唱《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扫北》等书目,极受听众欢迎。后来传授子弟,又加上了三弦伴奏。潞安鼓书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早期只能用流水板演唱。1945年,盲艺人于树田又吸取了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和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的声腔音乐,丰富了唱腔,创造了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送、转等一些过渡板。伴奏的弦乐器有二胡、低胡等,击节用书鼓、书板。唱腔流利,说唱性强,节奏短促,显得活泼流畅。演唱形式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持乐器,分担角色,或齐唱、或独唱,行当齐全,红火热闹。传统书目除高福树的早期作品外,还有《巧联珠》《巧奇缘》,短篇《拙老婆》。”⑧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述:

“鼓儿词,襄垣鼓书:山西曲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为‘鼓儿词、‘襄垣调。”⑨

由此看来,潞安鼓书即为鼓儿词,曾流传于上党地区的长子境内。据老艺人周贵喜回忆,长子说书初始的演出形态,是以钢板、平鼓、三弦伴奏,而后发展为板胡、二胡等乐器伴奏。在书目方面和襄垣鼓书很一致,如《金鞭记》《五女兴唐传》《小两口争灯》等,而两个曲种都有表演。长子说书的形成难免会受其影响。所以,第一种说法有可信之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吸收了长子扇鼓、道情、钢板书、河南坠子等曲种的艺术因子之后,形成了木板书,在木板书基础上又形成长子说书。扇鼓和道情,是生活拮据之人在街头的道古说唱。而唱扇鼓、道情的艺人们为了吸引观众,开拓自己的谋生之路,向其他曲种学习,进而发展成长子说书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证明长子说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沿门卖唱,而钢板书和河南坠子应是对它影响较深的两个曲种。

老艺人周贵喜说他父亲周小唐师从牛姓山东钢板书艺人,周贵喜的师父是他的父亲,周贵喜后来演唱长子说书,并培养出很多说书艺人。那么,长子说书和山东钢板书肯定是有着较亲近的关系。

長子曲艺界名人郭荣先说,他在访问老艺人周贵喜时,周贵喜详细地向其讲述了长子说书的初始阶段:清末,长子县人施全忠去了天津、河南、山东、河北访遍名师,回来后,他带来了钢板书、评书、河南坠子等曲种,为当时的长子民间说唱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后收徒关富旺、周贵喜,而关富旺、周贵喜后来均为长子说书艺人。再者,老艺人申中林师从河南艺人董力征学习河南坠子,但他是长子说书艺人。那么钢板书和河南坠子应该均影响了长子说书。陈汝衡在《说书史话》中这样记载河南坠子:

“艺人们为着吸引听众,在说唱以前先来一个闹台开场。什么是闹台呢?那就是乐师们把主要乐器坠子拉着快板,同时艺人把手中握的檀木简板,不断地弄着响,桌上的鼓声乱糟糟响成一片,这种极为热闹但却也和谐的声音,倒是顶容易引起人进去观看的,接着乐器改成慢板,艺人唱起叙言诗来。叙言诗一般是有韵的诗词,但也有故意唱着一些闲话,以便振起所要唱的本书的,以下就是一次道白,随后弦子拉过门、起板、开腔,便是正书开始了。”⑩

从以上文字记载的河南坠子的演出来看,原始的河南坠子的演出过程和长子说书大体一致。长子说书的演出程序也是先奏闹台曲,之后是正书之前的小书段,最后开演正本大书。并且,长子说书的祖师爷与河南坠子、山东钢板书的祖师一样均为“邱祖”。

邱祖,邱处机是也。其因何被奉为某些说唱艺术的祖师,没有具体记载,概因道教四处传教说唱道情之故尔。《河南曲艺志资料汇编》第二辑载:“过去不少曲艺人敬奉邱处机为祖师,艺人在拜师帖上都写着邱祖龙门派。邱处机,南宋人,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曾潜修于龙门山,形成了龙门派。后被成吉思汗封为长春真人,故又称邱长春。艺人们每逢年节,请上邱祖牌位,给邱祖烧香叩头。”

有意思的是“三皇”也被许多曲种奉为祖师,如陕北说书、潞安鼓书、三弦书等。《大河屯“三皇会”》中记述了1946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祖师爷”庙会,宛东各县三弦书艺人聚集到此,举办大规模“三皇会”的事情。文中说“艺人相传三弦是天皇、地皇、人皇各选一根弦而制成,故敬‘三皇爷,自称孔门弟子,人们尊称‘说书先生”又说“艺人到会,须先进神棚,向三皇神位作揖、上香、叩头,然后向棚外管账先生包家门(无家门者不准报名,特邀坠子、鼓词艺人除外)交会费、伙食费十元……”文章结尾指出:“举办‘三皇会的目的是振兴三弦书,会后尽管大多数艺人都能遵守规矩,但终究抗拒不了河南坠子的冲击,为了生活,纷纷改行,连张秀山(举办此次“三皇会”的发起者)也不得不弃三弦改唱河南坠子了。”?

可以根据所奉祖师的不同,推断曲种的独立性。长子说书尊“邱祖”,潞安鼓书尊奉“三皇”,可见它们是流传在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曲种,其源头应该是不一样的。长子说书和当时流传于其境内的河南坠子、山东钢板书(梨花大鼓)的祖师爷均为邱祖,且其演出结构趋同于河南坠子,因此推测长子说书受河南坠子的影响更大。或者说当时外出学艺的施全忠,十年归来,将河南坠子、钢板书一并带回长子,其时,又有周贵喜之父周小唐演唱河南坠子,在这种说唱氛围之下,长子说书在河南坠子基础之上结合当地方言、流传唱曲进而形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归纳长子说书的起源:长子说书缘起于当地莲花落、道情的沿门乞讨卖唱,在受到河南坠子演出结构及钢板书演唱特色的影响后,结合当地方言、流行唱曲,形成了长子说书,而后在其发展历程中,又吸收了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上党地区流传的剧种音乐,完善其唱腔和表演形式。1967年,女演员的加入使得長子说书的音域拓宽,唱腔板式齐全,又直接演唱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垣秧歌、豫剧、曲剧、河南坠子、沁源小调等各种花调,进而形成了今天长子说书的演出形态。

一个曲种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受当地生活、民俗习惯的影响,又有众多艺术形式合力的作用。在非遗保护热的今天,许多剧种、曲种进入档案记录和研究视野,我们必须综合考察其地缘因素、当时的艺术环境及隐藏于这种艺术本身的其他线索,唯其如此,得出的结论才能更接近真相。

注释:

①《诸子集成》卷5,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40页。

②刘向:《列女传》卷1,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12页。

③沈彭年:《说唱艺术探源》,《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第101页。

④臧立:《我国说唱艺术探源》,《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3期,第154页。

⑤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⑥长子县编纂委员会:《长子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页。

⑦申修福、杨树田:《爱我长子一方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⑧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7页。

⑩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243页。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河南曲艺志史资料汇编》第二辑,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部,1989年版,第253页。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河南曲艺志史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部,1988年版,第224页。

(作者: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长子钢板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观山海
《曲艺泉城》
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记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建设鞍钢文化再创“长子”辉煌
SA—387Gr11C12钢板(6=88mm)厚压裂原因分析
骨折手术的钢板 可以不拆吗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